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煜烽
摘要: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本文以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古建筑的檐口设计出发,对我国古建筑的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园林; 仿古建筑;檐口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国园林仿古建筑的檐口设计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得以进一步兴旺, 从而促进了园林仿古建筑的悄然兴起。文化遗址的保护及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一座座造型优美,装饰华丽的传统形式建筑不仅美化了环境, 装点了城市,更光大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
西北重镇兰州, 是丝绸古道上的一颗明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华夏文明的怀抱中,发展着自己特色的建筑艺术,它属于典型的北方古典建筑形式。发现中国古典建筑虽然在平面布局形式上比较单一, 但在院落中各单体的组合上却是丰富多彩的,引申到现代的园林仿古建筑设计上就发展到由屋顶形式的不同组合而丰富单体建筑平面上的多样性,要知道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那真是太多样了: 庑殿式、 歇山式、 悬山式、 硬山式、 攒尖式、十字脊式、 正脊式、 卷棚式,,,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屋顶形式的巧妙组合就成为了园林仿古建筑设计中的灵魂。形式有了, 那么就要涉及到具体的细节设计问题,因为就现今常用的建筑材料来讲,仿古建筑结构就可以分为全砖木结构、 半钢筋混凝土半砖木结构、 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对于全砖木结构及全砖木结构、 半钢筋混凝土半砖木结构来讲,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木屋顶部分只需要按定制设计就可以了。对于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来说, 屋架举折及屋面起坡也不是问题,但外露的檐口部分设计就比较棘手,如何才能模仿出古典建筑檐口那层叠翘飞的真实形态是保证建筑外形美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平挑檐上部起坡形式(如图1)
这种结构形式在檐口上为平板悬挑, 整体包括角部飞起一体支模浇筑, 施工简单快捷。但缺点是由于板底是平挑结构加之无椽或采用挑檐底模板上支一皮竖砖,每隔两块取走两块的方法仿制方椽,或预制110X110方截面钢筋混凝土矩形椽间距200 与挑檐板底预埋件焊接的方法设置仿制椽, 在外形上显得生硬呆板。一般来说,它比较常用于高层或多层需要与建筑其它部分相呼应协调的现代建筑上,或景点建筑群中非主体建筑的小型建筑单体, 如厕所、 变压器室等。
( 1) 平挑檐上部起坡形式屋顶在檐口外观上的一系列硬伤,使我们不得不加以改进, 于是出现了第二种形式,即斜挑檐形式, 其做法与平挑檐差不多,只是在檐板出挑部分由原来的平挑改为斜向下 30度左右挑出,这种檐口在外观上就比较接近传统形式了。
( 2) 斜挑檐虽然说是比较接近传统檐口形式,但是椽子的仿制还是没能有所突破。我们在兰州碑林的施工图设计中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即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变截面椽(如图2)
它的优点是可以批量制作,檐口下排列时其间距可以随所采用筒瓦规格的不同而自由调节,在接近角梁的飞檐起弧区也可以进行扇形排列。但它的缺点是由于在起弧区域椽子越接近角梁长度就越长,所以在批量预制椽子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施工安装时其后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除一部分,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材料的浪费,加之施工工艺的种种限制,使得预制椽的截面不能有方飞椽和圆檐椽的区别,檐椽缺少变化,给彩画的敷设造成困难。
( 3) 斜挑檐加木制飞椽和檐椽的檐口形式, 在以前的园林仿古建筑设计中,其实就有许多装饰构件如三叉头、 麻叶头、 霸王拳、 雀替等等,都是采用木制的, 即用木质材料按具体形制雕刻制作好后,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建筑物的相应部位。既然这些构件可以木制,为什么檐口的椽子就不能呢 ? 于是在设计中我们将檐口悬挑部分改为双层, 第一层的厚度与大连檐相同,而第二层的厚度则是相应定制的飞椽的截面高度加望板厚度。第一层板下放置木制飞椽,第二层板下放置木制檐椽(如图3)。
这样一来施工也不麻烦, 即不存在材料的浪费,又很好地解决了历来仿古建筑檐口不仿真的问题,还避免了全砖木结构及全砖木结构或半钢筋混凝土框架半砖木结构中存在的防火问题 。
结束语: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贵祥;;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探讨[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2012年 [3] 赵德举;历代中国古建筑造型艺术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