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杰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2)
“人之所以为人与所以立于世,良心而已,公道而已。良心之证则忠信是,公道之证则仁义是……若谓为人格,人果所行不昧良心,不背公道,既遘无妄之祸,自有不朽之名”[1]409-410。张謇小时候其父亲就让他进入私塾开始诵读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考上清末状元后,为实现“实业救国”决然辞官回乡,创立大生集团。由儒入商的张謇人格高洁、持己甚严。
中国的士人历来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最为基本,没有个人品德修养,后面三项就是无本之末,无“内圣”就无以出“外王”。
张謇幼小通过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研读,使他从内心对孔子的思想心悦诚服,视“君子”为自己人生的楷模,并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践履。他认为“昌明孔学,宜就子臣弟友忠信笃敬八字做起。子为孝亲,臣为卫国,弟为敬长,友为爱人,此属于分际也。忠则不贰,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此属于行为也”。“人能明分际而谨行为,斯尽人道矣。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1]148。
明理修身是张謇做人之本。他身体力行并且淳淳教导自己的儿子张孝若潜心诵读《论语》和《孟子》,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人相处要“谨而信”,恪守“礼”节,努力成“仁”。在张謇看来,道德不仅是人之为人之本,也是国家稳固的重要根基。他指出,“一国之立,必有其本。本何在?在道德”[2]340。何谓道德?张謇认为道德就是有良心,知廉耻,守诚信。没有人伦道德的国度,最后都会走向灭亡,对于国家治理而言,政治的优良与否,在于法律,而法律的优良与否根本则在道德。因此,张謇对当时国民“道德之堕落破坏”的现况,非常痛心,并给与坚决地抨击:“道德凌夷,纲纪废坠.士大夫寡廉鲜耻,惟以利禄膺心,一切经书,不复寓目,而诈伪诡诡谲之恶习,因是充塞于宇宙”[1]148。
面对世风日下,张謇疾呼要加强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把礼教作为约束他人、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要学会自重,自重之人人才重之。“自重则明公理也,修公德也,有礼法不苟简也,能成一业也。”[1]26只有法纪严明、明理修德才能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确保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张謇一生为南通经济社会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却也历尽了人间众多的艰辛与坎坷。
大生纱厂创建时期,投资建厂所需的设备和资金极度匮乏,为筹措款项,张謇多方求助,吃尽了苦头。在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协助,要求通州知州汪树棠划拨若干地方公款作为官方股份入股大生纱厂以缓解大生纱厂燃眉之急时,汪表面答应,暗中却做手脚,有意的把用于补助当地秀才和举人应乡及会试的“宾兴”和“公车”两项费用挪用给张謇,挑起了当时众多秀才和举人的愤慨,搞得事情一时不肯罢休。就在张謇费尽磨难把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之时,仍然有许多流言蜚语充斥在耳膜。“謇今者譬之脐危涉险之人,攀虎豹而踞虬龙,稍一锗趾瞬睛,皆有齑粉之势”[5]6。
盐垦公司创建也是克服了种种困难,“通(州)境有灶之纠纷,海(门)地有兵田之交涉”[5]231,海边的盐田经常遭受风、雨、潮、虫等自然灾害的袭扰。如,1902年的一场台风一刮就是连续五个昼夜,引起海潮暴涨,海浪汹涌,瞬间冲毁盐田护堤300余丈,使得张謇夜不能寐,江岸保坍工程更是屡毁屡建。
张謇在南通开办师范中小学堂同样遭遇坎坷,遭人讥笑:“中国他事不如人,何至读书亦向人求法?”[6]464由于他想把师范学校建在南通千佛寺废弃的旧址上,自然就遭到当地思想守旧的势力的谩骂,说是“毁庙慢神”。乃至后来,他准备在“不在祀典之庙”筹建初等小学,仍然遭到当地民众的阻拦。
毋庸置疑,张謇一生所有事业的建立与成功都是不断地在与困难和逆境作斗争中取得的。“一事之始,上则官绅之谣诼,一影而存声;下比黠桀之猜嫌,强言而弱色。昔之开垦,今之疏河,下挠之;昔之航业,今之盐业,上挠之。非张八面之锋,不足当万矢之的”[2]92。困难与挫折没有击败张謇,反而更加锻铸出他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愈加刺激着张謇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和勇气。对张謇来说,孟子所言的“横逆之来”,不是教人做缩手缩脚没勇气的弱者,而是要人们将外来横逆当作火熔淬金铁,借以熔淬人们积成“君子”的资格。为此,当时有报道对张謇这样写道:“立定脚跟,踏实做去,愈遭挫折,愈求猛进”[8]245-246,可谓评价得恰如其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勤俭是古老的训诫,勤俭以励志,勤俭以养德。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张謇一直把耐苦勤俭作为学有所获、事有所成的法宝,提出“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1]82。他把勤俭看成天下所有美德的基础,凡是致力于学问,致力于公益,致力于品行,都与“勤”字相通;凡是省钱去侈,慎事养誉,知足惜福,都与“俭”字相连。“以义务为实行,不以功德为口号,而基础从能俭起”[1]629。张謇对公益事业一掷千金,自己却过着令人难以想象的俭朴生活。张孝若在追忆其父亲时写道:“他穿的衣衫,有几件差不多穿了三四十年之久,平常穿的大概都有十年八年。如果袜子袄子破了,总是加补丁,要补到无可再补,方才换一件新的。……(张謇)常说,应该用的,为人用的,一千一万都得不眨眼顺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连一个钱都得想想,都得节省。”[9]344
张謇为人处事非常实际,一般直入主题极少寒暄,“士之立身,非平实不能成人格”[10]409。在筹建长瀛洲书院时,建筑、书籍等费用紧缺,他提议植树造林,以树养校,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劝捐。1903年赴日本考察,他回答日本人问其调查目的时说考察学校要从小处着眼,考察经济应询问地方百姓。他告诫子弟不可鹜无实之名。
张謇务实性格不仅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关。张謇小时候,父亲就要他干农活做杂务,培养其劳动和生活能力。父亲还劝告他不要迷信书本,而要注重实际。张謇的叔叔曾按照《农政全书》的记载,字规句摹、照本宣科地试种20亩田,结果是费重而收不逮。“汝叔不审土性,而泥守成法,不能取效,坐是为人诟病。”[3]5幼小的家庭教育将务实观念在张謇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在给垦牧公司负责人江知源的信中强调“养鸭种蛏之法皆是土人实验,不必尽合农书”[5]427。他反对“坐而论道”,主张学以致用,正如顾亭林所说“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1 由状元转变为实业家 张謇状元中榜本可以轻松为官,可他却选择辞官创业,办起了近40家企业,形成了大生资本集团,完成了从状元向实业家的蜕变,改变了“重官轻商”的陈旧观念,开风气之先。
2 经营企业采取股份制“绅领商办”方式 张謇利用自己的状元身份尽力获取政府的支持,同时又克服政府对企业的干扰,使企业经营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大生企业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以棉纺织业为核心建立起棉、纱、油、铁、皂、电、运输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链条,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又促进了当地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张謇开辟了以工扶农、工农结合的振兴实业新途径。
3 向西方企业学习,探索新的企业管理方式 在企业管理机构方面,张謇采取因事设人的原则,用人做到“德才兼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纱厂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在企业建章立制方面,张謇除了亲自拟定《厂约》之外,又于1899年颁布了《大生纱厂章程》,其中包括有关纱厂各车间和各职能部门的具体管理章程21项,共有195条对纱厂各道工序和各个岗位的人财物管理的详细规定。在企业收入分配方面,除“按资分红”外,张謇建立起职员经营劳动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的激励方式。大生集团企业的职员不仅领取固定的薪水,还能按照章程所定的“花红”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劳动用工方面,张謇根据南通当地的实际情况吸引大量的农民尤其是有手工纺织经验的人进厂工作,允许他(她)们在工厂上班的同时兼顾农务,并且在农忙季节,专门放工人回家忙农活。这种亦工亦农的用工方式,既解决了纱厂纺织工人短缺的问题,又使得他(她)们兼顾了家庭还增加了收入,给工人们以安全感。在垦牧公司,张謇同样结合当地实情采取租佃制和雇佣制相结合的方式。
4 注重学习模仿,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制造自己的、新的机器设备 比如,资生铁厂在引进外国设备后,仿造出了拥有自己品牌的轧花车、织布机、开棉机、络纱机等,后来还制造出了500 t机动驳船、内河小轮和机动渡船。这些都是采用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而获得的成果。
张謇自称,“鄙人自十六岁后,无时不在忧患中”[1]216,其忧患是多方面的:“优国计,则以为莫大于变盐法”[7]372;“忧民生,则以为其切于修水利”[7]372;忧企业前景,故“勿狃于进步,而以为功效已著;勿狃于组合,而以为生聚易谋;勿狃于利便,而以为食货流通。”[7]311张謇忧患意识的核心是对民众的苦痛感同身受。年少时对无业游民深感悲痛,对终日艰辛劳作却处境凄惨的农民忧思难捺:“朝朝复暮暮,风炎日蒸土。谁云江南好,但觉农妇苦。头蓬胚,足籍苴,少者露臂长者乳。”[4]17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人物,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1]329张謇的责任意识来自于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和对他人高度负责的理性自觉,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张謇看来,责任就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是应该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当此职,当膺此责耳。”[2]72任何社会角色、行为主体都有客观规定的责任,人不能推卸责任而存在,必须“勉循职分”,士大夫作为社会精英责任更大。张謇状元及第本可走上为官之路平步青云,但他不惜“舍身喂虎”毕生致力于实业、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竭尽全力的履行着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士大夫的责任。
1 实业方面 经过艰辛努力建立起大生纱厂,到1912年前夕,已经组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的大生资本集团。张謇一生开办企业近40余家,形成了可观的工业生产规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忠实地履行着一个企业家对国家、对社会、对股东、对合作伙伴、对工人、对民众的责任。“为总董者,不可稍存自私自利之心,而后商务可兴矣”[2]37。
2 教育、慈善方面 除了创办实业,张謇一生对南通地方的教育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他先后在南通建立起十多所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种讲习所,建立起医院、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他把多年所得的公费、红奖,大都用于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同时把自己收藏的古董和家藏图书的大半都捐赠给南通博物馆、图书馆,以实现其“皮骨心血,当为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9]351的夙愿。
张謇奉献社会、造福社会的精神,使他淡漠于个人的私欲而钟情于实业救国,热衷于南通地方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1]360。
参考文献:
[1] 张謇.张謇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 张謇.张謇全集:卷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 张謇.张謇全集:卷五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4] 张謇.张謇全集:卷五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 张謇.张謇全集:卷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 张謇.张謇全集:卷六[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7] 张謇.张謇全集:卷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8] 严学熙.论张謇[G]//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9]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上海:中华书局,1930.
[10] 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