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思考*

2014-04-17 06:04侍海艳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生命

侍海艳

(宿迁学院 基础部,江苏 宿迁 223800)

一、完善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

生命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落实大概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和整合知情意行。

(一) 深化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其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观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生观属于人生和宗教哲学领域,也是生命教育最终极的课题。

人生观教育范畴广泛,内容丰富,时代性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会对人生观的教育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传统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对大学生开展的人生观教育,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深化人生观教育,首先应丰富和调整传统的人生观教育内容与手段。由于传统的人生观教育内容过于“大而空”,政治化现象严重,个体需求被忽略,说教式的灌输方法也不利价值观内化。因此在面对大学生这样一群有活力、有朝气、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时,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他们对人生观教育的需求。人生观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能只重理论灌输,忽略情感教育,一味强调群体的主体作用,忽略个体的差异性,过分拔高精神境界的要求,忽略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应该立足于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体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人生观教育的实效性持久延续。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态度等。要深化价值观教育,人生哲学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正确认识了解人生哲学,有利于大学生更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唤醒被现实生活、功名利禄蒙蔽的心灵,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建构深刻的人生观。人生哲学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在理论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情感上容易感化学生。

(二) 内化价值观教育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认为,外在的价值观被个体接受的程度是可以变化的,他们将接受的程度分为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是为价值观内化。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属于伦理学范畴。伦理学关心人应该如何活着,探索“善是什么”以及“如何择善”等问题,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不可规避的课题。伦理学偏重于思考与反省,严谨而系统的伦理思考训练是伦理教育或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思考与反省的重要性更是愈加重要。伦理思考与反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了解道德的本质,判断各种实践的伦理意义,使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慎思明辨”与“固执择善”的能力。伦理学的真知与力行是人们迈向理想人生境界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 整合知情意行教育

深化人生观教育,内化价值观教育是属于知性层面的生命教育,但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而必须融贯到人的身心灵和知情意行各个层面,这就是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人格统整和灵性发展。若要将生命知识内化为生命智慧,并将知情意行整合起来,使人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境界,则必须致力于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的努力。

导致人格不统整的主要因素有:一,人生观与人生体验的肤浅所导致的价值观无法内化。二,知性与感性的分裂,主要表现为情绪智商的低落,利令智昏或色令智昏的愚昧,人即使有正确的人生观,又有正确的实践原则,并不保证就能知行合一,因为情绪平稳时的“心向往之”不一定表示在情绪混乱时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三,灵性层次的无明,由于人不仅是身体性的存在,而更是一种既超越又内存于身体的灵性存在,因此,人的人格统整不能忽略灵性的发展。灵性的内存性指的是在身体内,但却能自觉与觉他的神性我的存在,而灵性之超越性则表现为神性我不受身体之束缚、渴望真理、追求美善、向往永恒并虔敬神圣的无限向度。灵性发展成就人格之内在和谐统整,而人格统整则连接知与行,使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内化并外化为真诚的实践。人生和价值观教育以及人格统整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完整的生命教育。人的人格愈统整、灵性愈清明,则对生命的智慧就愈能有终极的了悟;而人生的智慧愈深刻,则愈能强化伦理思考与实践能力;伦理思考与实践的提升复又增进人格之统整与灵性发展,如此循环,绵绵不已便形成生命教育引领受教育者向上超升的正向循环。

二、拓展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以某种方式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而不应是一时兴起的项目或热闹一时的活动,否则可能沦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生命教育应以永续经营的方式来进行。生命教育包含对各种人生宗教、伦理价值的知性思考,也包含在知情意行整合过程中对生命的体验,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应该包含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渗透式教学等。

(一) 充分利用课程载体

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采取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渗透式教育。

1 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首先,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这也是生命教育合法化的一种标志,只有这样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其次,培养一批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或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把讲授与生命教育有关学科的教师,如生物学、心理学、道德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教师以及对生命教育有兴趣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从中选拔一批道德素质高、对人生和生活都有深刻体验和了解,并积极向上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进入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再次,确定生命教育课程的科目以及方式和方法等。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生命教育科目主要局限在选修课当中。高校在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不用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不用一味追求统一模式,统一教材,统一科目,甚至于统一教学方法。各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学生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

2 有机结合相关课程教学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学校要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可用的课时有限;同时,由于生命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仅仅靠开设一两门生命教育的课程通常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但可以以课程渗透的方式,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课程。将生命化教育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事实上,生命教育是一个宽广的教育范畴,它几乎可以渗透于任何课程的教学中。

(二) 贯穿日常教育管理

1 确立厚生的教育管理理念 厚生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学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必须充满“人性化”,把学生看成是有着完整的生命表现形态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生命,而非僵死的机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确立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把大学生当成教育的目的而非教育的手段,相信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把他们看成是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生命个体。同时,还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平等地与大学生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从内心真心实意地接受教育与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尊重多元智慧与潜能。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应帮助学生了解并发展自己的独特智慧,开展多元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机会,使各种智慧活跃起来。

2 组织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活动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以及生命的美好与脆弱,进而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关怀生命、体悟生命。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关于生命的困惑与难题适时地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与他们一起探讨人生的意义,引领他们建构正确的生命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特殊的场所,例如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产房、婴儿房、手术室、太平间、殡仪馆等,使他们了解生命的诞生与死亡,体验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3 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 从目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来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而生命教育则还在呼吁和尝试之中,因此,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生命教育理念来提升和转型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比较适合和实用的路径。由于这种融入,不管是在心理咨询中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教学中,都能够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生命观等有关学生生命成长的各个方面,构成一种旨在改善学生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使相关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并占有足够的地位,从而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以及生命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心理咨询中的团体辅导拓展为生命辅导,并仿照心理咨询中的个案咨询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主要理念的心灵治疗或者生命辅导。

(三)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着许多肤浅的、低格调的、甚至扭曲的文化形态。对此,除了提高警惕外,还应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高尚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

1 营造生命教育情境 生命教育要想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必须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营造积极向上、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校园文化环境,这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作用。生命教育情境的营造,应该从校园环境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既要渗透到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同时也要融入到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也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

2 融入学生组织文化 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是高校学生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的实施应积极利用这两个载体,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和社团建设之中。班级文化建设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定期开展与生命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社团,平均每人的参与社团数为1.8个。生命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广泛性这一特点,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生命教育。

3 融入学校制度建设 校园制度作为学校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制度是由人制定并实施的,体现着人的意识形态。生命教育要融入学校的制度建设中,首先要从制定、执行和落实制度的组织机构和队伍落手。学校制度一般是由学校内部相关行政部门组织人员制定的,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负责执行与落实,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因此,生命教育要融入到学校的制度建设中去,首先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其次,学校应该根据在校生的普遍特质和心理状况,花大力气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深入研究,适时调整学校制度中不合理的成分,使学校的各项制度都能以“生”为本,符合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真正助于凝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四) 积极运用网络载体

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的“第四媒体”,上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巨大。构建生命教育网站,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校内网站,或者建设更为宽广的面向社会、学生家长的网站。但是,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一定要有特色,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生命教育网站的建设中来,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网站虽然只起到平台的作用,但却可以扩大影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了解生命教育,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尊重生命的社会环境。此外要注意防范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生命教育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中色情、暴力、贸易诈骗、虚假信息、恶意的人身攻击等,撞击着人们苦心经营的传统文明和道德观念,造成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削弱,道德人格缺失,道德意识、伦理观念混乱,等等,因此学校要增强对网络的监管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晔.新生代学生社团异军突起[N].中国青年报,2006-03-25(2).

[2] 王晓红.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刘新波.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0(10):60-62.

[6] 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8-54.

[7] 李翠新.试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青年探索,2006(3):43-45.

[8] 赵晓坤,杨振.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5-97.

[9] 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77-81.

[10] 杨亚东.生命教育:回归本原的高校德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44-146.

猜你喜欢
人生观价值观生命
我的价值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