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清
【摘要】:计算机一旦出现网络隐患,轻则破坏用户的电脑,重则会给网络使用者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本文以下内容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但是由于网络病毒的存在,会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一旦出现网络隐患,轻则破坏用户的电脑,重则会给网络使用者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本文以下内容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2、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的原因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其他资料,认为计算机网络存在脆弱性主要原因是:第一,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的技术是全开放的,使得网络所面临的攻击来自多方面。或是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或是来自对网络通信协议的攻击,以及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漏洞实施攻击。第二,网络的国际性。意味着对网络的攻击不仅是来自于本地网络的用户,还可以是互联网上其他国家的黑客,所以,网络的安全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第三,网络的自由性。大多数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发布和获取各类信息。
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合理配置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中,通过进行配置防火墙,对网络通讯执行访问尺度进行控制计算机网络,明确访问人和数据才能进入到网络系统中,对于不允许或者其他非法分子以及数据能够及时拦截,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黑客或者非法分子进入破坏网络。防火墙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其已经广泛应用到网络系统中,最大限度防止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入侵。第二,积极使用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也叫网络实时监控技术,它通过硬件或软件对网络上的数据流进行实时检查,并与系统中的入侵特征数据库等比较,一旦发现有被攻击的迹象,立刻根据用户所定义的动作做出反应,如切断网络连接,或通知防火墙系统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调整,将入侵的数据包过滤掉等。因此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可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第三,管理层面对策。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不仅要看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而且要看它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执行计算机安全保护法律、法规的力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确实有效。第四,使用正确的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对电脑病毒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克星,尤其对于现阶段的杀毒软件来说,它具有很强的智能化特征,可以在无需人工操作的情况下,自行对一些恶意软件和病毒进行拦截,或者自动弹出提示栏提醒用户该软件的不良性,因此,给很多非专业型的计算机使用者一个很好的提醒,方便普通大众人们的使用,减少了很多病毒的侵害,但是也有很多电脑使用者不重视对杀毒软件的安装,认为没有必要,这就减少了电脑对病毒的抵御能力,降低了计算机的安全系数,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运行电脑,无疑使病毒从各个方面都可以对电脑产生威胁,增加了病毒入侵的可能性,因此,安装杀毒软件是防范网络安全威胁最普遍也是最简单的方式,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它都是防止病毒入侵的有利手段。第五,采用数据加密方式。数据加密在当前数字货币、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业务中得以普及,数据加密也是数据安全得以保障的核心技术,其加密的原理是由明文向密文进行转变的过程。与加密相对应的则是解密,即将密文恢复成明文的实现的过程,这两个环节均依靠密码算法进行实现。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有效促进数据通信、网络平台应用的安全系数的提高,保证双方的通信在安全下进行使得数据不被盗取及破坏。同时,数据加密技术也可在软件中实现加密,当加密程序本身没有受到病毒感染时便无法检查出数据或程序中是否含有数字签名,因此应将该加密技术应用在杀毒软件或反病毒软件当中。其次对网络数据库实施加密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数据通信传输中存储系统与公用传输信道十分脆弱,因此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进行保护。以前我们对数据库的保护方式多采用设定访问权限及输入密码,此类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数据本身是否进行了加密,如若是进行了加密,那么数据即便被盗取也较难被破解。
3、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首先对计算机网络脆弱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表达了观点,提出了见解,但是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必须从管理和技术上同时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宋西军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网络安全》沈鑫剡等,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