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4-04-18 09:25:21林明春
防护林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林木林业森林

林明春

(福建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 泉州362600)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社会健康运转的标准[1-3]。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会议,会议发表了《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可持续林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思想。提出“实现所有类型的森林,林地树木的多种作用功能的可持续性”[1,2]。我国学者沈国舫教授曾为“可持续林业”下了定义:可持续林业是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空尺度上,不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外部不经济性的林业;或者在特定区域内不危害或者剥削当代人和后代人满足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林业。他在《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对林业的可持续性作了系统的归纳和分类。即林业的可持续包括4个部分:

(1)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天然林保护;森林营造;次生林经营。

(2)森林物产的可持续性;木材培育业;林产业;经济林产业;薪炭林产业。

(3)森林环境产出的可持续性:生态工程建设。

(4)森林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生态游憩;森林保健;森林文化;城市森林;净化环境。

沈国舫教授阐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目标[4,5]。侯元兆先生则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构筑理论框架,主要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永续利用之间的关系[5]。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95年,原国家林业部已制定了《林业行动计划》,明确了林业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目标[3-6]。但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宏观的具体工作。我国地域辽阔,从热带一直到寒温带、从平原到世界屋脊、从湿润区域到半干旱干旱区域,区域条件差异极大。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实施难度极大。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工作进行分析。以期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1.1 林业资源现状

第八次全国森林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林业用地面积3.44亿hm2、森林面积2.08亿hm2。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量151.37亿 m3、人均林地面积约为0.25hm2[7]。截至2003年,全国共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达2 012个,总面积达1.24亿hm2,占国土陆地面积12.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个,总面积为7 597.42万hm2。全国人工林面积达6 168.84万hm2,约占森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竹林面积601万hm2,占全国有林地面积为1.75%[8,9]。而我国现实经营的森林面积小于0.5亿hm2,与人工林面积相比可以看出,现今能经营的林地,基本上属于1代或数代的人工林经营林地。

1.2 林业资源分布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大林区。即东北林区、华东林区、西南林区与川西北藏东南林区。森林分布极不均匀,如江苏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左右[2];我国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省,国土面积占全国的半数以上,但森林分布极少,林木自供能力低,且该区域多数国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落后,许多山区处于极度落后与贫困状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不到正常的满足,他们只能依赖于自然条件生存,森林的保存受到极大的威胁,使该区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集居众多人口,而森林覆盖率和森林人均占有量却落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从全国各省的森林覆盖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森林分布极度不均,势必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林业资源经营管理

我国林业资源经营根据权属分为三大类:即国有林、集体林和私有林。国有林资源约占林业资源总数的1/4,由国家经营管理。但是现今我国的国有林实质上多数由地方经营收益,实际管理权由地方掌握,国家对国有林的管控不到位,落后于发达国家国有林的经营管理,是目前我国国有林经营管理存在的一大问题。集体林经营资源约占林业资源总数的近3/4。随着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经营由原来的承包制转向租赁或私有化形式经营。产权稳定虽对保护林农利益有益,但与此同时林地利用变更周期缩短,使得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难度加大。私有林为个体所有,仅占资源总数的很小部分,该部分产权稳定,经营到位,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做到可持续经营,但由于经营技术原因,潜在效益未能得到应有开发。

2 我国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资源分布不合理

我国林业资源分布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与我国的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中原、华北和西北部省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而西南、东南和东北部省区森林资源较多,差异极大。从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的角度上看,除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2.99hm2·人-1)超过世界平均水平(0.59hm2·人-1)外,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hm2·人-1)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除了西藏地区(850.90m3·人-1),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11.18m3·人-1)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1.80m3·人-1)。人为因素则体现在由森林资源和人口、经济发展关系不平衡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发展的需要占用林地,使森林的分布远离人类工业区、居住区,造成人类生活环境恶化、森林经营管理成本加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

2.2 林业资源结构、组成不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都是重采轻育。几十年来,大多数天然林遭到破坏,仅有的天然林被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因此,人工林占我国森林资源的比重较大。据统计,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各国之首[8,9],面积达4 800万hm2左右。而人工林多数为纯林。在南方人工林主要树种是杉木、马尾松、毛竹和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桉树。北方人工林多数以杨树、落叶松等为主。树种种类少、林分结构单一、层次结构简单。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明显降低。林分结构简单造成抗逆性差、功能减弱,抗病虫害能力低,以致引起病虫害流行与蔓延;功能上使林分的降水截留能力降低,林地持水能力下降,林中小区域湿度降低,降低水分的调节、增大地表径流,使下游的旱涝自然灾害增加;单一树种经营引起树木自毒现象。如杉木的铝离子毒害,木麻黄的化感作用[8],致使林木生产量下降和自我更新困难,森林结构、组成不合理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2.3 森林产权不稳定

五十几年来,我国森林产权发生4次变革,基本上每隔十几年便发生一次大的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对林业资源产生较大的冲击[10]。近年来的林权体制改革目标是使森林产权趋于稳定,但林权政策中的市场经营产生了不稳定因素。国有林森林产权本是一种稳定的形式;而我国的国有林都是由地方经营管理,地方管理国有林多数采用企业化市场经营。由于国有体制的原因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国有林正逐步私有化与股份制,国有林的比例正不断地下降。国家作为国有林的主体已经逐渐退出管理。集体林的现今林权政策,使森林产权进入了市场化。市场化产权使森林产权处于新的不稳定状态,现今林业产权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可能林权处于相对稳定。当经济增长减缓时,势必影响该产权的稳定性。林业产权的政策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林业发达国家的政策是非常稳定的,甚至达到数百年不变。国内外森林产权研究表明,产权与政策的稳定有益于可持续发展,产权与政策多变将破坏区域林业,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政策的连续性,以利于林业的长期经营。

2.4 林业技术落后与研究资金不足

目前的林业经营,机械化程度不高,许多工作都是采用人工操作。特别在山区地带的林木培育,大多数还是用人工操作的原始方式,劳动生产率低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经营成本高、利润小。林业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森林生长周期长,较难出成果,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林木的良种选育,由于林木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良种选育难度都很大,且时间性长,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显得极少。近些年来,该领域的进展极为缓慢。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与优质苗木供应显得极为紧缺。强化林业资金投入与技术发展,是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将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5 林业的税费使用问题突出

国家在林业投入相对不足,把林业作为许多地方的产业之一,从林业行业中获取许多收益。在人员配置上,许多地方显得相对的不足。管理人员常编制不足,而实际所需工作人员常超出编制,以致林业上所收的税费被挤占它用,更新管理的实际费用则显得明显不足,使得有些区域更新费用缺乏。在缺林少树区域,国家缺乏投资早期所遗留的荒山,则林业资金更显不足。投入越少、产出也越少,产生恶性循环,局部森林恢复更新变得困难,林业资源向衰退方面发展。

2.6 林业政策可操作性问题

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对于林业发展是一项很好的政策。但我国的退耕还林地区大多极度贫穷落后,经济落后使得人们毁林耕作,以获取生活物资。退耕还林虽然弥补了部分资金短缺,但资金数额杯水车薪,最突出表现为生活燃料问题;落后的区域,对森林资源破坏性最严,而退耕还林中却未能解决日常的燃料问题。这就很难保证林业资源能够得到有力的保护。解决好该区域百姓日常所必需的燃料问题,对退耕还林成功与否关系重大。有限的资金补偿不可能使百姓把钱用于购买生活燃料,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燃料是该区域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影响着该区域森林资源的发展。而封山育林也同样属于该类问题。林业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它的可操作性,首先要考虑我国山区的具体情况。退耕还林与封山育林在发达国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国应先解决百姓根本生活前提,才能有效实施。我国的退耕还林与封山育林区域都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所以还需要考虑解决落后山区百姓的根本问题,问题解决了,政策实施则畅通,林业资源更新与保护,退耕还林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良好进行。

2.7 区域经营方案问题

因林业经营周期长,对不同林地的利用,林种、树种组成需作长远的合理安排,但我国森林经营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森林经营方案在许多区域得不到执行,有的已失去原有的意义。林业是一种影响社会与环境的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森林经营方案应有一定的严肃性与连续性,实现区域与全国的合理布局,有计划、科学地发展林业资源。

3 林业发展可持续的有效措施

3.1 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现今的生物学技术,已逐渐应用于林木的良种选育与新品种的培育;利用转基因手段培育抗病虫速生品种,利用无性繁殖实现工厂化育苗,为林业提供充足的良种苗木。利用现代的化学、生物手段诱导培育良种。如应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杨树。植物保水剂提高沙漠化条件下的造林成活率,林木的全株利用提高林木的利用率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林木更新的成活率、保存率、林地的单位生产量,使资源的总量得以大幅度提高,更好地满足当代和后代对森林资源的需求。

3.2 政策的稳定性与实用性

林业政策的多变是我国林业发展一项重大障碍,近五十年来,大的变化已达4次,每十几年就发生一次。林业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瑞典等国所实施的林业政策,许多已采用一两百年。政策稳定,经营也相对稳定。林业生产周期性,需要稳定的政策保障。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政策应因地制宜,东、西、南、北不应统一政策,应划区域制定实用性政策,做好林业的关键性基础工作;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是在广大区域上实施的,牵涉众多的利益,参与者大多数为山区的人们,许多具体问题必须从实施者出发,考虑实施人员的可操作性,如退耕还林与封山育林与山区百姓的日常薪炭用材等关联问题,应放到首要位置以考虑。

3.3 加强林木良种监管

我国林木良种建设投资少,且市场供应紧缺,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劣质种苗现象。林木种苗现今还无法从表型上鉴定它未来的优劣状况,现今的先进技术还难于识别它的内在特性,现实实用的方法应从源头抓起,统一管理种子。统一安排苗木培育,制止非计划育苗户的苗木上市。林木种苗不像农业种子,农业种子劣质,仅影响一季的收获,而林木的劣种将影响数十年的经营,它不仅影响种植的收获,更大的影响是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国家在林业投资上,首先应把重点投放到良种选育和苗圃建设,实施林木种苗严格的执法制度,大力遏制违法苗木上市。各地方的苗圃建设是林业资源可持续的基础,应重力打造苗圃,并确保苗圃的良性经营,努力从资金与人员上予以保障,以工厂化形式培育所需的优良无性种苗,从根本上改善林业经营,提高林地单位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4 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恢复西部森林资源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占国土面积50%以上,而现今该区域已严重沙漠化,并日趋严重,加强该区域的森林资源的培育意义深远。西部曾经是原始森林覆盖,由于数千年人类的干扰,大量建设与战争毁林,以致形成现在这种状况,造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西部的大气层水分相对少,贺兰山、秦岭山脉、青藏高原的阻隔,大气水分难于补充,形成大气干旱缺水。现在科学发展已达到人类前所未有的地步,许多高难技术,原来人类所不能祈望的,现今已可轻易解决,科学技术的进步应为人类环境的改善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克服大自然所形成的障碍。有效的措施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大江上游之水,灌溉西部地区,实行人工补充水分,利用大气循环降水,提高区域降雨量,增加大气湿度,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然后逐步推进森林植被恢复,培育西部的林业资源。西部林业开发投资巨大,但西部区域辽阔,前景美好,综合效益明显。它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补充西部大气水分,改善生态环境,培育西部林业资源,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5 河岸林与路边林的建设

随着各大流域的梯级电站的建设,水位提高,淹没区域增大,河岸线大大增加,河岸水湿条件优越,适于林木生长,且占地面积较大,潜在的收获极为可观。目前该地方林木栽植被严重的忽视。河岸林的开发,不仅有益于林业资源的培育,同时对河岸的水土流失与滑坡具有重要防护作用。该处造林区划由水电部门与林业部门联手建设,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建设河岸,库岸森林防护带,发挥河岸林的生态功能。近年来,道路交通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等级道路的建设,大量地占用了林业用地,在山区地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挖工程,留下众多的造林地的空白,占据山区地带一定比例,该区域交通方便,土壤疏松,利于林木生长,投资也少,发展路边林业还可有效降低山体滑坡,减轻道路损坏,对交通建设有重大作用,对林业发展也具有同样重要。交通与林业部门合力打造路边林业对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可持续林业具有重要意义。

3.6 改变现有林业资源管理

目前我国对林业资源管理是采用林木蓄积量的双向定额管理,但是林木因不同的立地因子,生长差异大,在林木蓄积量与林木生产量,定量测定上误差大,出现管理上的许多缺陷,且每年定额指标下达迟,影响了良种壮苗的培育,常造成苗木供需的不协调;采用经营面积限额为主,林业蓄积量为辅,可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林地的破坏,依据蓄积量可解决市场矛盾,采用面积与蓄积量双向限额采伐,可控制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国家可依区划实现植被恢复,同时可依据蓄积量,调节木材产品的市场供求,合理调整社会需求与林业资源发展关系,更好地实现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还存在较严峻的问题,国家应加大林业的良种造育,合理分布和发展区域林业,实现多部门联合经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人类文明的发展。

[1]郭克伟,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4):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3]谢耀坚.中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战略初探 [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59-64

[4]沈国舫.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侯元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框架理论 [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1):1-6

[6]李维长.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意义 [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1):5-10

[7]久玉林.中美林业发展比较研究 [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1):37-40

[8]关白钧.世界森林资源现状与分析南宁 [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1-5

[9]樊宝敏,李智勇,王登举.竹林资源经营管理政策研究 [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1):66-69

[10]郭祥泉,林家杉,郑经池.国内外森林产权变革与永安市集体林权改革的探讨 [J].林业经济问题,2006,26(5):461-464

猜你喜欢
林木林业森林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2021年12期)2021-02-12 07:50:32
land produces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7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5
哈Q森林
哈Q森林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哈Q森林
哈Q森林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