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杉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3年全国啦啦操论文报告会”论文精选
体育院校啦啦操教学环境的现状分析与调控优化—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
董春杉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啦啦操教学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啦啦操教学的物质环境方面,虽然整体上呈现积极改进态势,但仍然存在经费较少、班级规模偏大等诸多问题;2)在啦啦操教学的心理环境方面,应整合控制各种环境因素,并统一协调这些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使它们向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3)学校面临着啦啦操教学的物理环境建设和心理环境管理的双重挑战,且各要素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
体育院校;啦啦操教学环境;调控优化
现代啦啦操运动(Cheerleading)起源于美国,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新兴项目。啦啦操运动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1]。啦啦操运动自进入我国以来,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并在大、中、小学迅速得到推广,各类啦啦操表演、竞赛表明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开展方兴未艾。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部分此类院校开设了啦啦操专项课,以培养专业的啦啦操人才,满足社会对啦啦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由此可见,啦啦操专项课教学在体育院校培养啦啦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啦啦操教学环境又是啦啦操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具有导向、凝聚、陶冶、激励的功能,并且在以往啦啦操的教学活动中通常忽略啦啦操教学环境的建设。因此,重视啦啦操教学的环境优化,重视啦啦操教学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体育院校啦啦操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1.1 研究对象
以武汉体育学院啦啦操教学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武汉体育学院2011 级、2012 级、2013 级啦啦操专选班学生为调查对象,尽可能地从不同维度调查、了解武汉体院啦啦操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及学生的需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教学理论书籍、中国知网、啦啦操竞赛网等搜集相关资料,对有关于啦啦操教学环境的文献进行整理,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啦啦操专选班2011 级、2012 级、2013 级学生分别发放此研究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20 份,回收问卷105 份,回收率87.5% (表1)。然后,采集问卷数据,整理分析得出当前啦啦操教学环境在武汉体育学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表1 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统计
1.2.3 访谈法 对啦啦操专选教师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武汉体育学院啦啦操的教学环境现状等相关情况。
1.2.4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运用Excel进行分析、整理。
2.1 啦啦操教学环境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李秉德在《教学论》一书中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主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2]。影响教学环境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教学环境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环境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教学环境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动态环境与静态环境;根据环境的分布,可以将教学环境分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根据环境的局部特点又可以将环境分为时序环境、信息环境、人际环境和情感环境等。但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主张依据教学环境诸要素的规范性、可控性等主要特点,把教学环境分为2大类: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3]。由此,笔者这里将啦啦操教学环境定义为:在啦啦操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的总和。其中,啦啦操教学的物理环境是各种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场地与器材设备、班级规模、信息环境等;啦啦操教学的心理环境是各种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组织环境、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等。
2.2 体育院校啦啦操教学环境的现状分析
2.2.1 啦啦操教学的物理环境现状分析
2.2.1.1 场地与器材设备现状分析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高效的教学活动反过来促进教学环境的进一步改善[4]。体育教学设备包括场地器材和场地设施,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是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音响、照明、饮水、道具、风扇等设备都会对啦啦操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啦啦操是一项极具项目特色的运动,其对教学训练场地有专门性要求。1)啦啦操中的技巧性动作(如翻腾、托举、抛接、金字塔组合等)要求教学场地具有足够的面积和空间高度;2)啦啦操中的舞蹈类动作呈现出的美学特征(如姿态美、编排美、包装美等)要求教学场地的环境及周围环境给人以美感;3)啦啦舞的成套动作是在音乐的衬托及主题舞台剧艺术创意设计下,通过多种运动技巧并结合各种现代热舞风格的啦啦操项目之一,其中的语音(如呼喊、口号、诗歌)、音乐伴奏、道具(横幅、标语、彩球以及各种小道具)等内容都需要场地具有一定的舞台效果。
表2 啦啦操场地与器材设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n=105)
表3 啦啦操教学场地与器材设施破损程度统计(n=105)
表2、表3 结果显示:41% 的学生认为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53.4% 的学生认为现有器材设备破损严重。在实地考察时也发现,部分场地空间高度不够,且整体上布局缺少美感,一些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如一些风扇不够牢固、教学音响效果较差甚至无法使用等,这表明啦啦操场地与器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目前啦啦操教学场地和器材设施问题较为严重,这已成为制约啦啦操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障碍。
2.2.1.2 班级规模现状分析 卡享(Leonard S. Cahen)认为,教师和学生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往往表现得更愉快和更活泼,较小规模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5]。由此看来,班级规模所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课堂行为及表现,无形中也带来了学习机会的公平性问题。特别是啦啦操是以集体形式展开活动,其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开放空间,并受场地器材设备等因素影响较大,专项组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作完成过程、训练情况、表演效果及学习动力等问题。
1)国际全明星啦啦队协会规定啦啦操的参赛人数为6~30 人,也只有在人数上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完成更多的队形变换、空间转换、多层次编排等复杂动作体系。
图1 啦啦操教学中班级规模调查统计(n=105)
由此,武汉体育学院1个啦啦操专项组最适宜教学的人数是1~30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图1):班级人数在1~15人的占13%,班级人数在16~30人的占37%,班级人数在31~45人及45人以上的占62%。可见,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啦啦操教学组规模偏大,与小班化教学的趋势不协调,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因此,啦啦操教学组规模偏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3 信息环境现状分析 教学信息论的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一个多渠道的信息流通过程。信息传递渠道(信道)的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信息接收者(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信息接收活动,提高信息接收质量,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流通量,提高信息传递效率[6]。啦啦操运动是以集体形式展开活动的,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动作过程、训练、表演等活动时需要相互配合、鼓励、信任、理解,才能完成训练、表演活动。在啦啦操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像、音视频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可以让学生对啦啦操的技术和整体编排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让学生平衡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而且高水平啦啦操表演录像还可以激发啦啦队员的学习动机,给啦啦操教学活动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正确处理各种信息资源,有利于啦啦操队员的身心发展,也有利于啦啦操教学质量的提高。访谈中,武汉体育学院啦啦操专选教师表示,他们正在向学校申请给啦啦操专选班增设视频学习课。
2.2.2 啦啦操教学的心理环境现状分析
2.2.2.1 人际环境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与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3 种人际关系[7]。1) 领导认识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政策、教师和学生待遇、训练比赛经费等与啦啦操专项课密不可分的影响因素。啦啦操在我国开展的时间相比其他同项群的运动项目要年轻很多,学院领导很容易把啦啦操与健美操等项目混淆,认为啦啦操训练在普通场馆或学校操场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采购专业的训练地毯和相关辅助器械;2)辅导员在营造一个优良的班级教学心理环境和形成较强的班集体内聚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1对关系,随着教育的改革,师生关系发生了一些改变。图2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师生之间是平等和朋友的关系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3% 和39%,这说明在啦啦操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有获取新理论和新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有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需要。学生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护和关注,期望能和教师成为知心朋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等,这些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图2 学生希望建立的师生关系类型调查统计图(n=105)
2.2.2.2 组织环境现状分析 啦啦操教学组织环境的建设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各专项组训练情况和教研室的建设等方面。体育院校是啦啦操运动技能学习与开展的龙头院校,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访谈中,专选教师普遍表示,校领导对啦啦操教学总体上是重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要的组织者,啦啦操教师有责任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控制啦啦操教学环境,使环境对于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减少或避免不利的影响。调查发现,各啦啦操专项组课堂教学组织整体良好,课堂学习气氛浓厚。绝大多数学生反映,以专项组为单位课后针对性训练或者演出活动能有效形成优良的班集体和啦啦操班风,但是,平时学生自行组织的针对性训练很少,训练多半是针对比赛或考试,这应引起注意。同时,教研室建设既是啦啦操教学组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啦啦操教学人际环境的重要方面。
2.2.2.3 制度环境现状分析 制度环境指课堂内外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条例以及各成员对这些规章和条例等的认识态度和执行情况所形成的制度氛围。它对学生的行为和提高啦啦操教学质量起到约束、督促和保障作用[6]。学校有关教学的制度和管理条例是属于微观层面上的制度环境,主要涉及教师的待遇问题、工作量计算问题、技术培训问题、课堂教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问题等等。训练经费是啦啦操运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是提高啦啦操运动技术水平的有力支撑。通过访谈得知,啦啦操专项教师没有带队经费,并且参加的技术培训几乎都是自费。由此可以看出,啦啦操专项教师在学校中是一个弱势群体,啦啦操教学制度环境是一个急需建设的薄弱环节。
(1)内网门户。主要实现内网办公相关信息的统一展示;此外,需要实现多个业务系统的统一用户权限管理和单点登录。
2.2.2.4 校园文化环境现状分析 随着啦啦操运动的全国性推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从规定比赛逐渐渗透到自发赛事、文娱表演等大学群体活动中,分享着啦啦操所带来的运动快感与文化体验。通过啦啦操运动所体现出的激励和团队精神被一种浓郁的体育文化气息所包裹。特别是武汉体育学院,到处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啦啦队员,是体现时代脉搏的音乐,是高难度的抛接技巧和缤纷旋目的舞蹈类型,是来自内心的呐喊与助威口号等,这些都是营造啦啦操运动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因素。
2.3 啦啦操教学环境的调控优化 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要从整体上对啦啦操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认识、规划、调整,以便把各种环境因素有机协调为一个整体。构成啦啦操教学环境的因素颇为复杂,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心理的,所以也应从这2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本文依据啦啦操教学特点,与啦啦操教学环境优化研究相结合,针对直接影响啦啦操教学的环境要素和体育院校啦啦操教学环境现状,提出相应调控优化策略(图3)。
图3 啦啦操教学环境的优化调控
2.3.1 啦啦操教学物质环境的调控优化
2.3.1.1 努力满足师生对教学场地与器材设备的需求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物理环境中进行的,这个环境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限制和规定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7]。因此,啦啦操场馆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流通,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齐全并摆放合理。啦啦操的墙面颜色一般采用暖色系,如桃红色,因为暖色调有助于提高人的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同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啦啦操教学场馆的教学空间和艺术效果。
2.3.1.2 严格控制教学班级规模 结合实地考察,学生人数一般应控制在10 ~ 30 人为宜,以使班级规模与学校啦啦操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比例协调发展。
2.3.1.3 优化控制各种教学信息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通过展示啦啦操图片、视频来促进学生对啦啦操学习的认识,通过播放历次比赛中精英队伍的视频,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己运动技术的查漏补缺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激励、凝聚、陶冶的作用。同时,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啦啦操方面的讲座或培训。
2.3.2 啦啦操教学心理环境的调控优化
2.3.2.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处理好与领导、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啦啦操专项教师优化教学环境的基础。校领导是学校中最核心、权威的成员,而教师在对校领导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一定反差的情况下,务必调整好心态:1)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2)具有“以柔胜刚”的远见卓识,对自己定位合理;3)多组织班级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因为团结是啦啦操的核心精神;4)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和支持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都能在这样一种真正的教学民主气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
2.3.2.2 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 教研室要落实啦啦操教学和班级针对性的教学制度,如针对学情,给每个啦啦操专项组学生指定学期或学年任务,促进比、学、赶、帮等优良教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教研室的建设是优化啦啦操教学环境的关键环节,它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啦啦操专项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学训练的落实都起到桥梁作用。
2.3.2.3 制定啦啦操专项教师的优惠政策 啦啦操教师课后带队训练十分辛苦,并且他们参加大多数的啦啦操技术培训或规则培训均是自费,这些都会给啦啦操教师带来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因此,学校竞赛部门应增加啦啦操专项训练、比赛经费,为啦啦操运动发展和提高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利用社会赞助和商业演出的回报,为啦啦操专项课发展贡献力量。
2.3.2.4 优化校园啦啦操文化氛围 通过校内各种媒体向学生进行啦啦操宣传,加强对啦啦操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建立学生啦啦操俱乐部,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啦啦操讲座,举办各种赛事和表演等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啦啦操的热情,使之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啦啦操的效果。
3.1 结论
1)在啦啦操教学的物质环境建设方面,虽然学校总体上呈现积极的改进状态,但仍然存在经费偏少、场馆设施不足、场馆及其周围的装饰布置不合理、专项组规模偏大、教学信息的传播不畅通和内容更换不够及时等问题。
2)在啦啦操教学的心理环境建设方面,学校中的啦啦操教学的各种人际关系一般,专项教师与校领导、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待转型,学生尤为渴望平等的师生关系;教研室对啦啦操教学的组织环境、制度环境的建设与监管力度远远不够;校园啦啦操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等。
3)学校面临着啦啦操教学的物理环境建设和心理环境管理的双重挑战。场馆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等都是啦啦操教学环境中的薄弱因素,这些应作为重点加强建设与管理。同时,啦啦操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材、传播媒介等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2 建议
1)体育院校要在尽力争取增加教学投资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啦啦操教学环境的物质设施,最大限度地创造一个适宜于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发挥作用的啦啦操教学环境。抓住体育院校经常承办或者协办一些体育赛事的有利环境条件,组织学生到学校篮球场、足球场等比赛场地进行训练或表演,在原生态的教学环境中感受12青春洋溢、时尚活力的啦啦操魅力,这是对啦啦操文化的最好宣传和对学生学习热情最好的激励方式。
2)我们应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优越的啦啦操教学组织和制度环境、浓厚的啦啦操校园氛围等内容进行整合并逐一加以控制,同时统一协调这些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如,在教学实践中,专项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与校领导、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组织方式、教学艺术、人格魅力等去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3)应注意啦啦操教学系统与教学环境要保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设计,注意教学时间的安排,关注个体周围环境的特殊性等。
[1] 马鸿韬. 啦啦操运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6 - 311.
[3] 陈华,周建设. 论健美操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系统的关系[J]. 武汉: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21(3):81 - 82.
[4] Leonard S. Cahen et al,Class Size and Instruction[M]. New York&London:Longman,1983:202.
[5] 田慧生. 论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2):40 - 41.
[6] 卢竞荣. 大中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91 - 92.
[7] H.O.Dahlke,Values in culture and Classroom: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M]. 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958:143.
Status Analysis and Regulation Optimization of Cheerleading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Sports University—Taking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DONG Chun-shan
(College of Postgraduate,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Hubei China)
The pros and cons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influenc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goals. Adop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article studies current cheerleading teaching environm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In the aspect of cheerleading teach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although in general the situation is improv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like fund shortage and too many students in one class. 2) In the aspect of cheerleading teaching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control the influence and develop in the orientation of improving sports skill of student as well as guaranteeing teaching quality. 3) Institute is confronting double challenges in cheerleading teach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who are inf l uencing each other and integrating together.
sports university;cheerleading teaching environment;regulation optimization
G837
A
1004 - 7662(2014 )02 - 0041 - 05
2013 - 12 - 20
董春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