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男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解读篮球“三角进攻”战术—现代篮球“五行”思想的内部规律与逻辑建构
赵志男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本文以美国著名篮球战术“三角进攻”作为范本,利用中国哲学的“五行学说”来重新厘清三角进攻战术的内部机理、规律及逻辑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及系统分析法,以“五行”阴阳的转换化生、对立统一、互根消长、平衡非衡的角度去阐述三角进攻战术在现代篮球竞技中的运用规律及表现特征,后试图以逻辑学的两种思维方式建构现代篮球阵地的进攻战术体系,提出了“三角进攻”战术核心理念符合于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从事物平衡发展的角度产生、演化,“五行”的生克循环性与思维经济性有助于将现代篮球错综复杂的位置关系“化繁为简”,便于后续更多的学术理论研究。
三角进攻战术;五行学说;战术体系;逻辑建构
三角进攻战术,是美国篮球学院派著名的阵地进攻配合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美职篮的联赛中,芝加哥公牛队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在助理教练温特协助下,利用三角进攻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美职篮历史上10大著名教练之一。由于菲尔·杰克逊教练在其执教生涯,十分推崇“三角进攻”战术理念,对这一战术的攻防理解及运用都达到了中国哲学“儒”“道”家的至高境界,因此被业界人士尊称为“禅师”。笔者通过查阅有关“三角进攻”战术方面的文献,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关篮球学者、教练员对“三角进攻”战术的认识普遍还“滞留”在战术“形而下”(战术形式、战术行动)的层面上,未能对其“形而上”(内部规律、思想及逻辑关系)理解透彻,正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三角进攻”战术的思想、方法、原则及一般规律进行梳理、提炼后,利用中国哲学的“五行学说”来重新厘清“三角进攻”战术的内部机理、规律及逻辑关系,旨在为我国篮球进攻战术理论以补充,给予广大篮球研究学者、教练员在战术思想方面以启示,从而为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及视角。
1.1 研究对象 以竞技篮球“三角进攻”战术理论体系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总结并提炼精华内容,为本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致电及走访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相关咨询及请教,获得权威性的理论信息及建议。
1.2.3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2个领域(篮球战术、哲学观点)思想、意见进行总结及梳理,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推导出相应的结论、观点及建议。
1.2.4 系统分析法 依据常规事物发展的系统性思维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从篮球战术本体构成的局部到整体、个体到整体的规律,以要素、结构、多结构之间的多维一体视角试图构建体系,在综合整体中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前提上,完善本文的研究对象,从而达到本文最终的研究目的。
2.1 “三角进攻”战术思想 “三角进攻”战术的指导思想是以“移动”、机动、灵活的进攻方式作为整个战术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场上队员的不断跑动、反复掩护、空切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进攻机会和空间,尽可能建立 “三角”模式[1]。不过,“三角进攻”也不完全是较为移动“自由”的进攻体系,虽然构成“三角进攻”的方式有多种,打法更是层出不穷,但温特先生较为注重构成“三角”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即“三角”的构成要依守方的阵型变化而变化,争取在短时间内根据守方的薄弱环节,找到自身最佳的进攻“三角”构成,从而通过高效率的进攻方式完成每一轮的进攻[2]。
2.2 “三角进攻”战术原则 “三角进攻”战术是以边线构成“三角”为先,通常情况是由一侧的前锋或进攻后卫、控卫以及中锋3点位置共同构成“三角”进攻阵型,战术的发动是由控卫传球给一侧的外线队员后,迅速空切到传球侧的底角,与接球人构成“犄角”之势后于同侧中锋的左右侧,从而完成 “三角”的建立(图1)。其中,“三角进攻”有以下几个原则[2]:
图1 常规发动方式示意
2.2.1 攻势遍布整个前场 攻方5人合理地将半场空间均匀地利用,避免彼此位置重叠。
2.2.2 精密间距 攻方5人在战术移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彼此间的距离(5~7 m)。
2.2.3 职责不分,相互辅助 每个队员都要根据场上情况考虑投篮、传球及空切方式的运用。当一侧(3点)进攻时,另一侧(2点)要力争拉开空间、牵制防守;当其中1名队员进攻时,其他队员在拉开空间的同时,做好接应及其他进攻辅助方式。
2.2.4 因地制宜,见机而作 “三角”的构成要根据防守情况,针对防守的弱区、弱点进行“攻击”。每一次进攻是由位置、时间、特长最佳的球员完成,而非球星,要以制造防守空位、空挡为根本的指导方针。
“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老现存已久的一种完整、独立的哲学体系,对传统科学文化有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五行:木火土金水,彼此之间既呈相生相克的逻辑关系,又呈循环无端的动静运动,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见图2、图3)。根据以上的生、克关系又可演变为一套“生克”平衡、“生克”循环关系的最小“集合”,如果从现代数学领域的思维出发,“五行”体系即是一个离散的数学模型,既满足于彼此间的生克循环,又包含“元素”最少的集合,即既满足完整事物(数学模型)“二元”同时存在关系的循环,又包含最少的元素组成,而这只有“五行”模型,因此,“五行学说”的这种唯一性也从理论的本质上符合于现代科学的思维经济性或遵从逻辑简单性原则[3](图4)。
图2 五行“相生”示意
图3 五行“相克”示意
图4 五行“生克”示意
“五行学说”是一种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观和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作用支配下产生、变化、发展了万事万物,在西方哲学领域内可理解为“五行”是我国古代“本体论”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学说解释了宇宙的构成,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后期的阴阳家用阴阳、数与五行结合起来[4],到了宋明理学期间,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则将太极、阴阳、五行很好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其内在的根据是阴阳2气的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的运动。五行是阴阳2气的具体化形态,五行与阴阳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无极也是太极”[5]。而三角进攻战术除了具有篮球战术本体的特征外,其战术要素、战术结构及要素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演变规律、功能等也有着对立统一、平衡循环的客观规律存在,2者虽然在时间跨度、文化观念、价值理念、学科领域的具体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仍可从2者的思想基点和客体存在的规律性上找到彼此之间和合与融通的“桥接”。
4.1 “三角进攻”战术“三角”的构成原则与“阴阳”五行转换
4.1.1 “三角进攻”战术“强弱”侧与五行“阴阳”转换 三角进攻的指导思想是从“移动进攻”的理念中获得。“移动进攻”顾名思义是以攻方队员之间不断地穿插跑动、互相掩护、以及突分、传切等基础配合方式来完成,配合本身以其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机动性为主要特征。然而,战术的灵活与机动性又不是完全的无章可循,而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及方法构成。
“三角”战术是以“边线三角进攻套路”为主[2],即可将半场进攻的两条边线都可作为实施进攻的“三角”,也就是说如果守方破坏了一侧“三角”的进攻,那么攻方即可利用另一侧的“三角”作为进攻的“备选”,从而形成边线“两侧”的进攻相互辅助、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效果。而在“五行”中,阴阳互存、相生相克的关系是始终存在的。“阳”在我国古代思想中象征着“日、天、昼”等刚健、动态、主要的一种事物状态;“阴”象征着“月、大地、夜”等阴柔、静态、辅助的一种事物状态。故在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这样,阴阳、乾坤、刚柔、动静、天地、主次就形成了完整的自然事物的存在方式。
在三角进攻中,正如温特先生在其著作所说,所谓三角进攻就是努力在两个边线制造三角的游戏,以中锋为入手点围绕中锋建立三角[2]。这样构成的原则是出于对“强弱”两侧任意发动方式的思路出发。即当战术发动时,发动一侧的3人3点位置就形成了以“强侧”为主的站位阵型 (图5)①③⑤3角区域,而另外一侧则形成2人“弱侧”站位,与3人“强侧”共同构成“强弱侧”的完整阵型“态势”(见图5)。如果从“强弱”两侧共同发动进攻的理念结合五行中“阴阳”思想,即一侧(阳)为主动与攻击(图5)①③⑤三角区域,而另一侧(阴)为辅助与牵制(图 5)⑤②④三角区域。其中,强侧“三角”是以中锋⑤(低位)为中心点,而控卫①(底角)与一侧的前锋③(45°)为左右两翼,“三点”方式构成3角(图5)。
图5 常规落位阵型示意(以⑤为中心构成强弱“三角”)
同时,在另2名队员站位上也有很严格的要求,温特先生要求其中1名队员站在弧顶附近,另1名队员站在另一侧高位附近(图5中②、④位置),形成这样的原则主要是可以在“强侧”遭到防守破坏的同时,及时按照既定路线变化演进战术,使得所有的路线都以“三角”的模式运行,这样就形成两侧边线的不断“套三角”现象,从而在不断“构建”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进攻时机,而这种不断运动、循环往复的移动过程就与五行“阴阳”转换的规律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即2者都是以一种“复动”的状态始终存在。在“五行”中,由于在“阴阳”2种力量支配下,使得五行元素之间始终呈现相互生克、循环往复的一种属性和状态;而在“三角”中,由于“三”与“二”的“强弱”侧的存在方式,也使得战术始终在两侧的移动中不断寻找合适的时机完成进攻。“阳”在“三角”中,意味着主动与主攻的状态,而“阴”意味着辅助与牵制的状态。这样,主攻与牵制,主动与辅助的“阴阳”构成关系就形成了三角进攻战术的构成方式及基础原则,同时这也是“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传统理念“放之”篮球运动中“四海而皆准”的体现。
4.1.2 三角“三”的规律与五行“阴阳”“生克”逻辑构成
4.1.2.1 三角“三”的内部规律与五行“阴阳”“生克”逻辑构成 三角进攻是以“三”的结构不断“套三角”来完成整个战术体系,“三”也就成为其核心所在,即是以其中的“一”作为入手点或核心点的“基准”作用,“二”作为其辅助或牵制的“铺垫”作用,于是这两种作用与目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形成了“三”角内部的“平衡”。温特先生较为注重三角的构成和转化,而这些归根结底离不开“三”内部的要素关系。以上文为例,对于以中锋、小前锋、控卫构成的三角进攻来说,外线“二”与内线“一”就构成了内外线之间平衡的关系。其作用有2个:1)通过外线2点的任意1点最佳的位置和角度将球传到内线中锋,利于中锋接球进攻,中锋可根据当时情况在自身进攻和外线进攻中做出选择。2)当这一侧的战术受到守方破坏时,外线的任意1点(控卫或前锋)也可起到快速转移的作用,便于另一侧进攻的展开。
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属性中存在着“遇三致克”的规律[6],而从这个规律又可得出五行中“三角”图形内部的平衡规律。如(图6)木生火、火生土、木又克土,说明五行中的三角关系为“二者相生就必有一者与之相克”。后续通过其他类推、反推,我们又可以得出“二者相克就必有一者与之相生”的规律。究其原因,在于五行的相互牵制,相反相成,而这皆因“阴阳”2种力量的作用力导致,是“阴阳”共存的本质关系维持着宇宙之间相对协调与平衡[6]。
图6 “三角”内部平衡与五行生克对照示意
“三角进攻”中“三”结构存在着内线与外线位置之间的关系,其中可将“三”结构(2内1外或2外1内)的位置细化为:主攻点、牵制点、辅助点(衔接或转承)3点,这3点就形成了“三”结构之间“生克共存”、“阴阳平衡”的辩证关系。当攻方集中于侧以进攻状态为主时,依照五行中“二生一克”的规律,攻击与牵制2点(生)则必有1辅助点 (克)与之保持3点之间攻击的平衡关系,目的在于保持同时具备2点(位置)传球和牵制防守的双重作用;当攻方一侧准备向另一侧转移时,依照五行中“二克一生”的规律,攻击与牵制二点(克)又与一衔接或转承点(生)之间形成强弱侧转移状态下的平衡关系,“生”的产生也随即为后续的另一侧的进攻创造了条件,自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就这样形成“三角”内部“阴阳”与“生克”之间的辩证依存的平衡关系。
由于篮球运动攻守交替、瞬息万变的复杂性特征,使得攻方要始终根据守方的情况变化而自身主动求“变”,这点也是与温特先生的战术思想相一致的。于是“三”在实际情况下,更要表现出自身“非”静止不变的位置及作用的关系及状态,这样,便形成“三”结构在实际进攻中的一种随机的、动态变化的状态及性质。“三”在《周易》中意为一种“动态、变化、创造”之意,象征着阴阳与天地从对立中再度统一,是以“易生两仪”的完整状态呈现,显示出核心“零”位的重要性[7],因此故有“天地人”三才,“天时地利人和”等人文和经验层面的观念及思维方式。其中,“零”为“易”、“太极”,是以太极生两仪化万物,在这里可理解为“三角进攻”的中心点或核心点,因为整个战术是以“中锋或内线位置”为基点与“外线二点”为辅助的“三点”共同构成的一种平衡的战术结构,因此其“三”的产生也就成为支撑整个战术体系中一种动态平衡的、“变易”转换的二元论的辩证逻辑思维,而这种思维方式也随即成为构成整个战术的重要“环节”。
4.1.2.2 三角“三”的外部规律与五行“阴阳”“生克”逻辑构成 三角进攻另一侧(弱侧)的站位“布局”方面,温特先生也有严格的要求,上文已有叙述,这里就不赘述了。当弱侧2人,1人站在弧顶附近,1人站在另一侧高位附近时,实际是与强侧3人保持“联系”之外,形成了五人之间彼此互应、协调统一的关系。当进攻是以强侧3人①③⑤为主时,另外弱侧二人②④由于内线⑤连接,便与其3人保持了一种三角“互动”的位置关系,即是以⑤为“太极中心点”构建了两侧完整的三角“太极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便于两侧之间战术的转移和人员的转化(图7)。
图7 战术阵型中“大小”3角完整示
通过图7可以看出,当弱侧2人按照既定要求保持站位的“布局”时,实际上强侧每个位置都与弱侧各个位置保持1种“三角”关系的分布格局。如果将构成“三”角的强侧3人化为“一”点,在与弱侧2人2点的“连接”中,便可演化为1个更大的“三角”,从而形成“三为一”点与其他“二”点“共筑”统一的“全”三角图形,这样便在“大小”3角的分布格局中呈现出相互“包含”、“嵌套”、息息关联的复合大“三角”、大“整体”的平衡“图式”(图7阴影部分)。这也是温特先生为什么一再强调3角进攻人员的活动空间、位置的站位以及位置之间构成关系等原则。
其中,在关于原则“攻势遍布整个前场”中,力求于半场空间的“均匀”分布及利用,避免“重叠”的方法只有依赖通过努力制造“三角游戏”的方式方能达到战术的既定要求,这是形成三角的“起源”;而在“精密间距”中,除因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令守方难以防守的“浅层”目的外,更大的用意则是以通过制造“三角”的方式,达到空间上的彼此依存、互为牵制、互为“生化”的和谐统一的整体“布局”。用菲尔·杰克逊在书中的阐述,即3点进攻就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相互牵制,互为利用,“缺则损”,“合则圆”[8]。即在“五”中任意1种元素都与其他元素保持一种属性或关系,并且每1种元素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三生万物”的体现,也是现代科学发展中全息论、有机论的另一途径“祛魅”的过程。它不仅体现篮球运动小“三角”与现代科学的全息“视角”下大“三角”之间的融合与统一,更彰显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整体观、大局观、和谐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道至简”的终极之思与融会贯“用”。
4.2 “三角进攻”战术的人员、职责位置关系与“阴阳”五行的对立与统一 菲尔·杰克逊在“三角进攻”的原则进行细化后,规定战术体系中的每个队员都要无私,要根据场上情况考虑投篮、传球及空切等基础配合方式的运用,每1次的进攻是由位置、时间、特长最佳的球员完成,而非球星,要以制造防守空挡、空位的战术目的为根本前提。
五行中每一种元素都存在4种关系及属性(生、化、制、克)[6]:我生(生)、生我(化)、我克(克)、克我(制)。以“木”为例:我生(木生火)、生我(水生木)、我克(木克土)、克我(金克木)。综上所述,五行中每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着自身关系及属性的改变,是“生克”之间的并存关系左右着五行间的平衡。生为“产生与助长”,克为“控制与制约”。生与克是事物“阴阳”的2面,2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维系着事物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在篮球运动中,始终都存在着有球与无球、攻击与牵制、虚实相映、正合奇胜的二元对立关系与辩证统一思想,集中于每1名队员的职责和每1个战术结构中也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及特征。“生”在这里为创造机会、助攻等;“克”牵制、掩护等。由于篮球的集体竞技性决定,每1名队员都存在自身得分和协助队友得分,自身牵制防守和队友“为”自身牵制防守、掩护队友与利用队友掩护等复杂关系。而这点在三角进攻中则体现得比较明显,其在人员位置中,强调不要受主观“传统”篮球观念的影响,每1名队员都要根据场上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技术,依据场上所处的时间、位置、情况运用自身特点及技术,不要“教条主义”唯“经验”唯“形式”。具体体现为外线可到内线近篮区低位单打,内线也可拉出外围远投或为外线的低位单打助攻传球等针对性较强的技术运用。可以说,这是当时一种非常先进、科学的战术理念,强调以场上的客观事实作为执行的依据,忽略主观意识、经验对战术的负面影响,这种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时因地而作的战术理念正是现代篮球发展中所不断倡导的“集体篮球”和“团队篮球”的一种体现。
4.3 三角进攻战术演变原则与“阴阳”五行互根与消长 三角进攻较为注重强侧与弱侧、2人与3人、内线与外线、有球与无球之间的转换,试图在二者关系的转换上以组合合理的“三角”形式来构建整个战术体系。通过上文可得出,“三”战术体系中的二者关系既存在对立与统一,又存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相互依存关系,二者同根互生、不可偏废。而在五行中,阴与阳、生与克的关系是始终同根共生的,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犹如一个完整的黑白一体两面的“太极鱼”,“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图8)。
图8 完整太极图示意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即动与静不是一种绝对的单向发展的关系,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的变动不居的关系[5]。其中,这里的“动”是明显的运动,“静”不是不动,而是不明显而微妙的运动,当一方“运动”到极致将转换到下一方的运动,如此循环无端,犹如昼与夜,寒来暑往。因此可得出,动、静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其本质都是运动的。
这点结合“三”中需要注意的是:1)太极图的“黑白两面”犹如进攻中的强侧2侧, 由于“三”是关于弱侧2人与强侧3人以及无球与有球的进攻队员之间的转换关系。按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互为同根”的关系,则不能孤立、静止将强与弱侧、有与无球队员、进攻与牵制等关系机械“逐次”化和“人为”秩序化,因为篮球项目的表现特征为场上局势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是一种完全动态的、随机性的、无限发展性的竞技运动,如果孤立的、片面的、教条的将2侧进攻的转移与变化“范式”则会导致守方对整个战术体系、活动适应后的破坏,这是违背篮球本体发展的客观规律;2)“动静”为进攻中攻击和辅助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侧(动)主攻击,一侧(静)主辅助”,1名队员(动)主攻击,其他队员(静)主牵制或伺机接球,即没有所谓的助攻队员也就没有得分队员,没有队友的牵制防守和拉开防线也就没有得分的产生。因此,主攻与次攻、攻击与牵制、掩护与利用掩护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一种绝对的、单一发展的“范式”思维,而是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不断发展变化、因时因地而择的一种“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思维;3)按照“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的阴阳消长的关系,亦代表“三”的两侧战术机会是同时并重、始终存在的,个体队员在执行具体的战术行动时,要始终注意及时、合理地处理场上的“随机”机会。具体为当在一侧进攻时,另一侧的机会可能也随即出现,而当另一侧出现进攻机会时要注意果断的大范围转移,不要盲目“教条”只注意一侧的进攻而忽略另一侧;在自身突破或投篮的个人进攻过程中,要同时注意两侧的机会,即队友出现更好的机会时,要果断传给队友。这也是三角进攻原则中反复强调无私传球,场上职责互担、互换、重实效、轻形式的原因。
4.4 三角进攻战术构建与“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失衡 上文用“阴阳”五行的转换化生、对立统一、互根消长的思想与三角进攻体系的诸多关系进行了比较与融合,实际在诸多的关系对比中可以用“平衡”2个字作为对两者之间的归纳与总结,这既是构建“三角进攻”体系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执行的原则,同时也是2者之间思想方面的融通与贯穿。温特先生与其说是以创造“三角”游戏的方式和“语境”来建构整个体系,不如说是以“平衡”的思想构建整个体系。即攻方总是以不断构建“平衡”的运动方式引导自身进攻体系的发展,而由于1种“平衡”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总是会发生自身的改变,因此需要攻方不断调整自身的“平衡”方式,正是这种“平衡”一次次建构,又一次次被打破,使得三角进攻成为一种“动与静”结合,“无序与有序”运动状态的统一。即从整个“三角”的构建过程中可以看出,以一种绝对、动态的视角出发,“三角”是一种呈现不平衡(失衡)的随机性运动;以一种相对、静态的视角出发,“三角”则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确定性运动,这同时也是“太极与无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完整事物运动状态的一体两面—“混沌与秩序”现代科学动力学领域“非线性科学”的有序与无序、随机性与确定性的统一[9],即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确定但不可预测的“螺旋”运动状态。
尽管对于现代世界高水平的篮球发展趋势去看,这种战术形式的构建可能已经不适用于实际比赛的需要了,但是其整体布局、构建“平衡”、职责互担、因地制宜的战术思想依然值得借鉴于现代的篮球竞技中,也就是说,篮球这项竞技运动来源于人类的创造,其发展与创新也必然受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规律的支配与制约。
5.1 2种逻辑方式的产生 上文从整体到个体,从全局到局部,以点、线、面的“三维立体”思维方式从“三角”战术中找到与“五行”思想互为融合的一致性、规律性及逻辑性。而在这一过程中,从个体元素到结构及体系的建立,无不透露一种思想的逻辑脉络贯穿其中。即三角中,是以构建“三”的结构为出发点,从战术中个体元素的产生、战术结构的形成、战术体系的建立以及体系功能的优化等[10]都蕴含着一种一以贯之、分层逐次的形式逻辑思维和互为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思维。而这点也是篮球运动本体所具有的特征,即以“高、大、快、强”的“外在”特征与攻守对立、攻守平衡的“内部”规律及矛盾作为整个战术构建中的2大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其战术逻辑的构建上就要符合本体的规律及特征,即应从哲学、逻辑学领域的2方面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出发,建立一套完整、客观、合理的进攻战术体系。
5.2 2种逻辑方式的体现形式及内容 形式逻辑是从普遍思维的形式出发,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思维规律的科学[11]。如,“三”是以构成“三”角方式为指导原则,于是构成“三”角方式便成为“三”中的战术要素、战术结构、战术体系中在一定条件下都必须依照的“法则”或“公式”;在“五”中,以“木”为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或“木克土……金克木”等,自此“生克”2套“体系”重复着循环往复的运动,保持着自身独立“单轨”式的运动方式,这是一种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图2或图 3)。然而,这种单一、“静态”、局限模式下的思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篮球运动的实际表现特征。于是,辩证逻辑便由此“产生”。
辩证逻辑是以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规律的思维方式,注重研究概念形成、矛盾及发展的过程[11]。如,在“三”中,强与弱侧、有与无球、内与外线等关系是贯穿始终的矛盾;在“五”中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见上文3.2),即每1种元素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如,上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中、金又“回头”克木,“金”与“木”在“相生”过程中发生“相克”的关系,说明任何事物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孤立、静止的状态,其过程必然要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而二元或多元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是始终存在的,即肯定事物的矛盾存在。因此,这2种逻辑应是现代篮球进攻体系的构建中不可或缺的2种思维方式,如同满足于完整事物运动状态的“生克循环性”和“思维经济性”(图4)。
5.3 2种逻辑方式的建构 在形式逻辑中,1)将完整的战术体系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依层次逐级划分为:战术体系、战术结构、战术(要素)个体队员,再依照战术原则逐级“分形”制订,即在战术要素方面注意个体队员之间位置关系、技术运用等,以便形成较稳定的战术结构。2)在战术结构方面要注意局部之间配合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结构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即由(2、3)人的形式过渡到整体间的配合方法,最后形成一套“一以贯之”思维主导的战术体系,如“三”中是以“大小”3角的互相嵌套方式构成整个“三角”平衡体系。
在辩证逻辑中,1)将进攻战术变化中所存在的矛盾关系逐一厘清,在依照事先制定的原则基础上将二元或多元的辩证关系融入到战术的变化中,即以“三”为例,在构成“三角”的过程中,注意强侧三角内部的“三点”(内外线关系)的转换进攻—找到守方存在对位优势的队员后进行针对性攻击。2)及时注意弱侧(强弱侧关系)出现的进攻机会,一旦出现,果断转移。3)注意2侧之间及时的大范围转移球的调动,以快速的传球(有无球关系)破坏防守的体系,从而找到有利的进攻机会。
以上为本文在2种逻辑的建构下所产生较为理论化的战术体系构建,实际在战术构建中的诸多问题还需要视具体情况、条件而定,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而变,本文以“三”为范例,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希冀更多的篮球学者能够深入对篮球本体规律的研究,丰富与加强对篮球战术体系建立的逻辑构建。
1) 三角进攻战术体系构成的核心内容是“平衡”,而在竞技比赛的实际运用中,由于战术个体要素、结构及结构之间等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错综复杂的作用关系,因此又表现出其“非衡”的一面,这与“五行”生克循环的“变化”与“不变”思维是一致。
2)由于现代篮球运动的本体特征表现为攻守之间的平衡,个人的位置、职责模糊。而具体在阵地进攻体系中,更表现为战术要素、战术结构等一种平衡。如:个体(得分、助攻、牵制、策应)、结构(强弱侧、有无球、内外线)、结构间(强弱侧间联系、有无球转移、内外线互动统一),而“五行”“思维经济型”可以使得现代篮球场上的错综复杂位置关系“化繁为简”,便于后续的学术理论研究。
3)篮球战术的本体规律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由点及面再到整体的发展规律是任何篮球战术构建中所不可忽视的,而固定战术在篮球竞技的实际运用中,更表现其“变化”的一面,因此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两种思维方式在篮球战术中的构建中是必不可少的。
[1] 马浩鹏.构建篮球三角进攻战术体系的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 王芳冰.NBA三角进攻模式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3] 胡化凯.试论五行说的科学思想价值[J].中国哲学史,1996(3):31-34 .
[4]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7-138.
[5] 胡蝶.周敦颐“太极”哲学思想探析——以《太极图说》为中心[D]. 泉州: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张辉著.解读易经密码[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51-61.
[7] 郑志明.《周易》数字的宇宙意识[J].励耘学刊(文学卷) ,2009(2):24-49.
[8] 牟小刚,史海鹏.论菲尔杰克逊的篮球哲学[J].新西部(下半月),2009(3):237-238.
[9] 吴彤.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3):72-79.
[11] 刘明家.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3):111-113.
[12] Ann Parr.Coach Tex Winter:Triangle Basketball[M].Ndx PR/Writeon,2006.
[13] 胡化凯著.金木水火土——中国五行学说[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2.
[14] 孙世明,孙荣辉.篮球运动攻守转换的太极模式[J].体育学刊,2002,9(6):118-120.
[15] 郑尚武.现代篮球进攻战术理论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5,12(1):114-118.
[16] 孙民治.从篮球运动本质及发展进程论国际强队的格局与形成要素[J].体育学刊,2003,10(6):109-112.
[17] 周志俊,何亮.深层生态体育观的哲学思辨[J].体育学刊,2009,16(4):16-19.
[18] 乔凤杰.对运动训练的哲学思考——基于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理论分析[J]. 体育学刊,2003,18(2):94-100.
[19] 钱翰.略说五行之“五”——阐述五行说的另一个角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72-78.
[20] 赵载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在科学认识史上的价值——兼论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2):59-62.
Interpretation of Basketball “Triangle Offense” Tactic—Internal Rules and Logical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asketball “Five Elements”Ideology
ZHAO Zhi-n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Taking American famous basketball tactic “Triangle Offense” as a model, utilizing Chinese philosophy “Five Elements Ideology”, this thesis re-clarifies internal mechanism, rules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triangle offense tactic.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specialist inter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perspective of conversion generation, opposite unity, mutual growth and decline as well as balance and imbalance, this thesis interprets utilization rules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riangle offense tactic in modern basketball competition. Trying to formulate modern basketball position offense tactic system through two logic thoughts. Proposing core idea that “Triangle Offense” tactic core thought is in accord with fi ve elements ideology. Common point of both thoughts is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from balance development of object. Reinforce and neutralization cyclicality as well as economy of “Five Elements” benefit for simplicity of complicated modern basketball posi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ollowing academic theory research.
triangle offense tactic; fi ve elements ideology; tactical system; logical construction
G841
A
1004-7662(2014 )07-0069-08
2014-06-10
赵志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管理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