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斌 张元英 郑和林 魏胜春 韦新兴 广东省惠州市源茵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51625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雏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侵害2~8周龄各品种雏鸭,该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目前已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严重传染病之一。2013年11月,广东省惠州市某樱桃谷鸭场12日龄樱桃谷鸭发生了一起以神经症状及典型的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特征的传染病,经临床观察和实验室诊断,将该病例确诊为11型鸭疫里默氏菌所致的鸭传染性浆膜炎。
广东省惠州市某樱桃谷鸭鸭场饲养了近20 000羽樱桃谷鸭,12日龄时发现个别鸭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退,共济失调,排黄绿色或白色稀粪,到23日龄时死亡达2 700羽,死亡率13.5%。
患鸭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迟缓或不愿走动,共济失调,患鸭流泪,眼眶周围绒毛湿润、黏连,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排黄绿色或白色稀粪。
剖检病死鸭,可见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膜增厚,浑浊,心外膜表面可见覆盖一层灰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质脆,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的纤维素性膜;气囊壁浑浊或增厚,模糊不清,有干酪样物附着。
4.1 细菌分离 无菌取病死鸭的脑组织,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于37℃厌氧培养24 h,可见血琼脂平板上长出直径1~2 mm,表面光滑,稍凸起,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马丁肉汤,37℃、150 r/min振荡培养过夜获得纯培养物。将纯培养物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得知该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2 病毒分离 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按常规方法研磨后,以无菌PBS缓冲液进行1︰5稀释,反复冻融3次后,8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用0.22μm的滤膜过滤,滤过液接种10日龄来自健康场的鸭胚,0.2 mL/胚,每天观察3次,另设空白对照。经4 d的观察未发现死胚,盲传3代仍无致死胚。
4.3 生化试验 按常规方法进行生化试验。结果发现所分离的细菌不发酵山梨醇、肌醇、蔗糖、木糖、果糖、乳糖、葡萄糖和麦芽糖,靛基质试验、甲基红试验、尿素酶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
4.4 血清型鉴定 按常规方法进行玻片凝集试验,结果该分离菌与11型鸭疫里默氏菌阳性血清凝集。4.5 药敏试验 取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判定参照中国药检所制定的标准。结果该分离菌对头孢拉定、氟苯尼考、红霉素、利福平、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壮观霉素、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高敏;对氧氟沙星、四环素、恩诺沙星、林可霉素中敏;对青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氟哌酸、新霉素、链霉素、甲砜霉素、庆大霉素低敏。
首先做好鸭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早晚清扫粪便后进行带鸭消毒,保持鸭舍及活动场地的清洁与干燥。全群鸭使用5%氟苯尼考,按0.2%比例混料,连喂5 d,每羽肌注10 000 u头孢拉定,并添加禽用多维等营养物质,连用4 d。经治疗后5 d鸭群采食量、饮水量等有所恢复,疫情得到控制。
1)从广东省惠州市某鸭场表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病变的病死鸭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细菌,经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及其血清型鉴定,可确诊该病例为11型鸭疫里默氏菌所致的鸭传染性浆膜炎。
2)由于鸭疫里默氏菌的流行株存在耐药性,不少养殖户使用药物存在盲目性,所以需要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确定该分离株的敏感药物,并在实际中应用。此次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氟苯尼考和头孢拉定及时治疗,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