刘志刚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的运用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予以丙泊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PRO+EPI)、七氟烷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丙泊酚静脉全麻(PRO)、七氟烷吸入全麻(SEV)处理;对照四组各阶段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结果:PRO组各阶段的白细胞PK活性、G-6PD活性对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除PRO组之外的三组T3、T4期白细胞PK活性均明显高于T1期、G-6PD活性均明显低于T1期;PRO+EPI组、SEV+EPI组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低于T3期、G-6PD活性明显高于T3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PRO+EPI)两种麻醉方式下患者直肠癌根治术过程中会出现白细胞代谢增强现象,但术后24 h内白细胞代谢逐渐回落,表明此两种麻醉方式不会对应激免疫反应产生过大刺激;单纯静脉全麻(PRO)中2项指标调控效果不明显,表明麻醉对白细胞代谢刺激较大而得不到调控,应激免疫反应影响最大。
【关键词】 麻醉; 结直肠癌根治术; 应急免疫反应; 影响
手术免疫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有多种,多数临床研究对麻醉与白细胞数量、功能之间关系分析较多[1],本次研究则根据结直肠癌围术期白细胞糖代谢变化的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指标判断白细胞代谢受麻醉影响[2],从而得出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应急免疫反应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四组。PRO+EPI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8岁,平均(51.2±4.8)岁;体重38~82 kg,平均(62.8±8.1)kg。SEV+EPI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3~78岁,平均(52.0±4.8)岁;体重39~81 kg,平均(61.1±8.1)kg。PRO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9~77岁,平均(52.2±6.8)岁;体重38~80 kg,平均(60.2±8.1)kg。SEV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2~78岁,平均(50.9±4.2)岁;体重39~79 kg,平均(60.8±5.6)kg。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8 h。(1)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取左侧卧位,硬膜外穿刺后头端置管并固定[3],开放颈动脉、穿刺置管、连接压力传感器以持续监测动脉压变化;0.2%丁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硬膜外用药,首剂量10 mL[4]。(2)丙泊酚静脉全麻者,供氧去氮5 min后,顺次静注0.3 μg/kg舒芬尼、0.9 mg/kg爱可松、4 μg/mL丙泊酚,监测到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达到3 μg/mL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手术过程保持5 μg/mL的血浆丙泊酚浓度[5]。(3)七氟烷吸入全麻者,供氧去氮5 min后,加工挥发罐打开充氧,将高浓度七氟烷充满麻醉通路,指导患者正确深呼吸,睫毛反应消失、呼之不应后[6],静注1.0 mg/kg爱可松、0.3 μg/kg舒芬尼,手术过程维持1MAC的七氟烷浓度[7]。(4)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者,采取与丙泊酚静脉全麻同样的诱导方式,维持手术过程3 μg/mL左右的血浆丙泊酚浓度,且每1 h追加0.2%丁卡因+1%利多卡因[8]。
1.3 观察指标 设定麻醉前10 min为T1期,手术开始60 min为T2期,术后1 h为T3期,术后24 h为T4期[9],监测4个阶段的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 字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RO组各阶段的白细胞PK活性、G-6PD活性对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除PRO组之外的3组T3、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高于T1期、G-6PD活性均明显低于T1期;PRO+EPI组、SEV+EPI组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低于T3期、G-6PD活性均明显高于T3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不同麻醉方式下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监测分析了解不同麻醉方式对于结直肠癌围术期白细胞代谢的影响,反应不同麻醉方式对围术期机体应激免疫反应的作用[10]。结果显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组(PRO+EPI)两种麻醉方式对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影响最小,对白细胞糖代谢,即机体应激免疫反应影响最小。
应激免疫反应为机体遭受侵害时产生的免疫反应状态,此为连续性过程,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又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11],对应激免疫反应的控制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本次研究中,患者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1 h的白细胞PK活性相比麻醉前10 min不同程度上升,并在术后24 h阶段不同程度下降;而患者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1 h的G-6PD活性相比麻醉前10 min不同程度下降,并在术后24 h阶段不同程度回升,说明手术创伤会促进白细胞代谢功能增强,不同的麻醉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应急免疫抑制效果[12],从这一点看来,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组(PRO+EPI)两种麻醉方式相对更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丙炎,刘战丛,李贺鹏.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7-9.
[2]武春梅,蒋潮涌,吕先鱼,等.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38-39.
[3]李国建,陈建江,张彬彬.椎管内麻醉神经并发症早期干预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20-21.
[4]邢翠燕,吴明毅,范海鹏,等.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2):284-287.
[5]尹尧,刘涛.不同麻醉深度对行胃癌手术患者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3):268-270.
[6]石战英,戚岩,雅健,等.右美托咪啶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89-90.
[7]郭航.麻醉药物与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8):3050-3053.
[8]徐兴国,陈红生,崔松勤,等.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皮质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5):480-482.
[9]高轶,周文娇.心理干预对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91-92.
[10]沈继红,梁婧,万亚君,等.单纯全麻与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手术应激反应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09,6(8):44-45.
[11]王社军,韩庆录.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食管癌根治术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4):39-40.
[12]左武.腹腔镜、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应激及能量代谢情况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6):63-6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的运用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予以丙泊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PRO+EPI)、七氟烷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丙泊酚静脉全麻(PRO)、七氟烷吸入全麻(SEV)处理;对照四组各阶段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结果:PRO组各阶段的白细胞PK活性、G-6PD活性对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除PRO组之外的三组T3、T4期白细胞PK活性均明显高于T1期、G-6PD活性均明显低于T1期;PRO+EPI组、SEV+EPI组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低于T3期、G-6PD活性明显高于T3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PRO+EPI)两种麻醉方式下患者直肠癌根治术过程中会出现白细胞代谢增强现象,但术后24 h内白细胞代谢逐渐回落,表明此两种麻醉方式不会对应激免疫反应产生过大刺激;单纯静脉全麻(PRO)中2项指标调控效果不明显,表明麻醉对白细胞代谢刺激较大而得不到调控,应激免疫反应影响最大。
【关键词】 麻醉; 结直肠癌根治术; 应急免疫反应; 影响
手术免疫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有多种,多数临床研究对麻醉与白细胞数量、功能之间关系分析较多[1],本次研究则根据结直肠癌围术期白细胞糖代谢变化的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指标判断白细胞代谢受麻醉影响[2],从而得出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应急免疫反应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四组。PRO+EPI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8岁,平均(51.2±4.8)岁;体重38~82 kg,平均(62.8±8.1)kg。SEV+EPI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3~78岁,平均(52.0±4.8)岁;体重39~81 kg,平均(61.1±8.1)kg。PRO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9~77岁,平均(52.2±6.8)岁;体重38~80 kg,平均(60.2±8.1)kg。SEV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2~78岁,平均(50.9±4.2)岁;体重39~79 kg,平均(60.8±5.6)kg。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8 h。(1)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取左侧卧位,硬膜外穿刺后头端置管并固定[3],开放颈动脉、穿刺置管、连接压力传感器以持续监测动脉压变化;0.2%丁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硬膜外用药,首剂量10 mL[4]。(2)丙泊酚静脉全麻者,供氧去氮5 min后,顺次静注0.3 μg/kg舒芬尼、0.9 mg/kg爱可松、4 μg/mL丙泊酚,监测到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达到3 μg/mL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手术过程保持5 μg/mL的血浆丙泊酚浓度[5]。(3)七氟烷吸入全麻者,供氧去氮5 min后,加工挥发罐打开充氧,将高浓度七氟烷充满麻醉通路,指导患者正确深呼吸,睫毛反应消失、呼之不应后[6],静注1.0 mg/kg爱可松、0.3 μg/kg舒芬尼,手术过程维持1MAC的七氟烷浓度[7]。(4)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者,采取与丙泊酚静脉全麻同样的诱导方式,维持手术过程3 μg/mL左右的血浆丙泊酚浓度,且每1 h追加0.2%丁卡因+1%利多卡因[8]。
1.3 观察指标 设定麻醉前10 min为T1期,手术开始60 min为T2期,术后1 h为T3期,术后24 h为T4期[9],监测4个阶段的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 字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RO组各阶段的白细胞PK活性、G-6PD活性对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除PRO组之外的3组T3、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高于T1期、G-6PD活性均明显低于T1期;PRO+EPI组、SEV+EPI组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低于T3期、G-6PD活性均明显高于T3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不同麻醉方式下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监测分析了解不同麻醉方式对于结直肠癌围术期白细胞代谢的影响,反应不同麻醉方式对围术期机体应激免疫反应的作用[10]。结果显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组(PRO+EPI)两种麻醉方式对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影响最小,对白细胞糖代谢,即机体应激免疫反应影响最小。
应激免疫反应为机体遭受侵害时产生的免疫反应状态,此为连续性过程,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又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11],对应激免疫反应的控制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本次研究中,患者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1 h的白细胞PK活性相比麻醉前10 min不同程度上升,并在术后24 h阶段不同程度下降;而患者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1 h的G-6PD活性相比麻醉前10 min不同程度下降,并在术后24 h阶段不同程度回升,说明手术创伤会促进白细胞代谢功能增强,不同的麻醉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应急免疫抑制效果[12],从这一点看来,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组(PRO+EPI)两种麻醉方式相对更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丙炎,刘战丛,李贺鹏.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7-9.
[2]武春梅,蒋潮涌,吕先鱼,等.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38-39.
[3]李国建,陈建江,张彬彬.椎管内麻醉神经并发症早期干预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20-21.
[4]邢翠燕,吴明毅,范海鹏,等.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2):284-287.
[5]尹尧,刘涛.不同麻醉深度对行胃癌手术患者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3):268-270.
[6]石战英,戚岩,雅健,等.右美托咪啶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89-90.
[7]郭航.麻醉药物与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8):3050-3053.
[8]徐兴国,陈红生,崔松勤,等.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皮质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5):480-482.
[9]高轶,周文娇.心理干预对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91-92.
[10]沈继红,梁婧,万亚君,等.单纯全麻与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手术应激反应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09,6(8):44-45.
[11]王社军,韩庆录.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食管癌根治术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4):39-40.
[12]左武.腹腔镜、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应激及能量代谢情况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6):63-6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的运用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予以丙泊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PRO+EPI)、七氟烷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丙泊酚静脉全麻(PRO)、七氟烷吸入全麻(SEV)处理;对照四组各阶段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结果:PRO组各阶段的白细胞PK活性、G-6PD活性对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除PRO组之外的三组T3、T4期白细胞PK活性均明显高于T1期、G-6PD活性均明显低于T1期;PRO+EPI组、SEV+EPI组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低于T3期、G-6PD活性明显高于T3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PRO+EPI)两种麻醉方式下患者直肠癌根治术过程中会出现白细胞代谢增强现象,但术后24 h内白细胞代谢逐渐回落,表明此两种麻醉方式不会对应激免疫反应产生过大刺激;单纯静脉全麻(PRO)中2项指标调控效果不明显,表明麻醉对白细胞代谢刺激较大而得不到调控,应激免疫反应影响最大。
【关键词】 麻醉; 结直肠癌根治术; 应急免疫反应; 影响
手术免疫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有多种,多数临床研究对麻醉与白细胞数量、功能之间关系分析较多[1],本次研究则根据结直肠癌围术期白细胞糖代谢变化的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指标判断白细胞代谢受麻醉影响[2],从而得出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应急免疫反应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四组。PRO+EPI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8岁,平均(51.2±4.8)岁;体重38~82 kg,平均(62.8±8.1)kg。SEV+EPI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3~78岁,平均(52.0±4.8)岁;体重39~81 kg,平均(61.1±8.1)kg。PRO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9~77岁,平均(52.2±6.8)岁;体重38~80 kg,平均(60.2±8.1)kg。SEV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2~78岁,平均(50.9±4.2)岁;体重39~79 kg,平均(60.8±5.6)kg。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8 h。(1)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取左侧卧位,硬膜外穿刺后头端置管并固定[3],开放颈动脉、穿刺置管、连接压力传感器以持续监测动脉压变化;0.2%丁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硬膜外用药,首剂量10 mL[4]。(2)丙泊酚静脉全麻者,供氧去氮5 min后,顺次静注0.3 μg/kg舒芬尼、0.9 mg/kg爱可松、4 μg/mL丙泊酚,监测到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达到3 μg/mL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手术过程保持5 μg/mL的血浆丙泊酚浓度[5]。(3)七氟烷吸入全麻者,供氧去氮5 min后,加工挥发罐打开充氧,将高浓度七氟烷充满麻醉通路,指导患者正确深呼吸,睫毛反应消失、呼之不应后[6],静注1.0 mg/kg爱可松、0.3 μg/kg舒芬尼,手术过程维持1MAC的七氟烷浓度[7]。(4)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者,采取与丙泊酚静脉全麻同样的诱导方式,维持手术过程3 μg/mL左右的血浆丙泊酚浓度,且每1 h追加0.2%丁卡因+1%利多卡因[8]。
1.3 观察指标 设定麻醉前10 min为T1期,手术开始60 min为T2期,术后1 h为T3期,术后24 h为T4期[9],监测4个阶段的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 字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RO组各阶段的白细胞PK活性、G-6PD活性对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除PRO组之外的3组T3、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高于T1期、G-6PD活性均明显低于T1期;PRO+EPI组、SEV+EPI组T4期白细胞PK活性明显低于T3期、G-6PD活性均明显高于T3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不同麻醉方式下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监测分析了解不同麻醉方式对于结直肠癌围术期白细胞代谢的影响,反应不同麻醉方式对围术期机体应激免疫反应的作用[10]。结果显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组(PRO+EPI)两种麻醉方式对白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影响最小,对白细胞糖代谢,即机体应激免疫反应影响最小。
应激免疫反应为机体遭受侵害时产生的免疫反应状态,此为连续性过程,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又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11],对应激免疫反应的控制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本次研究中,患者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1 h的白细胞PK活性相比麻醉前10 min不同程度上升,并在术后24 h阶段不同程度下降;而患者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1 h的G-6PD活性相比麻醉前10 min不同程度下降,并在术后24 h阶段不同程度回升,说明手术创伤会促进白细胞代谢功能增强,不同的麻醉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应急免疫抑制效果[12],从这一点看来,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SEV+EPI)、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组(PRO+EPI)两种麻醉方式相对更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丙炎,刘战丛,李贺鹏.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7-9.
[2]武春梅,蒋潮涌,吕先鱼,等.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38-39.
[3]李国建,陈建江,张彬彬.椎管内麻醉神经并发症早期干预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20-21.
[4]邢翠燕,吴明毅,范海鹏,等.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2):284-287.
[5]尹尧,刘涛.不同麻醉深度对行胃癌手术患者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3):268-270.
[6]石战英,戚岩,雅健,等.右美托咪啶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89-90.
[7]郭航.麻醉药物与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8):3050-3053.
[8]徐兴国,陈红生,崔松勤,等.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皮质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5):480-482.
[9]高轶,周文娇.心理干预对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91-92.
[10]沈继红,梁婧,万亚君,等.单纯全麻与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手术应激反应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09,6(8):44-45.
[11]王社军,韩庆录.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食管癌根治术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4):39-40.
[12]左武.腹腔镜、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应激及能量代谢情况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6):63-6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