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对教材习题拓展的思考

2014-04-17 06:26王丽红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3期

王丽红

摘 要: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出发,提出对教材习题的再利用和深挖掘。从多结论探索、图形变换的探索、类比探索等方面,对一题从多角度进行变换,开展深入研究,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关键词:教材习题处理;挖掘结论;变换图形;类比延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77-01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蓝本,它融入了《大纲》和《考纲》内容,也贯穿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所以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

很多老师打着所谓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粮加菜的牌子,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买学习资料,实际上,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学生做题后,如果没有归纳总结,没有类比延伸,没有建立模型,那么学生做再多的题,分析解决题目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就教科书上一道习题为例,阐述下自己对教材习题的处理方法,供大家评析。

如图,△ABC,△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CD

本题是一道经典题目,它综合了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

分析: 在证明的过程中,可用三点法找出要证的全等三角形。如BE放在△ABE中,把CD放在△ACD中来看,可以发现将△ACD绕A点逆时针方向旋转60度即可与△ABE重合,那么就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去找全等所需的条件,从而证明三角形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

条件不变,挖掘结论

对于一道题,如果就题解题,那么就没有深入的思考,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应该常常提醒学生,除了这个结论以外,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这样,我们做一道题,就相当于做了几道题,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的应用途径。

如本题在题目所证明结论的基础上,还可以有另外的结论。当BE分别与AC、CD交于G、F,CD与AE交于H,连接GH时,有∠BFC=60°;△AGH为等边三角形;GH∥BD;AF平分∠BFD等结论。

变换图形,探究结论

几何的有些题目中,如果将图形的某些部分作平移、旋转、翻折等变换,那么在图形变化的情况下,有些结论并没发生变化,甚至有些研究方法也没有发生变化。通过研究,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熟悉知识的运用。达到深入研究一题,可以解决多题的效果。同时,对这类题也可以建立一个模型,以后见到类似的题目时,思路就容易找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解题的正确率。

如上题的图还可以作如下变换:

变换一:如图2,将图1中的△ADE绕着A点顺时针旋转一个锐角,以上结论是否还存立?旋转一个钝角又如何?

变换二:如图3,分别以△ABC的边AC和CB边为边,向外作等边△ACD和等边三角形△CBE,连接DB、AE,请判断DB与AE的大小关系。

类比延伸,触类旁通

掌握题目的实质,把题目的条件改成与之相类似的条件,但题目的研究方法没有发生改变,通过研究,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前面的题目中,如果将等边三角形改成等腰直角三角形,也有类似的结论和变换。

如图,△ABC和△AE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B、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CE,则BE与CE有何关系?

分析:判断两条线段的关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大小关系,二是位置关系。

猜想BD、CE大小关系为相等。证△ABD与△ACE全等即可。

本题所证的两条线段没有相交,但如果我们把BD延长与CE相交,则可窥见它们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为垂直。要证明两直线垂直,只需证明交角为90度即可,本题可通过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利用对顶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达到目的。

如何对教材中的一些经典题目进行挖掘,深入分析、探讨,这应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项内容。对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分类整理,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搭建探究的平台,从而活跃学生思维,达到对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