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和国家各方面的重要体制机制的变革,是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的条件下,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迅速转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凝聚全民共识才能实现。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没有改革共识,就不可能形成改革合力;形不成合力,改革就难以成功。因此,凝聚改革共识,是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从21世纪初开始,就有学者认为中国已出现改革共识破裂、动力丧失问题,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就要凝聚共识[1]。今天,迫切需要重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深化改革的精神力量,已成为共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凝聚改革共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改革共识现状的迫切要求,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同时,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经济基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振兴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诉求;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满足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给人民一个幸福的家园,是中国梦的主要目标。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改革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克服“改革疲劳症”,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3]。由此,必须凝聚改革共识,才能形成改革合力,坚定地向中国梦的目标奋进。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倒逼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全方位腾飞,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话语权,但毋庸讳言的是,一方面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却是国内诸多问题和矛盾的集中爆发。面对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问题和矛盾并不能阻止改革的步伐,而是会倒逼出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更加强大的改革信念、更加有力的改革行动、更加丰硕的改革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将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好民主与法制关系问题,要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解决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问题;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等[2]。这一切都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全面深化改革将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形成改革合力,以保证改革顺利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指出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凝聚共识,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凝聚共识才能凝聚力量[5]。
今天的中国,“要改革”已成为基本共识,但人们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分歧较大。今天,新的利益集团业已形成,人们对改革的愿望与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原先采用的改革方法和形成的改革价值共识有的已经不再适用;原有的改革共识已经出现分裂,目前人们对改革的态度可谓各种取向都有,差别很大。即使在加强党内民主、反对腐败,坚持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福利体制的建设等较容易达成改革共识的问题上,在采取什么措施,在怎么改的问题上,仍然有很大分歧;在依靠什么来推动改革等改革动力和手段问题上,社会各阶层之间及社会精英内部也有很大争论。虽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种改革措施纷纷出台,但全面深化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难题很多,特别是一些两难问题解决起来很复杂。如房地产调控很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并诱发地方债务危机;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很可能意味着水、电、油、气等资源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影响民生保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与企业面临用工成本过快上涨之间的两难,等等。对这些难题的解决,各地、各阶层在理解上也会有差异,在贯彻落实上也可能会不尽相同。面对新环境和新问题,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形成新的改革共识,是当务之急。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竞争异常激烈,良好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执政党高度自觉形成的改革信心与决心造就改革的新的历史机遇,中国道路物质话语权释放出诸多正能量的利好,世界经济发生结构调整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赢得世界重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国际科技竞争态势成为实现中国发展新的动力,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良好机遇。面对机遇,我们应以改革的精神去抢抓,而没有共识就难以决断,机遇将稍纵即逝。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诸多不平衡、不可持续所导致的脆弱性,在国际激烈竞争中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所处的弱势状态,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多发可能引发动荡的危险性,党风政风不良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各阶层对改革的认同与积极践行可能存在的差距,等等,形成对深化改革的挑战。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万众一心,以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攻坚克难。
改革的“共识”,是社会各方对“要不要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一种普遍的、大体一致的认识。共识在本质上是一种自证自知的事,并不以签署文书或者发表声明为前提或目标,共识也并不要求各方无条件地抛弃自己的利益诉求[6]。改革共识包括执政党党内共识与党内外共识,中央与地方各级组织和官员的共识,社会精英的共识,民众的共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社会的共识。不同层次共识的形成有其特殊性的方面,但从普遍性意义上分析,共识形成的内在机理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人的需求是认知的出发点和动力,也是思想认同的生理心理前提。改革共识来源于人们内在的需求。中国改革从小岗村的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开始,中国的开放能够从深圳走出,都是温饱需求激发的勇气和穷则思变的创举。而深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是因为全国人民都有这样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强烈的共识。同样,今天的改革再出发,是国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是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热切盼望,是对能够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中幸福生活的热情向往,是对天蓝山青水绿家园的美好憧憬。没有这些内心的需求,就不会产生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
利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共识的源泉和内驱力。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鲍威尔把思想和革命激情看成历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的唯心主义错误时,说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人们的思想是离不开物质利益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改革共识作为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也是建立在人们物质利益基础上的。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人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的。”[9]这就是说,从利益出发看问题在客观上是难以避免的,人们利益满足度越高,共识程度也就越高。如果不能从改革中得到利益的满足,人们就很难形成改革共识。因此,利益的满足是形成改革共识的物质基础。
共识归根结底是理性认知范畴,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除了受内需驱动和利益左右外,更受到价值理念的支配。价值理念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价值理念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同一价值理念是共识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以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价值共识为基础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引发的大讨论和“三个有利于”价值判断标准的认同的基础上的[8]。伴随改革开放行进30多年,原先改革价值共识被多元的内在需求、多元的利益诉求、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所取代。当今,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新的价值共识来支撑。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央的改革决心、精英阶层的改革共识凝聚、广大民众的民智觉醒和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才能使改革真正具备广泛基础和强大动力。而这一切又基于共识的价值判断。
在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大众参与是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在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大众参与在提高解决问题的民主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形成共识的难度。执政党党内共识可以通过用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来统一思想,用党的纪律来约束思想的分散。执政党党内改革共识的形成,是凝聚全社会改革共识的前提;全社会的改革共识,才是改革深入推进的根本基础。在寻求社会共识的过程中,仅仅靠统一思想、纪律约束是不可能完成的。凝聚共识不仅需要民主,需要宽松异质思维,需要“个识”的求同存异,更需要寻求共识的政治程序及其相应制度。现代治理的核心是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共识是共治的思想前提。协商协调是社会共识形成的制度机理,通过协商协调,吸纳不同思维中的有益成分,寻找共识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对“个识”的尊重,促进“个识”与共识的相互融合。只有通过建立一个相互沟通的有效的通道或者制度化的机构,使包括中央高层、各级官员、社会精英、广大民众在内的共识主体,在彼此之间能够就什么是应有的共识,如何形成共识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开展民主协商,才能有效形成共识。
全面深化改革是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创造的结合,顶层制度设计等一系列改革的理念、方针、政策和举措要得到各级领导官员的响应,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共识源于内在需求与利益诉求的满足,依赖于正确的理性认知,还仰仗相互信任的健康社会心态。相互信任是形成共识的增强剂,信任会消除隔阂、去除猜忌、宽容异议、接受新知,高度信任还会无条件地接受对方的思想观点。回顾30多年前的改革共识,除中央高层和部分精英是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之外,广大民众更多的是基于对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信任之上的。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国际国内更为复杂的环境,面临的改革任务更加艰巨,相互信任对增强改革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明显加大,难点很多,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社会转型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客观上产生了不同的改革诉求和多元利益诉求;开放中各种文化思潮的交融,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多元价值观的存在,都导致了不同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看问题的差异,存在话语体系的差异,存在沟通障碍,存在群体隔膜。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问题,每个人、每一群体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立场不同,观点就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差异越大,凝聚共识的难度就越大。就当下中国而言,这种差异仍在扩大,从而使改革共识的形成难度大大增加。
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每项改革都会使大多数人受益,在改革的旗帜下人们很容易产生共识、凝聚力量。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虽然从总体上、从着眼长远上看对发展仍会产生巨大推动力,但具体到某一阶段、某一领域、某一群体,改革会触动利益关系的调整,带来现实的、预期的利益消长。特别对业已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当改革触动到自身的利益,既得利益者将以自己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舆论优势和群体优势抱团成为拥有动员强大政治经济资源能力的利益集团,形成阻碍改革的舆论力量与物质力量,加大改革共识形成的难度。而当这一力量足够强大时,将引发社会共识的分化。同时,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社会公平正义的弱化,导致了民众对改革的认同不断流失,客观上加速了改革共识的分化。
信息时代,网络成为最重要的传媒工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成为大众的接受偏好。网络传媒的自导性、大众性特点,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以致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观点莫衷一是、真假参半、鱼目混珠。加上信任的弱化、个体接受的批判性特点,使网络舆论具有的负面声音易成强势,越是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往往越有吸引力。在人们的从众心理,以及网络传媒的放大性特点的作用下,一种舆论倾向一经形成,会急速传导和扩散,造成浩大的声势,产生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导致集体性的认知失真、判断失误,严重扰乱人们的思想,加速共识分裂[10]。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伟大成就,人们对过去的改革思路比较熟悉,容易思维定势。因此,一讲改革,人们就很容易用原有的改革思维来谈今天的改革,而那些过去的观念和习惯往往成为今天改革共识形成的障碍。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已非昔日可比。在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的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情况下,不加反思地延续原有的改革思路,很可能使改革失去更多人的认同。改革要创新思路,创新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哪种方案才是最优,这不仅需要智慧的抉择,也需要实践的探索。人们对真理的认识需要过程,而实践的探索更需要过程,这一切都增加了共识形成的困难。
改革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基础,面对一个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实,重新凝聚改革共识,是改革再出发的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11],从而鲜明地阐述了这样的理念:改革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社会发展凸显的最突出矛盾入手,来决定哪些改革要小步走、稳步走,哪些改革要不停步、迈大步,哪些改革要稳中有进,哪些改革要惊险一跃。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殷切期望,这是改革的唯一价值。改革只有一个标准:尊重人民意愿。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改革的唯一立场。惟其如此,每一步改革的推进,才有可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每一次改革的突破,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人民大众对改革的认同,不仅依赖于理性的认知,更依赖于感性的认可。这种感性的认可来源于自身期盼的回应和利益的满足。因此,回应人民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是凝聚改革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并没有消除。因为,人们对改革成就的认同,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取决于自己在改革中获益多少。由于人们的需求总是以社会为尺度的,社会的贫富差别,分配不公,权钱交易,利益阶层固化,等等,都会引起人们对自身状况的不满,从而消解对改革成就的认同,进而影响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同。今天,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已经超越了解决温饱,更着眼于追求社会公正和民众尊严。因此,凝聚改革共识就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公平保障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民主协商机制,才能更多地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进而提高人们对改革成就的认同。这种认同一经形成,人们会从自己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改革支持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共识。
价值认同的基础是利益的满足。人民大众对改革的认同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是否切实受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也是指导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改革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基本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能否使改革利益共同体努力做到“共享”改革红利和“共创”改革红利的有机统一。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方面要打破原有的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利益集团对改革成果的垄断性占有,努力构建惠及全体人民的新的改革利益共同体,为凝聚改革共识奠定客观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在公平公正的新机制运行下,使原有的利益集团不改革也不能再享有既得利益,他们必须、而且能够在新的改革中,在公平公正的新机制下,获得合理合法的新利益,把改革的阻力减至最小。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改革共识,以价值认同促进改革认同。要坚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把公平正义这一核心价值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凝聚民众变革要求,实现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奠定凝聚改革共识的物质基础;坚持立足人们的多元需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建立官方与民众的沟通机制,教育系统与接受系统及系统多层次要素之间的高度耦合机制,形成双方目标上的一致、渠道上的相通、方式上的相近、需求上的相似,特别要加强需求引导,引导人们把个人需求与国家民族需求一致起来,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结合,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引导政府官员与百姓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实现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化、最大化,奠定凝聚改革共识的价值基础;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在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寻找最大公约数,奠定凝聚改革共识的社会基础。
社会心态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培育改革共识的社会心态是凝聚改革共识社会认知行为的心理基础。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要付出艰辛、付出代价。党和国家应该让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共享,人民大众也应当有与党和国家共同担当的责任意识;党和国家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推行改革,人民群众也要建立起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同心同德推动改革。因此,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改革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理性看待改革的“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合理对待自身利益诉求在改革中的实现状况。与此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以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作为凝聚改革共识的社会心态的引导力量,引导人们提高国家意识、责任意识,重点帮助人们增强深化改革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的大局意识,以及改革需要付出的奉献意识。努力使中央的决心、官员的行为、精英的智慧和民众的愿望能够形成合力,造就人人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改革奉献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生态度,为凝聚改革共识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1]殷练,孙立平.改革共识基本破裂[N].经济观察报,2005-09-20(15).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1-16(01).
[3]新华社评论员.坚决用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EB/OL].(2012-12-11)[2014-07-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 -12/11/c_113991457.htm.
[4]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1-21(07).
[5]本报评论员.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强大合力——二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N].济南日报,2013-12-03(A3).
[6]俞建拖.改革的共识与价值取向[EB/OL].(2013-05-09)[2014-07-25].http://opinion.caixin.com/2013 -05-09/100525513.html.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3.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32.
[10]孙剑.凝聚改革共识难在哪里[J].求是,2013(2):33.
[11]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