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毅明,高立国,王永生,邓淑娟,沈立峰
(1.中国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北京 100193;2.中国农业大学团委,北京 100193;3.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193)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模式和途径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邓毅明1,高立国1,王永生1,邓淑娟2,沈立峰3
(1.中国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北京 100193;2.中国农业大学团委,北京 100193;3.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19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模式和途径,总结提出了营造校园体育氛围(Condition)、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Demand)、加强校园体育教育(Education)、提升校园体育设施(Facilities)的“CDEF模式”,分析阐述了“教育—服务—机制”三位一体的发展途径,即推进教育是重点,使所有学生在校园体育中接受健全人格培育;强化服务是基础,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园体育资源和指导;机制创新是关键,努力探索学生自主参与和管理校园体育实践。
校园体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模式;发展路径
体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社会人格,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优化育人环节,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益实践[1-2];国家层面的文化强国战略和高校系统内部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赛事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助推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4]。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概念、课程设置、教学运行管理、考试考核办法以及校园体育的构成等诸多方面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5-8]。大学校园体育改革直接关乎校园体育系统和大学文化建设、关乎社会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以及大学生身心健康[9-11]、大众体育发展[12]、大学生成长成才[13],以及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创新[14]、体育网络教学的设计应用[15]和校园体育安全[16],近年来始终备受关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校园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意义重大,与此相关的定性研究和论述有诸多报道[1-2,13],但关于培育模式和发展途径尚无调研实例。本研究以体育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理论依据,基于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人格培育和校园体育活动实践,在研究校园体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实际效果和发展对策的基础上,开展了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模式和途径研究,旨在发挥大学校园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推动实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全人格的历练;同时,挖掘体育的德育功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空间,推动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
1.1 研究对象 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模式和路径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和校园体育为调查对象。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985和211工程建设大学,学校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12 085名和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 257名;拥有在国内外富有盛名的橄榄球队和全国民运会“抢花炮”金牌项目,以及黄春贵、苏子霞、周鹏等3名2008年5月入选奥运珠峰的火炬手;校园体育内容还包括类型和内容丰富的体育课程教学、各类运动会、体育俱乐部等学生体育社团性质的群体活动,学校在学生规模、校园体育活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1 调研样本及受访者基本信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等途径,以“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校园体育模式和途径”等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到112篇、134篇论文,掌握了我国在校园体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方面的研究进展、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确定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提供了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对象设计制作问卷,包括受访者个人信息以及2个方面调研内容在内的3个部分共计29个选项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利用体育课程教学和校园群体活动时间段发放问卷,采取无记名调查方式实施调研,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8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92份,有效问卷率为99.00%。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调研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未填写选择项的问卷对应的选项题数值统计设定为“空”。问卷的发放数量与有效回收率,及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均满足问卷调查方法要求及本研究的需要。
2.1 受访者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表1),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覆盖了东西2个校区12个学院中的6个学院,学生的教育层次、性别、健康状况、性格与气质类型等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学校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
2.2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模式分析
2.2.1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氛围、管理和条件的总体评价 统计结果表明(见表2),86.49%的受访学生肯定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人权,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权益有正确认识,这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之一;58.59%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校园体育,60.35%的学生认为校园体育氛围良好,64.39%的学生认为校园体育的运行有序、管理科学,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当前学校的校园体育活动;54.04%的学生认为校园体育硬件需要加强和提升,说明目前的大学校园体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尚未达到学生的期盼值,有待学校投入更多经费加强建设。
表2 大学生对体育权益的认识和校园体育构成总体的评价
2.2.2 大学校园体育的目标、构成、动机和影响因素
1)选择“支持服务”的学生为331人,占总人数的41.79%,而选择“项目技术”、“终身体育”、“知识教学”的学生分别占到36.74%、32.45%和31.44%(表3),说明广大学生最渴望大学校园体育具有良好的支持服务功能,同时高度重视体育项目技术、体育理念和体育知识的宣传教育。
表3 大学校园体育目标定位
2)选择“体育课程”的学生为550人,占总人数的69.44%;选择“课余锻炼”的人数为464人,占总人数的58.59%,选择“体育赛事”和“网络资讯”的分别占31.57%和10.61%(表4),表明校园体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体育课程建设,组织好课余体育锻炼和赛事活动,并关注体育资讯。
表4 大学校园体育内容构成
3)大学生参加校园体育锻炼的动机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中,“为了健康”排在首位,选择该项的学生为534人,占总人数的67.42%;然后依次是“喜欢运动”、“保持良好身材”、“令自己有青春活力”、“令自己开心自信”和“消磨时间”(表5),由此可知,大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共识,并因此而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活动。此外,个人喜好及综合素养提升等个性化需求也是学生参与校园体育实践的重要原因。
表5 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动机
4)部分大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也呈现多样性,排序依次为“没有时间”、“没有恒心”、“没有兴趣”、“没有场地器材”、“没有教师指导”,并有33位受访者未曾考虑过这一问题,所占比例达到4.17%(表6),这表明合理安排并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培养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完善场地设施条件等,是推动大学校园体育工作开展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表6 大学生不喜欢参与校园体育的原因
5)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课程与自我锻炼结合”,而选择“体育课程教学为主”的学生有219人,选择“学生自主锻炼”相对更少,仅有77人,占总人数的9.72%(见表7),这说明学生认为校园体育运行管理的最好方式是体育课程引导与课余自我锻炼结合,应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和课余自主锻炼的协同作用;同时,部分学生对校园体育有个性化需求,包括期望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或者倾向于实施自主锻炼的方式。
表7 对校园体育运行管理的倾向性
2.2.3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模式
1)绝大部分受访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是公民的权益,大部分学生肯定学校重视校园体育,认可学校的校园体育氛围和运行管理,大学校园体育构成和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因此,营造校园体育氛围(Condition)成为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的基础。
2)校园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学生参加校园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参与校园体育的方式均呈现多样性,因此,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Demand)是校园体育工作的关键。
3)大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涉及时间、心态、兴趣、场地、指导等多个方面,推崇体育课程引导与课余自我锻炼结合的校园体育模式,同时愿意辅助以体育课程教学、引领学生自主锻炼,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教育(Education)是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的重点。
4)大学生对校园体育的硬件条件期望值高,对现状不满意者达54.04%,并在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组织校园体育活动、体育知识普及、增加室内室外体育设施、建立游泳馆、加强现有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需要学校在基本建设、政策和资金倾斜方面充分调研、科学规划和加速完善。因此,提升校园体育设施(Facilities)是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校园体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大学生对校园体育的认识和需求、学校体育的氛围和教育、终身体育的宣传和引导、校园体育设施和条件等多个方面,需要建立和谐的校园体育系统[9],打造好包括校园体育相关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体育文化3个支撑基础,调适好包括校园体育的建设资金、体育设施和场馆、相关资源配备等物质因素,以及校园体育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体育消费理念和水平、体育发展规划与战略、体育文化交流氛围等非物质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建立营造校园体育氛围(Condition)、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Demand)、加强校园体育教育(Education)、提升校园体育设施(Facilities)的“CDEF模式”(图1),推动校园体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和健康成长。
表8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感受和参与特征
图1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校园体育“CDEF”模式
2.3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途径分析
2.3.1 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全人格的基本认识 统计结果显示(表8),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全人格教育,多数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后的精神状态兴奋有益于身心健康,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使作息时间变得更具有规律性,这3个方面说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感知和促进个人作息时间规律方面表现出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同时,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尚未认识到大学是人生接受体育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行为中需要加强宣传,强化体育与身心健康的传播教育。
2.3.2 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的方式和行为
1)在参与方式上选择“和学友或者团队参与”的学生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且略高于选择“个人自娱的单人项目”的学生;在参与行为上依次为“和学友一起、独自一人和无固定方式”3种类型(见表9),说明大学校园体育具有更多群体性和社会性特征,学校在校园体育运行管理中应科学合理地设置单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表9 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的方式和行为
2)大学生通常多选择晚上、清晨、晚餐前、午间进行体育锻炼(表10),说明其强健体魄和调适繁重的学习任务在体育锻炼时间段安排上或因为个人作息时间节律、或因为上午和下午课程教学安排等原因而具有多元性,晚餐后开放体育场馆以及为跑步或快走营造更好的条件、加大校园体育相关的配套支持服务应引起重视。
表10 参与校园体育的时间段
3)大学生倾向的锻炼项目依次为跑步或快走、武术传统项目、各种球类运动、器械锻炼、投掷或跳绳(表11),其中,跑步或快走是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参与锻炼的首选项目,这也说明大学生在参与体育的项目类别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学校应合理设置运动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应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锻炼效果。
表11 大学生倾向的体育锻炼项目
4)大学生每星期参加1~2次体育锻炼者居多,部分学生每星期锻炼3~5次;同时,有约22.22%的学生没有参与体育锻炼,这应引起高度重视(表12),应通过分析其原因和宣传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调适身心健康和缓解学习压力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够制订个人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表12 大学生每星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
5)在每次锻炼时间的选择上,选择每次30min以上的学生为451人,占总人数的56.95%;同时,有42.42%的学生选择了“10~30min”(表13),难以达到有效的锻炼效果,这说明大学生在每次锻炼的时间上因人而异,部分学生的锻炼时间偏短,锻炼效果不佳,学校对此应加强指导。
表13 大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
6)针对自主组织的体育项目,选择“积极参与”和“考虑参与”的人数合计为659人,比例高达83.21%;持无所谓态度者占14.39%(表14),说明推进学生自主参与和管理校园体育实践的机制创新符合学生要求,在校园体育运行和管理中可以尝试和推动DIY(Do It Yourself)方式。
表14 大学生对参与自主组织的体育项目的态度
7)在针对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赛事项目的兴趣定位的调查中,选择“参加”和“关注”的学生人数共计为616人,占总人数的77.78%;同时,有21.59%的学生选择“不参加”(表15),说明举办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赛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需求,也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和引导大学生投身体育的辅助载体。
表15 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赛事项目的兴趣定位
2.3.3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途径 上述分析认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促进健全人格的实践,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主体的宣传教育,需要加大校园体育支持服务,需要努力推进学生自主参与和管理校园体育实践的机制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三位一体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校园体育的发展途径。
2.3.3.1 教育是重点,使所有学生在校园体育中接受健全人格培育 有51.64%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体育是终身接受体育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22.35%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促进健全人格培育的重要性,作息时间无规律的学生占41.16%,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22.22%,对感兴趣的体育赛事等活动不参加的学生占21.59%,这些数据表明在学生对体育与身心健康的认识方面学校必须加强教育,需要在学生群体中从根本上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与实践中,为学生圆满完成大学学业提供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支持。
2.3.3.2 服务是基础,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园体育资源和服务 受访学生中,74.87%的学生支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讲授体育与健全人格;主要选择晚上、晚餐前、晨练作为强健体魄的锻炼时间;主要以跑步或快走、武术传统项目、各种球类运动作为强健体魄的锻炼项目;60%以上的学生每星期参加体育锻炼达1~3次,约77%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为10~60min,锻炼后感到兴奋并感受到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生占52.78%。基于上述的实际情况,在和谐的大学校园体育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规划体育教学的第1、第2课堂,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建设,大力宣讲体育人权、体育与健全人格知识,为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和支持服务。
2.3.3.3 机制是关键,创新学生自主参与和管理校园体育实践 受访学生中,对自主组织管理体育项目俱乐部持积极参与、考虑参与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3%;对感兴趣的体育赛事等活动表示积极参与和关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7.78%,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有自主意识、参与精神,在校园体育相关的各项活动中,可以尝试采用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方式,通过组织管理、经费支持、效果评价与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实践,树立品牌,鼓励机制创新和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使大学生在校园体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实践中发挥主体、主人和主创的作用,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1 结论
1)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CDEF”模式,其内容包括营造校园体育氛围(Condition)、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Demand)、加强校园体育教育(Education)和提升校园体育设施(Facilities)。
2)阐述了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教育—服务—机制”三位一体发展途径,即教育是重点,使所有学生在校园体育中接受健全人格培育;强化服务是基础,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园体育资源和指导;机制创新是关键,努力探索学生自主参与和管理校园体育实践。
3.2 建议
基于本项调研,围绕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培育以及提高培养质量,高校校园体育应在以下3个方面加强建设:
3.2.1 重视校园体育氛围建设,突出引领和教育特征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开创未来。高校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推进包括体育氛围建设在内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应制订和颁布学校体育工作相关制度,组织好新生运动会、春秋季运动会、各类体育比赛,创立校园体育活动品牌等,通过制度建设、活动抓手、激励机制等,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氛围,引领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投身体育锻炼,锻造健康身心,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3.2.2 以生为本满足学生需求,强化支持和服务定位 校园体育在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充满青春活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也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实践中具有多元化需求,因此,需要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角度出发,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强化支持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服务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在体育课程教学、体育项目辅导训练、体育理论传播、体质健康测定、学生休闲体育、运动处方指导、体育赛事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建设和谐的校园体育系统,建成高效的校园体育服务体系。
3.2.3 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传播和推动终身体育 在现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和群体活动经验基础上,除讲授体育理论入门基础知识和开设与竞技运动相关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常规的体育专项课程外,更多融入体育人权、塑造身心健康、推动终身体育主题,开设体育与健康、体育与休闲、体育保健、瑜伽等其他课程。此外,美国的大学为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Health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Physical and Leisure Activities for the Aging Adult、Community Health、Introduction to Leisure Services等课程的做法值得学习,通过这些课程可以激励大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大学生树立体育消费和终生体育的理念。
3.2.4 加大体育场馆条件投入,完善和提升管理水平 从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高度定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硬件和软件,提升装备和水平,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为学生体育活动免费或优惠提供场地和支持服务,并加强体育教师在群体活动、余暇体育中的指导和辅导作用,全方位发挥大学校园体育的教学、科研、支持服务和文化传播功能。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在体育教育改革实践和校园体育建设方面应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体育和谐系统,打造“教育—服务—机制”三位一体的培育途径,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校园体育有成效、可持续地发展。
[1] 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1-82.
[2] 陈锡敏.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高校理论战线,2008(11):45-49.
[3] 程远义,杨爱华,张英.文化强国战略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新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47-49.
[4] 李淑娟,姜千秋.CUBA与高校校园文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5):34-35.
[5] 董杰.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1,22(2):31-35.
[6] 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3):61-66.
[7] 朱敏.中西体育文化是同质的吗?—《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读后献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140-142.
[8] Jones D. F., Brooks D. D., Mak J. Y.. Examining Sport Management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08,11(1):77-91.
[9] 邓毅明,李红,黄亚茹,等.和谐的大学校园体育系统构成和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12-115.
[10] 蒋国勤,翟春.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37-40.
[11] 陶克祥,吕玉萍.学校体育价值论[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1):32-35.
[12] 邓毅明.大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4-17.
[13] 胥万兵.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7):83-85.
[14] 李卫国.论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89-91.
[15] Zhou,Y.J..Platfor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port Network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15):4236-4240.
[16] 林燕荣.大学校园体育安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54-156.
[17] 郝光安.北京大学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Research on Campus Sports Mode and Approach Promoting
Health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Tak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ENG Yi-ming1, GAO Li-guo1, WANG Yong-sheng1, DENG Shu-juan2, SHEN Li-feng3
(1.Dept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3. Graduate Schoo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campus sports mode and approach promoting healthy person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ludes and proposes “CDEF mode”, which means creating campus sports Condition, satisfying student diversified Demand, strengthening campus sports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campus sports Facility. Research analyses and elaborates “Education-Service-Mechanism” trinity development approach, namely promoting education as the emphasis, ensuring all students receiving health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n campus sports; strengthening service as the basis, providing quality campus sports resources and guidance to all students; innovating mechanism as the key, exploring practice of student automatous particip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sports.
campus sport; healthy person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ultivation mode; development approach
G807.4
A
1004 - 7662(2014 )07 - 0012 - 07
2014 - 05 - 0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项目编号:LX2013Y176);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资助课题号。
邓毅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