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
小花朵里的大课题
我在英国的托特尼斯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古镇,仍保留着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以及乔治亚风格的房屋。小镇西北4公里有一座达丁顿庄园,被称作“托特尼斯的大脑和灵魂”,很多资深人士感慨:理解英国乡村,必须认识达丁顿庄园。
欧洲的造园艺术有过三个重要时期,16世纪中叶领导造园潮流的是意大利,17世纪中叶是法国,18世纪中叶就是英国。
19世纪,英国海外扩张完成,大量新奇花卉和树木从美洲、亚洲传入,园林开始以各色奇花异木、珍木佳果为主要内容。
英国庭院的特点:硬质铺装少,植物丰富,重在表现植物的自然美,追求灵活生动、四季有景。
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亦是园艺痴,1625年他写了《论园林》,认为“一定要建造随时令开放的花圃,使四季都有鲜花。还必须有四季常青的植物。”他指出,建造花园一定要有设计想法,否则虽富贵而庸俗,恰恰是园林艺术的大忌。
领略纯正英式园艺的魅力,一定要去小镇和乡村。不妨和在花园中进行修剪工作的男主人聊聊他园中的植物,他会如数家珍;女主人则可能因为你表达了对她花园的喜爱,而请你进去喝杯茶,顺便再看看后花园,听她讲讲那些宝贝花的来历。一个普通的庭院可能会有超过200种植物,在英国的庭院中能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
英式花园推荐:卫斯理花园(Wisley Garden),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所在地,展示当今各色植物设计大师的作品。丘园,更注重植物的收集展示与教育。英格兰中部的斯托风景园(Stourhead),是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代表。
近代的达丁顿庄园(Dartington Hall Garden),与三个名字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恩厚之、泰戈尔和徐志摩。
1919年,英国人李奥纳多·赫斯特(Leonard Elmhirs)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就读,认识了印度大诗人、社会变革家泰戈尔,深受其影响,随即成为泰戈尔的秘书,相伴周游列国,后来他有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恩厚之。泰戈尔将诺贝尔奖金以及讲学、戏剧演出的全部收入都倾注到自己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所,试图将艺术、手艺和乡村生活融为一体,他的行为和艺术理念深深影响了恩厚之。
1923年,恩厚之代表泰戈尔接洽访华事宜,因此结识了徐志摩,徐志摩联合梁启超以讲学社的名义发出邀请,促成了泰戈尔的中国之行。后来恩厚之成为徐志摩两度游学英国的赞助人。两年后,恩厚之与美国富翁惠特尼家族的女继承人多萝西(Dorothy)结婚,用多萝西继承的部分遗产买下了达丁顿庄园。
多萝西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和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1887年生于华盛顿,父亲是金融家、政治家、艺术行家兼百万富翁,母亲也来自颇有社会地位的富裕家庭。17岁时她成为孤儿,同时也继承了家族的巨额财产,成为纽约的顶级富豪。她热情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并周游列国,到过欧洲、墨西哥、远东以及中国,并在中国遇到了第一任丈夫Willard Straight,1911年他们在日内瓦结婚并于次年搬到北京,1912年,因为时局变化,两人不得不回到美国。他们是当时纽约有名的神仙眷侣。多萝西31岁时,Willard Straight死于肺炎,她继承了丈夫的遗愿,更加热衷于艺术、教育、工业和经济等社会事务。1920年,她遇到恩厚之——英国诊所大夫的儿子兼理想主义者,帮助她在康奈尔大学建成了Willard Straight纪念馆,五年后他们结了婚。
恩厚之不仅为达丁顿庄园带来投资,也带来了创意,他在这里实践了之前跟随泰戈尔时沉淀下来的乡村建设蓝图,实践基地就是现在的达丁顿艺术学院(Dartington College of Arts),也是达丁顿庄园的一部分,校园里有很多20世纪40年代包豪斯式的“方盒子”,别小瞧这些老房子,其中不少是英国国家保护建筑,还有很多是属于市政府的文化遗产,在建筑史上很有地位。建筑群中还有一座12世纪的石头房子,斑驳的墙壁上长满攀援植物,石阶上满是青苔与小瓣淡粉雏菊,历史感迎面扑来。
我拜访达丁顿庄园的时候是6月,错过了花园最美的季节,但看到了其中最特别的设计——阳光花境:一座长50米高2米的石墙,肆意生长着或蓝或黄或白或绿的植物,开满花朵,达丁顿庄园最经典的色彩全在这里了,相邻的植物采用了对比色和补色的原则。
其实,这座庄园里能让人意识到“设计”这回事的时候并不多,艺术与自然如同一体,树木和灌木成为天然架构,草坪用来强调空间感,常青植物用来提供视线焦点和表现质地,刚走出仅能容两人错身而过的狭窄步道,眼前大面积的梯田让人豁然开朗……我也算走过一些世界名园,英国皇家园艺协会(RHS)旗下的威斯利花园(Wisley)也有开阔空间,但景致的衔接缺少一种柔软的意致;斯坦福郡(Stanford Shire)的多萝西·克莱夫花园也有令人称道的斜坡花园,但花材的搭配又缺少一丝灵动……
偶遇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老夫妇,都是从事园艺工作的,达丁顿庄园是他们英国之旅的固定节目,每隔几年就要来走一走。老爷子Darren 对这里的景致如数家珍:“春天是最美的,玉兰花、山茶花、樱花和花格贝母会开满整个林间步道,5月末或6月初,野生兰花、蓝铃花、报春花在草地上肆意烂漫,还有白色的杜鹃、鲜红的枫叶、淡粉的海棠和绿色的手帕树……秋天最美的是草甸区和谷球场枫叶的色彩层次,冬天一定要去看看那棵土耳其大橡树,1月最好。围绕在橡树周围的番红花花域,即使晚冬景色也依然壮阔。”Darren强烈建议我去看看那棵超过500岁的栗树,是庄园的第二任主人Champernowne家族种下的。走在寻找老栗树的小路上,于修剪得体的灌木、百龄参天的大树、充满爱意的现代雕塑中,能不断感知到庄园主人的独特美学——既允许植物自然生长,又将其纳入一种秩序;既有人为的艺术,又保留了自然的和谐,进退自如。
恩厚之曾经说:“如果我们想在达丁顿创建一个丰富而平衡的社区生活,发展艺术是最基本的条件……艺术具有凝聚力,是个综合体。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艺术家,更需要我们自己有像艺术家一样的想象力,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从混乱中找出一种秩序,以某种方式感受和表达我们的统一与和谐……达丁顿必须要提供一个让人充分发挥这一想象力的空间,并提供以艺术的形式表现这种想象力的机会。”达丁顿庄园突破了园艺的局限,让人们回归自然的同时,也能思考一下花花草草之外的课题,比如园艺、艺术、教育和慈善。
面朝大海的质朴与叛逆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被称为“花园之州”,差不多走10分钟就能看到一座花园,但莫宁顿岛上的Heronswood Garden却是独一无二的。这座创建于1871年的古老花园,用有机的种植方式培育了世界古老的蔬菜、水果和香草品种,依山临海的独特地理位置,成就了它独特的海上花园的风景,也让它成为全球6万名园艺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澳洲庭园特点:重点专注于绿植;植物的种类和配置更加多样化和混合化;水文要素和花园的珠光宝气在逐渐淡化,硬质景观少。
澳洲走在世界庭园设计的前沿。澳洲人在庭园中种植有机蔬菜,发展城市园艺,采用节水的方式低扰动开发,种植绿色墙面,以吸收庭院中的热量降低温度。这些庭园设计方式和种植方式影响着世界的庭园设计,逐渐形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Edna Walling(1896-1973)是澳大利亚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景观设计师。她的园艺理念是尽量自己繁殖植物,以降低成本和体会园艺带来的乐趣。
澳大利亚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被研究开发成为新花卉,帝王花、澳蜡花、袋鼠花等“澳洲花卉”,已经成为一类切花和庭院植物的代名词。随着花卉的全球贸易,这类植物也出现在不同国家的庭园中。
其他值得一游的澳洲花园:澳大利亚花园,坐落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东南郊Cranbourne的皇家植物园内,获奖无数。它由一处旧采石场改造而成,被设计成一个穿越之旅,呈现澳大利亚生态、沙漠和海岸等各类景观,将园艺、建筑学、生态学和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澳大利亚最大的以独特植物群为主的花园,园中展示了17万棵植物、1700多个物种。
拜访过南半球的这座海上花园,我深深感叹,唯有海子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才能表达出那令人迷醉的幸福感。
Heronswood是维多利亚州最著名的花园之一,最初的主人是墨尔本大学的第一任法学教授。一百多年前,这位热爱自然的教授委托建筑师朋友Edward La Trobe Bateman建造了一间度假别墅,建筑材料取材于本地深色的火山岩和海边浅色的花岗岩,周围种下大量漂亮的树木花卉,如今这些百年花树成为Heronswood不可或缺的一道美景。
一棵巨大的无花果树守护在别墅的泳池边,它也是鸟儿歌唱的最美舞台。顺着草坪边的侧门走到后面的小径,有一棵巨大的火炬树,火红的落花铺满了小径,令人不忍踩上去。 穿过这花的地毯,来到Heronswood的第二层花园,这里的花圃种着各种奇异花草,色彩缤纷,远处能望到一片蔚蓝的海。
其实,Heronswood最吸引人的不是豪宅美景,而是自给自足的健康生活。
我去的那天是周日,不少人蹲在园子里摆弄植物,也有穿仔裤带着毛线手套的园丁推着小车在忙碌,他们多半是志愿者——花园真正的园丁只有4个。一个志愿者告诉我:“在这里没有种植经验也不会被嫌弃,只要不怕弄脏手和衣服,都可以来。我能遇到一些更有经验的人,甚至是园艺家,跟他们学习怎么打理花园,中午还能坐下来一起野炊。哦,我强烈推荐你尝尝这里的花茶,还有食物,都是用极新鲜可口的食材做的。”
这座海上花园也是一座最美的蔬菜花园,除了花卉绿植,还分区域种植着有机蔬菜、水果和香草,不仅好吃,还很好看。番茄、黄瓜、柿子椒、茄子、花葱、大蒜这些司空见惯的蔬菜经过精心安排,都成了美景。它们可不是平常的蔬果,而是这座花园独有的品种,包括有机种植的柠檬黄瓜和当地土生土长没有进行过任何品种改良的柿子椒,其中有些品种在外界可能已经消失了几十年。蔬菜花园每年翻新3次,在花园开放日后会被采摘。果实通常都不大,但滋味醇正。
在花园商店里,不少人认真挑选着古老的蔬果种子。William夫妇是开了2个小时的车赶来的,他们已经连续3年在这里采购植物种子了。
蔬菜花园旁边种着8棵不同品种的苹果树,一字排开,树枝系在篱笆上,如伸开双臂拥抱花园的8个精灵。这种展开成平面式的果树种植法,源于欧洲古老的园艺手法espalier(墙式树木),既能让果树充分吸收阳光,又搭建起一座独一无二的苹果树篱笆墙,有趣又实用。
Heronswood花园的Diggers Club成立于1978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花园俱乐部,曾经帮助无数园艺爱好者实现花园梦想。
俱乐部创始人Clive Blazey被业内人士称为“种子拯救者”,他长着满脸的络腮白胡子,笑起来很慈祥,但提起俱乐部的宗旨时无比认真:“复古是未来的潮流,我们一直在拯救古老的蔬菜品种,致力于保护传统品种,坚持可持续园艺理念,反对转基因和杂交的植物、种子。没有任何理由会让你的植物丑陋,除非是你不够用心。”
Clive Blazey反对种植工业化,倡导有机种植,园丁们在植物成长过程中完全使用自然原料的种植方法——包括土壤改良、施肥和害虫控制,几乎不使用化学保护剂或其他添加剂。如今这个私人花园已经成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在全球拥有6万会员。
Clive Blazey爱好钻研,他经常举办讲座,讲述祖父母一辈人所种植的蔬菜花卉的种子,帮助会员找到并指导他们种植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的古老品种。俱乐部每两周举办一次活动,内容涉及种植、养殖、土壤处理等专业课题。Heronswood的园艺学院还举办研讨会,每年出版6本园艺杂志,并为会员提供蔬菜及花园品种。
Heronswood也是澳大利亚第一个有机认证花园,拥有庞大的产品系列:超过130种球根花卉,30多种食用球茎植物,200种果树,450种观赏多年生树木,灌木和玫瑰,超过100个花卉种子品种,超过360种蔬菜,此外还有相应的工具、设备和书籍。
除了花园漫步,还可以去澳大利亚唯一的茅草屋顶咖啡厅,享用新鲜的花园美食。咖啡厅与花园有机结合,既解决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又能随时得到新鲜的有机食材。
心灵栖居枯山水
佛曰:“无即是有”,亦指“少即是多”,越有空的境界越能够承载无限的内涵。禅宗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入骨髓,龙安寺的枯山水园艺是日本人探索“大世界”的一种传统,追求平淡、含蓄、单纯、空灵,体现出外部世界与内在心灵相通的禅宗美学。
日本园艺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造园方法和技术,通过强调空间朴素的风格和简约的形状来取得一种克制的平静效果。传统日本庭院中的植物品种不多,但配置层次清楚:常以1~2种植物为主景,再选1~2种植物与主景植物配置在一起。常将常青树(尤其是松树类植物)的茂密枝叶修剪成整齐的形状。
在日本,最小的庭园叫坪庭(一坪相当于3.3平方米),也叫“壶”,意思是体量小,但园林要素齐全,功能完备。日本的小庭院可按设计风格分为5类: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坪庭、茶庭(露地),从游览、观赏角度可分为坐观式、舟游式、回游式庭园,组合起来又形成如池泉回游园、坐观式枯山水等庭园类型,大的园林可以包括多种类型。
枯山水是日本园林的精华,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简洁、纯净到无树无花,仅有几组石、一片沙,便可凝成大江大海、岛屿、山川的大千世界。赋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感,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日本人常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小而精致,清雅素洁,不用浓艳色彩。体现了茶道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深山幽谷之境,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
日本枯山水经典园地:大德寺、龙安寺、金阁寺、银阁寺。
日本园林其他代表作:金泽市的兼六园、冈山市的后乐园、水戸市的偕乐园。这3个庭园都是江户时代大名所建造的私家庭园,都属于池泉回游式,在日本又被称为“三名园”。
在我看来,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这个庭院建于15世纪,大约300多平方米,仅由15块石头和白砂构成,以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不植一花一草。石以2、3 或5 为1组,共分5 组,僧人把白砂坪耙出不同的区域,同时将15尊石块划分为五组,构成一个有聚有散的布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庭院的空与宇宙融合到一处,展现的是 “梵我合一”的境界。
枯山水,直白的理解就是干枯的山水景观。用未雕刻加工过的岩石组成石组,寓意大山、瀑布,充分利用岩石固有的形状、色泽、纹理及其个性,而不用人为雕琢,是出于“自然即美”的思想和对自然的敬畏。龙安寺枯山水是观望式庭园,它不用花红柳绿的植物吸引你,顶多在岩石上保留一些最简单的苔藓,避免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枯荣变化。除了耙制细石之人,无人可以迈进此园。我数度踏足龙安寺,除了深邃凝滞的花园风景,我更喜欢看各方游客——面对这样的庭院,他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坐在深色走廊上,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布道者的意图,有时一想就是几个小时。
游览日本的枯山水花园时,我总不自觉地拿它与中国园林相比较。与中国皇家园林或是江南私家园林不同,日本古典园林崇尚来世向往的意境,不追求现世享乐和世俗审美。在日本,庭园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同中国园林一样细分出了诸如池泉园、筑山庭、坪庭、茶庭等结构模式,只是在细节上有着自己的特点。比如在龙安寺,僧侣们精心耙制的同心波纹可以寓意雨水溅落池中或是鱼儿出水,用极少的要素,营造极深的意韵。
公元538年,日本从中国引入佛教,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空寂”、“枯淡”的审美意识,对日本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使得日本庭园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大自然之美,并以象征的方式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
《菊与刀》一书生动准确地剖析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生性好斗又彬彬有礼,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感;既顽固不化又能在生存上伸屈自如,既甘愿受等级驯服又不肯被人摆布。日本人天性中有种精细、敏感、自律的特质,身处孤立狭长的列岛,地小人多,连年自然灾害,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看待世界的态度往往比较深刻,擅长在平凡简朴之中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因为枯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所以石庭多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也都是有名的禅宗僧侣。枡野俊明是日本禅僧大师和日本古刹建功寺第18代住持,也是我极爱的枯山水大师。他从小生活在寺院,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生活习惯,清晨4点起床,坐禅、诵经、扫除,上午8点进入设计事务所,下午6点半结束工作,傍晚7点坐禅、诵经,与家人相处,11点就寝。
我曾在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的“礼而和”园瞻仰过枡野俊明的代表作。他布置了一大片经过梳理的沙砾、一面“枯山水”瀑布以及一座石桥,这些都是标准的日本园林要素。建材均取自魁北克附近的山中,令城市人体验到融入自然的气氛。花园周边有一条用沙砾表现的蜿蜒流动的“枯溪”,利用博物馆屋顶的高低落差,使其看起来仿佛是从博物馆的窗户中穿过。枡野俊明对“禅”的理解细致透彻,在设计中常常注入自己的感动和体会,来表达它心灵深处的追求。“礼而和”园意境的完美之处不在于几株植物和精心布局的石块,它其实是对生命的思索、感悟及感叹,唤起很多人的强烈共鸣。
枡野俊明说:“每当为一座花园寻找合适的石头和其他材料时,我常常深入自然进行研究。我会依据当地环境来思考,随时记录灵感。在寻找石头和植物的过程中,我会带着感情画出许多草图。当开始立石和布置植物时,我完全沉浸在各种相关元素的对话之中。我寻求一颗石头或一株树木所具备的某种精神,从而确定其合适的位置。因为,庭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
人类对永恒的渴望,远远高于物质欲求。尤其在当下时代,我们常被“世事无常”和妄图超越现实的痛苦所折磨,枯山水石庭的禅意,让我们有机会反思生活、感悟人性,从而得到心灵的滋养。
钻进树梢去探险
在美国生活四年,最难忘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混搭感,文化与历史,古典与前卫,一切都能魔法般地捏合在一起。莫里斯植物园不仅是一个各国珍贵植物的集大成之地,更将人与自然的创意融合感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片新大陆上,来自英国和爱尔兰的移民,在房子外开辟出小块庭院,种上从老家花园中带来的花木,这些植物在新大陆上花结实,形成早期美洲殖民地时期的花园。
美国园林与欧洲园林相比更具现代气息,现代园林由公共绿地、私家庭院、公共墓地构成。纽约中央公园的建成,开创了美国园林的新时代。
美国是开创社区花园(Community Gardens)的先驱,很多大城市中心的贫民区都建立了这类花园。社区花园不注重布局,像都市里无拘无束的一片绿色岛,无论规划的形式如何,种花还是种菜,终是人性的表现。
20世纪中期,美国设计师发现了本土生长的大量野生花卉和花灌木,可以用在花园设计和建设中,并由此唤起了美国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这个时期的花园有着与英式花园不同的风格,种植了与大自然浑然天成的野生花灌木,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生花卉。
其他值得一游的美国花园:
布鲁克林花园(Brookgreen Garden),2013年十佳美国公共花园之一,以雄伟、壮观的雕塑以及各种四季花卉构成,还有一些小型的动物园。
纽约植物园(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美国最重要的植物园之一,全年都有与植物相关的大型展览和活动。植物园收集了大量美国原产植物,培育了很多著名花卉。这里有很多200年以上的古树,“水晶宫式”的温室、玫瑰园、岩石花园、图书馆和植物研究实验室都世界闻名。
19世纪80年代,由于喜爱植物,John Morris和Lydia Morris这对兄妹游走于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带回一些珍贵植物,并在自家花园里进行园艺创意设计。他们都没有子女,后来将莫里斯植物园捐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们对植物的执着和对世界的探索精神也通过这座植物园被传承下来。
从宾夕法尼亚大学乘车40分钟就来到了莫里斯植物园,它已经从私人花园变成一个拥有12000株植物(涵盖北美、亚洲和欧洲2500多个植物种类)的植物王国。园子是开放式的,没有气派的大门,有些地方连围栏都没有。
园内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天鹅湖,又有临溪而建的田园派小木屋;既有成片的日本樱花树,也有很多中国的珍贵物种。“英国园”是中西融合的代表,种植的多是采集自中国的树种,包括枫树、中国金缕梅、犬木、紫茎等,布局又遵循了英国传统,简单、开放,以起伏的草坪为背景,由树木勾勒出边界,无论站在园内的哪个角落,都能将景色尽收眼底。
园内很多中国物种是英国著名植物收藏家威尔逊(E.H.Wilson)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野外采集的。在中国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在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着威尔逊从亚洲带回的花草品种。威尔逊于1876年出生,家境贫寒,十几岁便辍学到花匠家当学徒,由于对植物的热爱和勤奋,他赢得了很多奖项,并受聘于维奇园艺公司,开始了在中国和亚洲长达十几年的植物采集。1899年,威尔逊途经香港第一次到达中国内地,寻找观赏植物珙桐;1903年,他为收集罂粟花踏上了“茶马古道”,并在海拔3300米的高地收获了美丽的黄色罂粟花。他的中国之行并非一帆风顺,1910年前后,他在四川岷山河谷边遭遇山体塌方,右脚被石块砸断,他坐着轿子继续寻找植物种子,一个月后完成使命返回市区,伤口已严重感染,右脚因此落下终生残疾。威尔逊从亚洲向西方引种了2000多种花卉和树木,其中有六十多种植物以他的名字命名。
园区管理员鲍勃指着天鹅湖畔的两棵水杉,向我讲述了一个古老物种的传奇经历。水杉生活在三千万年前的亚洲和北美,一度被认为已在两千五百万年前灭绝。1940年前后,中国植物学家在四川发现了一个未知树种,通过与化石比对,证实该物种就是水杉。1946年,美籍华裔植物学家曾两次到中国农村采集水杉树种。1953年,当时的莫里斯植物园园长李惠林博士(Dr. Hui-Lin Li,祖籍中国苏州)将收到的水杉种子种植在园中,就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两棵。后来,水杉种子又被播撒在北美、亚洲和欧洲等其他地区。“它们俩如今已经成为国际合作拯救濒危物种的标志。”鲍勃自豪地说。
树屋,是建在树木枝头的旅行步道,也是莫里斯植物园的一大亮点,体现了现代前卫的园艺特色,曾经荣获2010年费城最佳建筑奖。旅行者可以在十几米的观景台上,以鸟儿的高度和视角欣赏整片树林,也可以躺在吊床上,透过树影仰望斑驳的天空,或是在悬挂于树木之间的安全网上,如松鼠般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
树屋的设计者Alan Metcalfe 先生40多岁,一头褐色短发,思维敏捷、语速极快。他特别提到了莫里斯树屋与中国的密切联系:“树屋设计的很多灵感来自中国和日本园林。起初,我有意将它设计成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场所,但了解了植物园的历史及其收藏的大量中国植物后,我决定融入更多亚洲元素。”他参考了很多中国园林的资料,并和到访过中国的设计师进行交流。他注意到,与西方“一览无余”的景观设计相比,中国园林更加内敛、含蓄,丛林掩映,曲径通幽,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景色。他指着树屋长廊:“我在这里采用了‘之’字型设计,游客在不同的端点都能有独特的视野和体验。”
树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人们亲近自然,甚至体验动物的生活方式。我跟着Metcalfe 先生来到长廊一端的鸟巢,它是仿照巴尔的摩黄鹂的巢而建,能容纳四五个人,巢中还有三个蛋,很多孩子愿意坐在上面,仿佛在等待鸟儿破壳而出的瞬间。鸟巢并没有设计任何光影效果和电子设备,希望以纯天然的方式呈现自然的本来面貌。
一棵大树从树屋的地板上“穿墙破洞”。保护树木也是这里的一个核心设计理念,建设树屋时没有迁移过任何植物,整个建筑仅有4块金属与树木接触,并将接触面降低到最小,“任何建筑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活。”
位于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原为采矿留下的巨坑,经布查德家族多年经营,草碧树茂,曲径通幽,宛若仙境。园中矿石成壁,有一处清澈的人工湖,瀑布飞流直下。花园四季可游,春季花开绚丽,有超过25万株洋水仙、郁金香和各种杜鹃;夏季250种玫瑰竞相开放,有露天音乐会和周末烟花表演;秋季秋海棠和大丽花盛开;冬季有观果节与圣诞节庆活动。
一定要看:
想感受浓郁人文特色,最好选择冬季游园,成千上万的彩灯和各种装饰烘托出快乐的圣诞气氛。室外滑冰场尽显悠闲的生活乐趣。
特别提示: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20℃,冬季平均最低温度1℃。
从北京飞往加拿大温哥华,航程约为11小时;从上海飞往温哥华约11.5小时。从温哥华飞往维多利亚大约30分钟。
伦敦的邱园建于1759年,原是皇太后奥格斯汀公主的私人植物园,包括26个专业花园,有40座古建筑和5万种植物,树木多达25万棵。主景区棕榈室建于166年前,是邱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维多利亚时代玻璃钢结构建筑。温带植物温室展示了1666种亚热带植物,令人大开眼界。园内一年四季都有用不同系列的花命名的活动,如“蓝铃周末”、“郁金香周末”。
一定要看:
棕榈室展示了974种植物,棕榈类植物中有四分之一在野生环境下已经濒临灭绝。植物进化馆展现了陆地植物出现后的三个阶段:志留纪、石炭纪和白垩纪的地球景观,馆藏75万份世界植物图书和文献,这里已成为全世界的植物学家和真菌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植物标本馆藏有700万份植物标本,包括了地球上近98%的属,还有价值极高的千年种子库。
特别提示:
游览邱园的最佳季节是7~8月间。伦敦气候温和,冬天气温也很少降到零下,夏天更是凉爽舒适,气温很少超过30℃。
Ninfa花园是意大利拉齐奥地区的一座英式花园,有着无与伦比的中世纪气质,堪称意大利最浪漫的景观。景观、色彩、气味等的组合设计非常奇妙,水流的布置非常经典,横向的水渠成排跨越纵向的水沟,上下都是清流潺潺,呈现出立体交叉的空间感,在细节处体现着充满变化的精致美感。
一定要看:
Ninfa花园的前身是一座古罗马时代的古城,园中保存着教堂、城堡、市政厅、水渠、磨坊、城墙等许多遗迹,漫步在矮墙、小路、古碉楼、鸢尾花之中,可以浮想联翩,最适合喜欢异国情调、喜欢怀旧的人。
特别提示:
Ninfa花园位于罗马南部,属于舒适的地中海气候,全年平均气温最低6℃左右,最高不过26℃。
花园目前仍为私人所有,每年3~11月的月初会开放两三天。最好的游览季节是4~6月。
苏格兰邓弗里斯的宇宙思考花园是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的私家花园,也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花园之一,设计灵感源自科学和数学,采用了许多曲线,这些曲线来自自然界的动物,如蛇、蠕虫、蜗牛以及龙形。花园充分利用地形表现如宇宙、生命之源、黑洞、分形这样的主题,还布置了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景观,仿佛蕴藏着某种宇宙奥秘,构成了不同寻常的审美情趣。
一定要看:
花园中规划的一系列小园引人遐想,如住宅旁的“旱瀑”、白卵石与绿草构成的“迷宫”。植物园的侧面的“龙墙”以及墙上的几何形漏窗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园林。
特别提示:
邓弗里斯基本上四季如春,3~4月气温最高,可达到33℃。
阿姆斯特丹的库肯霍夫公园曾是女伯爵雅蔻巴采集烹调用香料的地方,因而得名“厨房花园”。公园周围是成片的花田,园内郁金香的品种、数量、质量以及布置手法堪称世界之最。公园全年会举办30多个花展,可以欣赏到由93家皇家供应商提供的700多万株球茎花卉,郁金香、水仙花、风信子等各类球茎花构成一幅色彩纷繁的画卷。
一定要看:
3月20日至5月18日,可以参观“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展厅”的名贵兰花展,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兰花展。5月8日至5月18日,“威廉亚历山大亲王展厅”有盛大的百合花展。2014年5月即将举行的花车游行已经是第67届,游行全程40公里。
特别提示:
夏季温暖但不炎热,8月平均气温仅为22℃,超过30℃的高温天气一般只有3天左右。冬季温和,气温很少低过0℃。
2014年开园日期为3月20日至5月18日,票价15欧元。
长木花园距离费城大约50公里,有20多个室外花园、20多个温室花圃,种植各类花木11000多种。小路两边巨木参天,两座木房子隐于林间,被称为树上魔术屋。喷泉是长木花园的一大特色,除了三个规模较大的喷泉园,最吸引人的是东面的意大利喷泉花园和花房前的中央喷泉花园。园中的三个小湖富有情趣,4月水仙花凌波起舞,7月百合花随风摇曳,10月间湖中可以看到由北方南迁来过冬的大雁。树雕园里,松柏冬青等树木雕刻成了圆锥、园盘、鸟兽等各种形状。古堡钟楼里有60口铜钟,每半小时就会敲响。
一定要看:
11月底至来年1月初,长木花园会变成圣诞仙境,能看到500000 盏闪光灯、众多优雅的装饰树、数千朵盛开的一品红,以及星空下的滑冰表演。喜庆的音乐和五彩缤纷的喷泉,营造出迷人的节日氛围。
特别提示:
花园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属大陆性气候,季节变化较大,7月最高气温在30℃左右,1月最低气温-5℃左右。
花园全年开放,门票18美元。
英国公园位于伊萨尔河畔,是慕尼黑最大的公园,也是欧洲大陆最早的风景花园之一。园林营造效法英国,草地开阔,小径蜿蜒,极少人工雕琢,因此起名“英国公园”。将自然、历史和慕尼黑的啤酒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是这座花园的主要特色。曾几何时,德国人也向往过中国,园内有一座“中国塔”,建于200年前,是古朴的楼阁式五层木塔,塔下的啤酒花园有7000个座位,是慕尼黑第二大啤酒花园。
一定要看:
每年开春到初秋是公园最热闹的时候。公园北部以树林为主,多幽静小路;南部人气较旺,从阿尔卑斯山流来的伊莎河贯穿其中。“冰溪”以水流湍急闻名,可以体验冲浪。这里也是有名的“天体浴场”,小溪边,树阴下,有很多德国美女在草坪上裸体日光浴,酣睡、读书或听音乐,怡然自得,如入无人之境。
特别提示:
慕尼黑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夏季最高气温只有21℃,冬季最冷时-2℃左右。
英国公园属于AAA级景区,但不收门票,而且24小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