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剩余油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

2014-04-23 06:12:02骆雯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长垣三角洲前缘

骆雯(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储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目前,该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开采难度逐渐增大[1]。针对上述情况,根据油田调整和挖潜的实际需要,笔者对大庆长垣外围油田的剩余油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持续有效开发该油田提供参考依据。

1 油层动用状况

注水开发油田开发效果好坏与油层动用状况密切相关。截至2012年底,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动用地质储量1.75×108t,年产油102.85×104t。目前,该油田开发面临 “两高一快”的问题:综合含水高,含水60.59%~91.30%,平均72.06%;采出程度高,采出程度12.93%~32.84%,平均15.74%;产量递减快,递减率2.61%~15.61%,平均10.92%。中、低渗透油层动用状况相对较好,平均大于70%,低、特低渗透油层动用程度相对较低,仅为28.5%~56.8%。在渗透率基本接近的条件下,以大型曲流河道砂体为主的油层动用程度相对较高,分流河道砂体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为主的油层动用程度相对较低[2]。

2 剩余油类型

2.1 注采不完善型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部分砂体形态不规则或者规模不够大,钻井井数相对较少,虽然在井网中存在一定的注采关系,但是还不够完善,往往只有一对一的注采关系,在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的油层很快被水淹,而采油井另一侧因没有受效形成了剩余油富集区。

2.2 井网控制不住型

随着对砂体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细化到单砂层后,发现砂体的分布和形态十分复杂,在某些区域存在着砂体宽度与开发井距之间不匹配的现象,导致井网难以全面控制所有砂体,而在没有被控制的砂体中储存了部分剩余油。

2.3 油层物性差型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砂体的渗透率由分流平原到内前缘再到外前缘依次逐渐变小。例如,升142区块平均渗透率为188mD,祝三区块平均渗透率为103.8mD,台105区块为平均渗透率25.1mD,虽然油层物性差,但容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2.4 微型构造型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微型构造十分发育,面积稍大的微型构造受流体重力影响,构造高点水驱程度低,易形成剩余油。此外,如果井间微型构造直径小于300m,也可能形成剩余油。

2.5 断层遮挡型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常有小断层发育,由于受到断层封闭遮挡作用,在断层附近区域注采关系往往不完善,没有边底水或者注入水的流通通道,从而形成滞流区,而滞流区有利于剩余油的形成。

2.6 单向受效型

受砂体规模和断层的影响,大庆长垣外围油田注水单向受效比例大于60%,这样在油层尖灭或者变差的未受效方向容易形成剩余油[3]。

2.7 未射孔型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开发初期,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对当时认为是差油层、干层或水层等不具备开发价值的层系未做过射孔处理。目前看来,差油层、干层或水层等是有开发价值的油层,从单井角度来说,由于未射孔,必然会形成剩余油。

3 剩余油分布特征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葡萄花油层是受北部物源控制的三角洲沉积体,自北向南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内前缘、外前缘与前三角洲沉积,自北向南主要典型区块依次为升142区块、祝三区块、台105区块(见图1)。

图1 典型区块葡萄花油层沉积演化剖面图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的葡萄花油层含大型曲流河道、中小规模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与非主体席状砂等微相沉积砂体。尽管油层厚度大于1m的油层均被水淹,但是由于储层沉积类型不同,储层非均质性等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井网对各类砂体控制能力不同,从而造成其剩余油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别。

3.1 大型曲流河道砂体

大型曲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外围油田的升142区块,有效厚度2~3.1m,砂体内部常有发育有河间砂体及尖灭区,同时在砂体内部及边部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废弃河道,因而使得曲流河砂体上半部侧向连通性变差[4]。水洗厚度比例为59.4%,且以中水洗为主。因此,大型曲流河道砂体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尖灭区附近、废弃河道、河间砂及侧积夹层顶部。

3.2 分流河道砂体

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外围油田祝三区块的三角洲内、外前缘沉积储层中,包括三角洲分流平原下游湖岸线附近窄小的分流河道,以及三角洲内前缘断续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有效厚度2m。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层内薄夹层呈近水平状,内部较均匀,由于该类砂体较窄,在井网较稀的条件下,控制程度较低。因此,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的突出部位及河道边部的薄差层中,目前约有22%~28%的油层厚度没动用。

3.3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台105区块,该类砂体是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在平面上大面积分布,有效厚度0.5~1.2m,厚度薄、粒度细、物性差、渗透率低,多为反韵律或复合韵律。根据砂体发育状况和位置的差异,可分为三角洲内前缘席状砂与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2种类型。

1)三角洲内前缘席状砂 该类砂体处于在河口区,受河流及湖浪的双重作用,从而形成一些坨状、较厚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或河口坝砂体。尽管这类砂体平面上分布较稳定,连通较好,注采井网一般易于控制,但该类砂体由于平面非均质性比较强,从而造成平面上水淹极不均匀的现象,水淹部位主要是厚度大、物性相对较好的部位,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其周围的薄差层中。

2)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 该类砂体分布在离湖岸线较远的地区,分布范围广,层位稳定、厚度小,表外砂发育,局部偶而可见一些较厚的砂体。由于该类砂体厚度薄,物性差,在井网较稀的条件下,即使注采完善,油层也很难动用,剩余油呈片状或坨状分布。

4 结论

1)大庆长垣外围油层剩余油主要有注采不完善型、井网控制不住型、油层物性差型、微型构造型、断层遮挡型、单向受效型和未射孔型等类型。

2)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大型曲流河道砂体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尖灭区附近、废弃河道、河间砂及侧积夹层顶部;分流河道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河道的突出部位及河道边部的薄差层中;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河口区或离湖岸线较远的地区的薄差层中。

[1]魏丽影,孙达.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2,31(4):25-29.

[2]王秀娟,彭钰,刘卫丽.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5):46-51.

[3]李洁,郝兰英,马利民.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28(5):83-90.

[4]杜庆龙,朱丽红.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描述技术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28(5):99-105.

[编辑] 李启栋

猜你喜欢
长垣三角洲前缘
榨果汁儿
长垣市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推进“厕所革命” 建设美丽长垣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50
亚洲的湄公河三角洲
三角洲地区
小布老虎(2016年14期)2016-12-01 05:47:26
南方文学(2016年4期)2016-06-12 19:54:37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
前缘
小说月刊(2015年2期)2015-04-23 08: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