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连德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动物保健,北京 100004)
免疫
——猪场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
朱连德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动物保健,北京 100004)
猪场的生物安全与猪群的健康状况、生产性能及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免疫则是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多种措施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做好疫苗免疫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将疾病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本文简述了猪场生物安全与免疫的关系以及免疫方案的制定和疫苗免疫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旨在为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猪场生物安全;疫苗免疫;免疫细节
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逐渐成为养殖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为了让猪群健康、安全地生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猪场不仅要做好清洁、消毒工作,更要结合本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免疫方案,严格做好免疫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小疫病带来的危害。现将其中涉及猪场生物安全与免疫的关系以及免疫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作简要分析。
1.1 猪场生物安全的内涵
生物安全一般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动物健康所带来的的潜在危害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具体衍生到猪场生物安全,是指猪场采取一系列的疾病防治措施,全面预防新病原传入,防止原有病原在猪群间和个体间传播,以及防止场内病原传出猪场外,保障猪群健康和环境安全所遵循的原则、应用技术和采取的措施。生物安全措施实施涵盖猪场选址、建设、设备安装和维护、以及整个养猪生产过程。
猪场生物安全是一个体系: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正确地处理尸体、污物和粪水,其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动物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猪只生长处于最佳状态的体系。是包括对猪场外围大环境的预警和防护,猪场内小环境的控制(涉及饲养管理),和猪体防御屏障和免疫保护系统提升的各个层级整体协同的立体防御体系。
1.2 猪场生物安全的三道防线
从已建猪场的整体角度来看,生物安全包括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猪场外围的生物安全,即对外界人员、车辆、其他动物等进入的控制,以及对其他猪场疫情了解后所采取的一切相应外围戒备措施;第二道防线是猪场内部环境的安全,包括生产区和内勤区;第三道防线是猪体本身的防线,也就是整个机体的防御屏障,包括如皮肤和黏膜等的外部屏障,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免疫屏障的内部屏障。其中,皮肤是一道重要的屏障,一旦皮肤发生外伤,机体就容易感染细菌。健康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具有强大的阻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作用,皮肤汗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有一定的杀灭细菌作用。此外,鼻孔中的鼻毛、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和纤毛,都能机械地阻挡并排斥微生物。所以保证皮肤、黏膜的健康很重要。内部的免疫屏障和免疫机制包括淋巴细胞的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和肺部的气血屏障等,以及免疫细胞对外在有害物质的吞噬、扑杀和清除等行为均属于猪体自身内部防御屏障的内容。
免疫是猪场生物安全立体防护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其可以分为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两大类。后天性免疫又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中最重要的内容则是疫苗免疫,是猪场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猪体自身屏障与疫苗免疫密不可分
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为例,剖析猪体内自身屏障与疫苗免疫的关系如下。
呼吸系统有三道防御屏障,即鼻腔的过滤系统、气管-支气管的纤毛和黏膜系统,以及肺脏免疫系统。第一道屏障失控,会引起巴氏杆菌、波氏杆菌的进入,引发萎缩性鼻炎。这道屏障一旦缺失,后续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屏障很容易失控。为了防止第一道屏障被猪萎缩性鼻炎病原入侵,一定要做好疫苗免疫,否则亦容易诱发其他病原的侵入。肺炎支原体容易攻破气管、支气管纤毛和黏膜这道屏障,为了保证第二道屏障的安全,猪场应该使用猪肺炎支原体疫苗。最后,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容易侵入第三道屏障,猪蓝耳病病毒能够感染肺脏中的巨噬细胞,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灭,引发机体免疫抑制,所以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呈阳性的猪场,在其他安全措施做到位的同时,还是要做好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
在消化系统方面,肠道不仅是一个消化器官,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排毒器官,还是第二大的神经分布器官(被称第二大脑或腹脑),因此肠道健康对保障猪群的健康至关重要。机体中70%的免疫细胞来源于肠道,同时也有70%的感染发生在黏膜表面,包括呼吸道和肠道黏膜。黏膜免疫非常重要,它可以防止机体发生进一步的感染,一旦肠道发生病变很容易带来其他疾病的感染。所以,当猪场发生流行性腹泻,或者周边猪场有腹泻情况发生时,应该及时做好流行性腹泻的紧急疫苗免疫;如果有回肠炎的发生,一定要做好回肠炎疫苗的免疫。猪场多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存在,一旦这些细菌侵害肠道,就需要引起重视,可以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2.2 疫苗免疫是控制猪场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通过生物安全可以控制这三个要素,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但是在有些环节上常规的生物安全手段是很难做到的。传染源是很难根除的,除非直接淘汰所有可以作为传染源的猪群。当其他安全措施不够完善时,带毒猪便可能成为一个病毒散播源,从而引发疾病在猪场个体和猪群之间的传播,比如携带猪蓝耳病病毒猪只。而且,一些带毒猪发生隐性感染,可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被猪场工作人员察觉,但是病毒的存在依然影响猪群的健康生长。此外,一些疫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距离远远超出可控范围,比如口蹄疫的传播距离能达到几十公里,甚至有报导称其可达到500公里,据此推测,如果中国东北发生口蹄疫,很快就可能传到韩国。常规的生物安全就很难阻挡口蹄疫病毒进入猪场。当做不到直接淘汰携带病原的猪时,可以通过主动免疫使病原携带猪只不散毒或病原在猪体内慢慢消失,使得病原携带猪群不再是传染源。同时,也让传播途径相对无效。疫苗免疫还可以消灭易感动物,如某猪场内一部分猪呈猪蓝耳病抗体阳性,一部分猪呈阴性,通过疫苗免疫,使蓝耳病抗体阴性猪成为不易感动物。所以,通过疫苗免疫能够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从而将疫病的危害降到最低,实现猪场的生物安全。
疫苗免疫就是通过接种一些灭活或弱毒的细菌或病毒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方式。总体而言,在进行免疫前,首先要根据猪场的疫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免疫方案,然后确定注射哪种疫苗,选择免疫的最好时机,最后观察效果以准备第二次免疫。
3.1 判断猪场疫病情况
在进行疫苗注射之前,先要准确了解本猪场的疫病及感染情况,制定适合的免疫方案。猪场的疫病状态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评估,即流行病学、生产数据和成绩、临床表现、剖检变化、抗体水平监测和病原监测。
首先,流行病学调查的范围不仅包括外围流行疫病的情况,还包括猪场内部暴发疾病的情况,比如疫病的起源、传播途径、暴发时间和去向等。猪群的生产成绩和相关数据与猪只的身体情况密切相关,比如采食量的变化就能直接反映出猪群的健康程度。
其次,疾病的症状表现和导致死亡的病理变化对于猪场疫病状态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临床症状虽然是判断疫病的一个重要信息,但仅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却不一定能够确诊。例如,猪圆环病毒病和一些霉菌感染会表现出相同的临床症状,而病理剖检特征却不相同,因此可以通过剖检来诊断,但是要避免剖猪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再次,抗体和病原情况的监测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诊断依据。对抗体的监测,需要观察动态的变化情况,依据线性的变化规律才能得出结论。例如,猪只若是在50日龄左右发病,需要了解发病前猪体的抗体变化情况,还要了解发病后(即8、9周龄)的抗体变化情况,综合起来才能更加准确评估疫病状态。要想明确猪群的疫病形势,除了要监测死亡和患病猪的抗体、抗原情况,还要结合整个猪场猪只的状况,例如判断猪蓝耳病不能只测死亡猪只体内的抗原抗体水平,还要对产房、产仔保育舍,生长育肥舍的所有猪只进行动态监测,才能确诊该病。
最后,还要考虑不同种类疾病之间的交叉影响。例如,样本送检可以同时测定猪伪狂犬病、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这四种病毒病的抗体指标,分析时不仅要纵向看一种疾病的抗体变化情况,还要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的变化,考虑其交叉影响,综合讨论后再下结论,如猪蓝耳病的发生就会抑制机体整体的免疫反应,使得患病猪对其他疫病变得易感。
3.2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免疫方案
猪场的免疫方案一定要根据包括猪场疫病情况在内的各种实际状况来制定,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单纯照搬别人的免疫程序可能导致较差的免疫效果,而且也难以准确评价疫苗的效果。例如,一般情况下,专家建议猪蓝耳病病毒阴性的猪场不要贸然进行免疫,如果猪场外部正在流行猪蓝耳病,而且猪场还有大量非后备猪存在,一旦发生感染,经济损失不堪设想,这时则建议使用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预防;如果免疫效果不佳,再使用弱毒疫苗免疫。同时,猪蓝耳病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疾病,根据其发病情况,可将猪场分为4大类:阴性猪场、稳定的不活跃猪场、稳定的活跃猪场以及不稳定的活跃猪场。针对稳定的不活跃猪场来说,即使猪蓝耳病抗体呈阳性也不会发病,可暂时不要急于免疫;稳定的活跃猪场和不稳定的活跃猪场都要全部免疫,除非淘汰所有带毒猪只。
免疫的作用是巨大的,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免疫也是有风险的。免疫可能会造成母猪流产或产死胎,也可能对生下来的仔猪的未来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所以作为猪场的负责人,制定免疫方案时,一定要估量好免疫可能带来的风险。
3.3 选择恰当的免疫时机
为猪场制定特异的免疫方案,还需明确疫苗免疫的三要素:病原的潜伏期、疫苗的起效期和疫苗的保护期时长(即注射第一次疫苗后间隔多久再注射第二次),来确定免疫的最佳时机。表1列举出了几种常见猪病的最佳免疫时机,供读者参考。
疫苗的最佳免疫时机的确定有赖于疫苗特点以及猪场疾病感染情况和外围猪场疾病形势。例如,外围猪场正发生传染病,本猪场为防患于未然,必须尽快免疫猪群;如在本场内,下游猪发病,那么上游猪群如何免疫?这时就一定考虑到病原潜伏感染期,疫苗起效期、免疫途径。维持免疫间隔时间长短,有赖于疫苗保护期。如厂商告知猪场,一般情况下猪蓝耳病疫苗的保护期持续4个月以上,通常就间隔4个月做第二次维持免疫。但是,如果周边猪场疫情严重,本场感染压力较大,就要考虑间隔3个月就应再次免疫,以确保有效保护时间。另外,如果不同疫苗的免疫接种时间相近或重叠,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要间隔足够时间,避免互相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疾病的某一疫苗时,还要考虑猪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疾病存在虽无明显或严重临床症状,也会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譬如哺乳仔猪正在腹泻,此时注射猪蓝耳病疫苗,不仅可能会使得腹泻更加严重,也会影响猪蓝耳病疫苗的效果;猪圆环病毒病PMWS存在,猪群生长缓慢,部分猪只消瘦,此时免疫口蹄疫疫苗或猪瘟疫苗,不仅口蹄疫或猪瘟疫苗效果不能很好发挥,猪群也会出现呼吸道问题加重的情况。因此,在制定免疫程序时,要考虑到其他疾病对疫苗的影响。
表1 几种常见猪病的最佳免疫时机
3.4 免疫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制定适合的免疫方案,选择恰当的免疫时机是疫苗免疫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两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的疫苗免疫操作上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已经免疫的猪和未免疫的猪一定要分开饲养,不要混群;同一个猪场,应该用同一种毒株的疫苗,以免增加毒株类型,产生新的危害。第二,疫苗与药物不同,许多疫苗含有减毒或致弱的活菌或病毒,所以疫苗在稀释、注射、滴鼻或口服时,应注意保存条件,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
生物安全能为猪群撑起安全防护之网,既防止病原微生物对猪群的侵入,也能阻止病原从猪场的传出。而在猪场生物安全立体防护体系里的诸多防线中,免疫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线,疫苗的主动免疫能够使猪只获得免疫力,为猪体建立起针对特定病原的防御屏障和杀灭体系。但是,如果缺乏对猪场的疫情的准确评估,很难有效发挥疫苗对于猪场生物安全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严格依据本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免疫方案,认真选择合适的疫苗和最佳的免疫时机,保证规范的免疫操作,并配合以科学评价疫苗的效果体系,才能实现疫苗效力的有效发挥,保障猪体的健康,实现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的提升,最终猪场才能为养殖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刊编辑根据作者在“首届(2013)天兆养猪管理高峰论坛”上的报告录音整理)
S851.33
A
1673-4645(2014)03-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