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颖
摘 要:随着课改的回归,临摹示范教学法再次回归课堂。即从传统的技能学习为目标的示范转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示范;从传统的教师单向示范行为转向多元化的示范手段,从传统的教师为主角的示范转向学生为主体的示范,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总结了相关实践经验。
关键词:示范 儿童国画 教学运用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传统国画教学大多是以“徒从师出、画从谱出”为核心的临摹示范教学,从中培育了大批画坛巨匠。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科中心的回归,示范又再次回归到美术课堂。笔者通过实践和观察,认为只要厘清与把握示范的目标、手段、主体这三个方面内容,才能充分发挥示范在儿童国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厘清示范的目标
传统的示范往往以掌握国画技能为最终目的,所以传统示范教学也必然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之一。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告诉我们技法的示范不能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作为广收博取的一种手段。儿童国画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国画大师,而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因此,在儿童国画教学中,示范的目的不仅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中国画表现技法,感受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还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国画技法表达个体主观情感和态度。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国画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这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浙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国画教学内容:《水墨游戏》,此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第一次体验水墨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感受国画的神奇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三年级下册的《跳舞的点和线》、《我爱大熊猫》则是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尝试用国画的笔墨语言进行绘画表现。由此可见,国画教学中的示范目标还应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进行制定。
二、把握示范的手段
根据不同阶段国画教学的目标,应选择相应的示范手段。
(一)笔墨技法学习阶段
笔墨技法学习阶段是国画学习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示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笔墨技巧,领悟中国画精神特质与造型规律,帮助学生解决技能学习中的困难。因此,可选用以下几种示范手段。
1.局部技法演示。即在教授新的表现技法时,教师着重对教学重点或学生感到困难的难点进行示范。小学美术课堂里国画教学内容对大部分儿童来说很生疏且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接受,作画时就会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笔。这时,如果适时做一些示范,把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然而小学生受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局限,导致他们自身存在大脑中的视觉形象缺乏,于是就很容易模仿老师的示范作品。这时,我们的老师如果过细地示范就很容易使学生的作品成了老师作品的影子,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关键处做局部示范,进一步的技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掘。如在《我爱大熊猫》教学中,学习用合适的笔墨表现大熊猫是重点,而用笔墨表现大熊猫毛茸茸的皮毛则是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淡墨勾画大熊猫轮廓的基础上进行四肢的局部示范,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老师如何调墨、如何运笔的示范,体会水墨渗化产生的独特韵味,解决了表现的难点,又有效防止了每个学生画出的大熊猫形象千篇一律。
2.步骤示范。即对具体的作画方法步骤向学生做出示范,这种示范在国画技法教学中占的比例较重。由于国画内容在整个小学美术课程中所占比例不多,学生对其表现形式比较陌生,给学生作画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画面讲授,或是从网上下载同类的比较清晰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和理解,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直接将作画的方法步骤范画挂出,或者拍成照片利用课件的形式展出,既直观又节约时间。如(图1)所示,《我爱大熊猫》步骤示意图。
3.对比示范。即将示范作品运用比较的方法展示在美术课堂中,它是非常方便适用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很直观、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做比较和分析,便于学生认识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例如在教学《水墨画人物》一课时,将同处17世纪的明唐寅的人物画作品《秋风纨扇图》和的荷兰画家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进行比较,当学生看到两幅放大的人物头部细节时(图2),马上就有同学说道:“我看到油画中人的的脸部有立体感,显得很逼真,中国画人物脸部是平平的,但眼睛很传神,好像有一点哀愁。”“油画是彩色的,国画中只有黑白灰。”在对比示范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水墨画的基本特征,从而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对比示范还常用于绘画方法上的正误辨析,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矫正。在讲评学生作业时,光一味地讲述如何如何,一味地指出不应这样那样,往往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好”、“差”之间始终处于模糊朦胧的状态,如果两幅“范画”并列对照,很快就会使学生一目了然,成败是非让学生欣然翻悟在分秒之间。教师讲授相关技法时也可以用对比范画的形式,多幅相比,然后汰劣择优,直到剩下最完美的一幅。例如《水墨画动物》一课中出示齐白石《三鱼图》中不同落款位置的构图,让学生比较哪一幅图的落款较合理。(图3款识字体过小,左上、右下空白大小过于均匀;图4款识位置刚好落在往上游的鱼儿头顶上,堵住了这块留白的意境;图5为白石老人原图)。这样做,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落款时常见的一些内容和书写形式,让学生在对比示范中“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何“优”何“劣”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明白落款的位置在画面构图中补空、呼应等作用,让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4.修正性示范。即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体做修改示范,或针对个别学生作业做面向个体的修改示范。修正性示范要结合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结合中国画的审美情趣和技法,在修改的示范中利用寥寥数笔及时完善学生作业的构图和笔墨技法,不要做“大手术”,既保留学生作业的笔墨趣味,又解决笔墨技巧,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修改示范中提高对中国画的认识,并使学生领悟到其实自己的画并不是很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种示范需要教师扎实的国画基本功,也是美术教师学科地位的体现。endprint
(二)自主表现阶段
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画笔墨语言,需要将自己的认知、情感用国画的笔墨语言进行尝试表现,此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广取博览,因此选择能够启发学生创意思维的示范手段。
1.留白式示范。即教师出示半成品范作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联想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及时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半成品范画留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填满,这样的示范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出无限的创意。例如在《我爱大熊猫》第二课时中,出示了不同姿态、打扮的大熊猫半成品范画后,学生联想的翅膀马上打开了,“熊猫杂技团”、“快乐一家人”、“放学归来”,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儿童水墨画作品(图6)。
2.拓展式示范。即利用多幅图片、多种教具进行补充示范,用新鲜多样的形象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其思维更活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创作,它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点亮了学生的心灵,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思维。如在教学《映日荷花别样红》中,教师先着重引导学生欣赏潘天寿《墨荷》这一常见的水墨写意表现形式,然后向学生出示多幅不同表现技法和风格国画荷花作品(图7),让学生体验到国画表现形式的多元性,从而体会到不同技法表达出不同的画面意境。
又如在教学《水墨画动物——鱼》时还巧妙利用教具,对添画鱼的背景,加以拓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联想鱼儿在哪游时出示了水草、浮萍、荷叶、岸边杨柳、倒影、餐盘等教具。这些教具拓展示范是为了防止先前环节中,学生对教师范画的过多模仿,教师通过互动谈话引导和结合教具示范拓展的方法,把技能示范与思维拓展有机结合。
三、确立示范的主体
传统的示范是一种教师示范、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主体示范这样的单向教学行为,不能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没有预留学生创作的空间,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无法显示。因此,确立示范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改革传统示范的重要切入点。
如何确立学生在示范中的主体地位,合作演示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合作演示指在示范过程中,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演示活动中,以加深学生的体验,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加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教师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点拨,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合作演示的形式很多,有学生先示范教师再示范、教师先示范学生再补充、师生共同示范、学生说教师示范等多种形式。如在教学《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一课时就选择了学生说教师示范的合作演示形式。先出示枇杷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枇杷的外形结构及色彩特征后,教师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说说怎么表现枇杷,于是马上有同学说出先勾轮廓后填颜色这种儿童画常用表现技法,教师根据学生建议进行了示范,然后再请学生说说不同的建议,又有同学提出直接用颜色画、只勾轮廓不填色、先涂颜色再勾轮廓多种方法,教师表扬同学们的建议和画家们的画法如出一辙,并一一作出了相应的示范。由于教师在示范时有意识地把学生拉进了示范的思考过程,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自己说出的勾勒填色法、没骨法、白描法,比起教师的枯燥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上述从示范的目标、手段、主体阐述了示范在儿童国画教学中的创意运用,其中示范的目标及主体是示范教学的指导思想,示范的手段是示范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三管”齐下,方可发挥示范教学的无限威力。
参考文献:
[1]骆建均 《示范与创意—中小学美术课程疑难问题研究》 浙江 宁波出版社 2010.7
[2]滕士平 《可以张扬的示范性—半成品范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独特范例价值》 江苏《江苏教育》 2011.1
(安吉县递铺小学 浙江湖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