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期刊《评论》4月21日文章,原题:全球粮食安全:破解“中国威胁”说法 20年前莱斯特·布朗写了篇《谁来养活中国》。今年2月末他又发表“世界能养活中国吗”的文章,推测中国不断增加粮食进口和海外农业投资,可能造成粮价上涨并加剧政治动荡。持此观点的不止他一人。去年《外交政策》刊文,题为“毁灭的欲望:为何养活中国13亿人或导致世界其他地方挨饿”。路透社发表“中国粮食进口令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的报道。显然,新一轮“中国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说法甚嚣尘上。 尽管布朗说对了中国国内粮食短缺问题会日益反映在海外,但夸大中国威胁未免误导,也无助于全球粮食安全。 20年前布朗发表那篇文章时,北京反应激烈。除了驳斥中国养不活本国人口的观点,还发布白皮书将粮食自给自足确定为安全战略。过去20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但随着需求快速上升,中国不得不从国际市场进口越来越多粮食。去年北京重新确定粮食安全战略,即依靠国内供应和适度进口。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中国有合法权利从别国购买粮食。如今是全球化世界,没有哪个国家需要生产所消费的一切——包括中国。中国是世界工厂,用本国资源为别国供应廉价产品。它进口粮食是公平合理的。多年来国际社会一直批评中国出口太多、进口太少,造成贸易不平衡。当中国开始进口粮食时夸大威胁,是令人不齿的。其实,中国走的也是日韩走过的路,当快速城市化占据农地、农民转到城市后,国家需要更多依赖进口和投资国外农业资源。 布朗称中国日益依赖国际市场将令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但中国以世界8%的可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超过20%的人口。这意味着其他地方(占全球可耕地92%、水资源94%)只为不到80%人口产粮。换言之,全球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只要中国进入粮食市场的方式是逐渐且透明的,给全球农业足够时间反应,就不会导致粮价飙升。 支撑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理由是所谓的海外(特别是非洲)占用土地。的确,出台“农业走出去”战略后,中国在俄罗斯、东南亚、南美等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在非洲占地规模很小。相反,农业援助和支持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做法。且迄今,中国海外农业投资的产品主要在国际市场销售,而非运回国内。 批评者常忽视的是,中国一直在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粮食体系,国内决策者和学者正激辩什么道路最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此种情况下,国际环境将是影响北京未来选择的关键因素。渲染中国威胁没有好处。相反,它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作者张洪洲,汪北哲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