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米娜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0)
“2013年全国啦啦操论文报告会”论文精选
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积极效应—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熊米娜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0)
研究选取武汉理工101 名女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考察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啦啦操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交能力,丰富女大学生的社会资源,并且对女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弹性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与传统健美操和形体课程相比,啦啦操特殊的团队凝聚力及情感体验使其在提高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能力和社会资源方面更具优势。
啦啦操;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积极影响
大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女大学生发生各种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1],女大学生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明显上升,心理问题检出率达50%,有严重心理问题者占6.0%[2],而且女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数检出率高于男大学生[3]。鉴于此,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一些高校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工作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4],因为该群体中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增长趋势。这说明,我们不能依靠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修补来为之谋取幸福,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发展和培养她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女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啦啦操(cheerleading)是一项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完成啦啦队特殊运动技巧和各种舞蹈动作,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的体育运动[5]。其发展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6],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截至2008 年底全世界至少有4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啦啦操运动[7]。啦啦操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自传入就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相继组建啦啦操队,成立啦啦队俱乐部和协会,并开设了啦啦操课程[5]。
虽然啦啦操运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啦啦操运动与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很少。Clifton,R.T.等人[8]对啦啦操队员的运动自信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女啦啦操队员在做啦啦操操化动作、跳跃以及舞蹈动作时表现出较强的运动自信。另有研究显示[9],啦啦操运动传达着一种自信乐观的精神,有助于加强女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显著提高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另有学者得出[10],12 周啦啦操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女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症状。综合来看,在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已有研究考察了啦啦操对女大学生自信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且后者仅涉及心理问题的修补。啦啦操是否能挖掘女大学生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心理力量,使她们产生更多的积极心理效应尚不知晓。
心理弹性是个体曾经经历或在经历严重压力/逆境情境下,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损伤性影响或愈挫弥坚的发展现象[11]。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外界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调节作用,它调节着外界压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等身心症状的关系,即较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可以减轻外界压力给大学生造成的不良身心影响[12]。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它反映了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是外在良性刺激所诱发的一种具有动力性和依赖性的积极情绪体验[13]。有研究表明[14-15],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高,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症状则越少,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可见,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对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对充分发展和培养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全面推进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为啦啦操课程在高校广泛开展提供价值依据。
1.1 研究对象
以啦啦操教学前后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弹性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啦啦操”、“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cheerleading”为关键检索词,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APA(美国心理学会)数据库》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30 余篇,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的研究工具:1)《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该量表由9 个项目组成,包括总体情感指数(8项)和生活满意度(1项)2个维度。每个项目均采用7 级记分。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之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查的相关性为0.52[16]。2)《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由Friborg等人编制,主要测量成人在压力情景下维持心理健康和适应良好所具备的保护机制和因子。该量表由33 个项目组成,包括自我效能(5个项目)、自我组织(9个项目)、社交能力(6个项目)、家庭凝聚力(7个项目)和社会资源(6个项目)5 个维度。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法,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0.90之间,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在0.69 ~ 0.84 之间,符合测量学要求[17]。
调查问卷的具体发放与回收情况:1)为确保实验被试基线水平的一致,本研究在第1 周教学实验开始时,以选项班为单位,由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团体前测。第1 轮共发放问卷101 份,回收问卷101 份,有效问卷94 份 (啦啦操组35份,健美操组36 份,形体组23 份),有效回收率93.07%;2)在第12 周教学实验结束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团体后测。第2 轮共发放问卷97 份,回收问卷97 份,有效问卷89 份(啦啦操组35 份,健美操组34 份,形体组20 份),有效回收率91.75%。
1.2.3 教学实验法
调查被试的选取。健美操与形体训练课程早已成为我国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健美操对大专女生主观幸福感以及每个具体因素直接产生正性效益[28],能有效提高大专女生的正性情感[29];形体训练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帮助她们形成积极的应付方式,从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30]。众所周知,啦啦操、健美操、艺术体操同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三者有着相同的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啦啦操课程已被引入我国部分普通高校,该课程教学能否像健美操、艺术体操的形体训练一样,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产生正性的推动作用,或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力量尚未定论。基于此,本研究从武汉市某普通高校2年级啦啦操、健美操、形体选项班中随机各抽选1 个班共计101名女大学生为研究被试。其中,将啦啦操选项班(n=38)设为实验组,健美操选项班(n=38)和形体选项班(n=25)设为对照组,被试平均年龄为20.13±1.47 岁。所有被试理解本实验意图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教学实验具体程序:本研究采用被试间教学实验设计。1)所有被试接受《幸福感指数量表》以及《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实验前测;2)3 组被试进行为期12 周、每周1 次、每次90 分钟、中等以上强度不同项目的教学干预,其中,实验组接受啦啦操教学、对照组分别接受健美操和形体教学,具体干预内容见表1。为确保教学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3 个选项班教学干预由同一教师担任,在教学进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保持基本一致;3)12 周教学实验结束时,所有被试接受《幸福感指数量表》以及《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实验后测。本研究旨在探讨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弹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教学与健美操、形体训练教学的效果差异。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是否具有相同的基线水平,分别以心理弹性、幸福感指数及各维度值为因变量,不同教学组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选项班实验前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弹性的变化。为考察不同项目教学对女大学生心理弹性及主观幸福感的效果差异,分别以各组实验前后主观幸福感指数及心理弹性的变化值为因变量,不同组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同时,采用LSD Post-Hoc Test进行各教学组两两比较。所有数据结果用M±SD显示,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
2.1 实验前各组被试在幸福感指数及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以组别为自变量,幸福感指数以及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效应不显著,实验前啦啦操组、健美操组和形体组被试在幸福感指数(F =1.415,P =0.091)、生活满意度(F =1.132,P =0.327)、总体情感指数(F =1.730,P =0.183)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
2.2 啦啦操与其他项目教学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各组教学前、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变化。结果显示:12 周实验教学前后,啦啦操组和健美操组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均发生显著改变,形体组变化不显著(表2)。
以各组教学前后幸福感指数以及各维度的变化值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上组别效应显著(F =3.267,P <0.05;F =4.513,P <0.01),在生 活 满意度方面组别间无显著差异(F =2.812,P >0.05)。采用LSD Post Hoc Test进行多重比较可以发现:各实验组两两之间幸福感指数的提升幅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啦啦操组幸福感指数增加最多、健美操组次之、形体最少;在总体情感指数上,啦啦操组的提升幅度与其他两组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 <0.01),健美操组与形体组有显著差异(P <0.05),啦啦操组总体情感指数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健美操组,健美操组明显优于形体组;不同教学组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变化值无显著差异(P >0.05)。
表2 12周教学实验前后被试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变化情况
2.3 实验前各组被试整体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以组别为自变量、整体心理弹性及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效应不显著,实验前各组被试在自我效能(F =1.503, P =0.228)、自我组织(F =1.549,P =0.218)、社交能力(F =2.450,P =0.092)、家庭凝聚力(F =1.843,P =0.175)、社会资源(F =1.949,P =0.149)和心理弹性总分(F =2.459,P =0.091)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
2.4 啦啦操与其他项目教学对女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12 周实验教学前、后各组被试整体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自我组织、家庭凝聚力无显著改变;在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维度上,啦啦操组与健美操组发生了显著变化,形体组无显著改变(表3)。
以各组教学前后整体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变化值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在社交能力、社会资源维度方面组别效应显著(F =3.362,P =0.031;F =4.527,P =0.008), 在 整 体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自我组织、家庭凝聚力方面无显 著 差 异(F =0.248,P =0.781;F =1.070,P =0.348;F =0.138,P =0.871;F =0.053,P =0.948)。 采 用LSD Post Hoc Test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在社交能力维度上,啦啦操组与健美操组的变化值无显著差异(P >0.05),形体组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啦啦操组社交能力增加最多、健美操组次之、形体组最少;在社会资源维度上,啦啦操组的提升幅度与其他2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健美操组与形体组差异显著(P <0.05),啦啦操组社会资源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健美操组,健美操组明显优于形体组;3 个实验教学组在整体心理弹性、自我效能、自我组织、家庭凝聚力上的变化值无显著差异(P >0.05)。
表3 12 周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的变化情况
3.1 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分析
与以往研究一致,本实验结果表明,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总体情感指数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啦啦操运动代表着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向社会昭示着青春一代的风采,它将心理素质教育与舞蹈艺术“知、情、意、行”有机结合,作用于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提高她们的情感能力,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18-20]。在动感音乐的衬托下,女大学生集体完成啦啦操特殊的运动技巧和各种舞蹈动作,充分展现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长期参与啦啦操练习能够改善女大学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不良躯体化症状,该运动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不断提高自信水平并塑造良好的体形,从而使她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更加健康幸福。
与已有观点一致,啦啦操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啦啦操是一项追求最高团队荣辱感的体育运动,它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最显著的特征是团队精神[21]。1 套完整的啦啦操动作要求每4个8拍出现1 次空间变化,整套动作队形变化不得少于8 次,并且完成有身体接触的托举造型,这需要所有参与者集体协调配合完成共同目标。因此,在啦啦操运动中,女大学生以集体利益至上,彼此之间通力合作,通过不断地了解沟通与积极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及队形转换,消除隔阂,营造出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借助啦啦操教学平台,女大学生学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发展成为运动伙伴或朋友。该项运动的团队凝聚力对改善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增进人际交往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扩大女大学生的社会资源,使她们更好地适应社会[22]。
3.2 啦啦操教学未能显著提高女大学生整体心理弹性、自我组织、自我效能及家庭凝聚力的原因分析
12 周的啦啦操教学实验后,女大学生整体心理弹性水平、自我效能、自我组织及家庭凝聚力有所提高,但未达到显著的统计学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心理弹性水平具有很高的预测力。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各维度与抑郁、焦虑之间表现出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状态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弹性的自我效能、家庭凝聚力、自我组织和社会资源[12]。已被证实,12 周的啦啦操教学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10],因此,本研究认为啦啦操教学可以通过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焦虑和抑郁状况,达到提升整体心理弹性、自我效能、自我组织和家庭凝聚力的效果。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本实验每周仅对女大学生实施1 次啦啦操教学干预,其干预效果相对每周2 次啦啦操教学不够显著,这可能是导致本实验12 周的啦啦操教学干预后,女大学生心理弹性、自我效能、自我组织及家庭凝聚力得以提高但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3.3 啦啦操与其他项目教学在提升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表明,在女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的提升效果上,啦啦操、健美操以及形体教学两两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啦啦操组的增长幅度明显优于健美操组,健美操组的增长幅度明显优于形体组;在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变化上,啦啦操、健美操以及形体教学两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的促进效果远胜于健美操教学和形体教学。
由于实验中形体组选取艺术体操作为教学内容,本研究主要从啦啦操、健美操、艺术体操项目的不同特征来分析以上差异原因。虽然啦啦操、健美操、艺术体操同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但是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已有研究显示[23-24],艺术体操是一种在优美、舒缓音乐的伴奏下,徒手或手持轻器械完成以动力性和流线性为基础动作的运动项目,艺术体操风格突出,向人们展示自然、柔美的形体艺术,强调宁静、优雅的情感体验;健美操是一种在快节奏、高旋律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各种不同类型体操与舞蹈动作的运动项目,健美操凸显健与美的艺术特征,可作为大众陶冶情操、美体健身的锻炼方式,给参与者带来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情感体验;啦啦操则是一种在节奏鲜明、强震撼力音乐的衬托下,完成各种啦啦操特殊运动技巧和舞蹈动作的运动项目,啦啦操强调个体张扬自信、火力全开的情感体验,通过激情四射的表演感染观众,使观众一起参与欢呼呐喊,将赛场气氛推向高潮。以上3 个运动项目均非常注重个体内在的情感体验,但与艺术体操的优雅、柔美相比,啦啦操与健美操运动的情感体验更加强烈;与健美操运动的热情、奔放相比,啦啦操运动的情感体验更具有震撼力,更加火爆,更能满足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需求。因此,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总体情感指数和总体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大于健美操组和形体组。以往研究表明[25-26],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受很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啦啦操、健美操、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的同时,无法回避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学习状况等诸多因素对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的干扰,由此,导致3 个教学组在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促进效果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本研究表明,在女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提升上,啦啦操组与健美操组无显著差异,形体组与其他2 组差异显著,啦啦操组对女大学生社交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健美操组,且明显大于形体组;在女大学生社会资源的促进上,3 个教学组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啦啦操组对女大学生社会资源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健美操组和形体组,健美操组大于形体组;在女大学生整体心理弹性、自我效能、自我组织和家庭凝聚力的变化上,啦啦操、健美操以及形体教学两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简言之,与形体和健美操教学相比,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社会能力和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更明显,这一现象可能是因3 个项目开展形式不同造成的。
啦啦操、健美操和艺术体操运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团队精神。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可以由单人或多人完成,啦啦操则必须以团队集体的形式展开。相对于艺术体操和健美操而言,啦啦操运动具有更高的群体凝聚力,它要求所有参与者动作整齐划一、神形一致,体现积极向上、勇于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在啦啦操教学中,女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比其他2 个教学组频繁,不断地协作配合有利于显著增进她们的友谊,使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与他人良好地相处,所以,12 周啦啦操教学前后女大学生社交能力和社交资源的提升幅度优于健美操组和形体组合情合理。另据研究显示[27],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生活事件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虽然3 个运动项目扩大了女大学生的社会资源,有助于提高她们的整体心理弹性水平,但是无法控制被试间人格特质和生活事情差异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以至于在女大学生整体心理弹性的促进效果上未见显著差异。另外,本实验设置的3 类教学内容均不涉及家庭成员的参与,同时考核的并非运动情境中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组织能力,因此,在女大学生的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自我组织维度上啦啦操、健美操、形体组的教学效果无显著差异。
啦啦操是一项风靡全世界的新兴体育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目前,啦啦操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其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尤其在积极心理效应方面的成果较少,啦啦操课程能否对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弹性起到提升作用尚不知晓。鉴于此,本研究经实证探究发现,啦啦操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交能力,丰富女大学生的社会资源,并且对整体心理弹性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传统的健美操和形体课程相比,啦啦操特殊的团队凝聚力及情感体验使其在提高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能力和丰富社会资源方面更具优势。本研究认为,啦啦操课程值得在高校广泛普及,这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对激发女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证每周2 次的啦啦操学习将对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弹性产生更加显著的积极心理效应。
[1] 郑延芳,静香,王月云等.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57 - 59.
[2] 刘云波,冯正直,杨国愉等. 1 309 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4):95 - 96.
[3] 张晓玲,赵霞,朱庆成.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4):525 - 527.
[4] 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网[EB/OL]. http://www_show. asp?id=470 w.cpedu.net. cn/zcfg.
[5] 沈柳红,杨海晨. 啦啦队运动相关概念透析[J]. 群体研究,2010,18(7):74 - 75.
[6] 李遵华,吴耿华. 美国校园啦啦队运动的开展对我国大学生的启示[J]. 体育科技,2007,28(1):78 -80.
[7] 邱岚. 动感啦啦操队部分高校女生体质影响及对策的研究[D]. 江苏:苏州大学,2010.
[8] Finkenberg M E. DiNucci J N,McCune E D,et al. Cognitive and somatic state anxiety and self -confidence in cheerleading competition[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92, 75(3):835 - 839.
[9] 腾凤仙. 啦啦操教学对大学生自信的影响[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0] 施正雄. 啦啦操训练对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社交焦虑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8):79 - 82.
[11] 席居哲,左志宏. 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 - 1447.
[12] 高登峰. 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3] Deiner E.Subjective well - 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3):542 - 575.
[14] 柳菁.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5] 徐慧.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12.
[16]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83 - 84.
[17] 朱玉梅. 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8] 许波. 浅析啦啦操的特征和作用[J]. 新西部(理论版),2012(12):196.
[19] 李遵华,吴耿华. 美国校园啦啦队运动的开展对我国大学生的启示[J]. 体育科技,2007,28(1):78 - 80.
[20] 杨皖霖. 啦啦队运动在阳光体育中的价值及推广策略研究[J]. 济宁学院学报,2011,32(3):89 - 91.
[21] 张庆如. 啦啦操运动发展演进及特征表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142 - 144.
[22] 赵莹. 参与技巧啦啦操运动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4):115 - 118.
[23] 王之春,骆意,苏晓敏. 论体操、健美操与啦啦操的衍生与回归[J]. 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55 - 158.
[24] 任秀琪. 艺术体操、健美操和啦啦操运动项目的比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2):118 -120.
[25] 朱聘婷. 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C].上海: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26] 宁淑娥,魏刚,任明等. 军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6):415 - 418.
[27] 王燕秋,张佳佳,任景敏等. 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7):684 -687.
[28] 石冬梅. 中等运动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外向型人格特质大专女生即刻流畅状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 扬州:扬州大学,2011.
[29] 王彩云. 高校健美操采用分组互助教学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8):57 - 58.
[30] 李秋平,刘爱平,宋海鹏等. 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影响的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7):81 - 83.
Positive In fl uence of Cheerleading Teaching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Mental Elasticity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Tak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XIONG Mi-n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 China)
Taking 101 female students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experimenters,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inf l uence of cheerleading teaching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mental elasticity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Research shows that: 1) Cheerleading teaching can signif i cantly improv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ocial skill, enrich social resources as well as accelerate mental elasticity level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2)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aerobics and shaping class, cheerleading’s team cohesiveness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possess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skill and social resource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cheerleading;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ubjective well-being;mental elasticity;positive inf l uence
G837
A
1004 - 7662(2014 )02 - 0026 - 07
2013 - 12 - 02
武汉理工大学2012 - 2013 年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课题。
熊米娜,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