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引领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历史学专业为例

2014-04-17 15:42:23孙美晖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分历史专业

孙美晖 魏 影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历史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人才[1]。实践教学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201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以黑龙江大学历史专业为例,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共需修满170学分,这其中通识教育平台47分,专业教育平台123分。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包含第一学年的课程实践0.5学分、读史札记1学分,第二学年的课程实践0.5学分、读书评论1学分,第三学年课程实践0.5学分、学年论文1学分,第四学年课程实践0.5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毕业实习2学分,合计15学分,占总学分的6.6%。可见,历史学专业授课局限于课堂,师生们沉醉于潜心研读史书、探求理论,忽略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感知,脱离了社会实践。在各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践教学比重少,内容、时间安排随意、实践教学平台匮乏、实践教学模式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的问题。

二、文化引领与实践教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通常也被称为软实力。从上古先民到时至今日,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与宗教,不停地冲击碰撞、交叉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改易变迁,仍延续于今,其内在的坚韧连续、兼蓄包容是显而易见的。当全盘西化派、文化虚无主义与自戕主义者全面否定中国文化时,如何引领中国青年一代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知识是文化的纽带,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对于青年而言在大学中汲取知识就是在为传承文化做准备。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但缺少实践的单纯课堂讲授也许可以一定程度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却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文化的扬弃。当文化交融成为时代不可回避的事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必须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才能引领学生真正实现理解和掌控文化精髓。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建构主义理论就曾明确指出,知识是由学习者积极进行构建获得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接受而获取[2]。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必不可少。无论是创造性的历史情境、师生的协作融合,还是同学间的小组探究、成员会话都不是简单的“灌输”式的课堂讲授能够实现的,而建构历史知识、领悟内在意义的目的更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化引领为先导,创建多样的历史情境,鼓励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兴趣,团队协作,相互对话,增进对历史的理解,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参与,辅助学生自主建构历史意义,培养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今时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在不断倡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操作层面的动手能力、探索科学的研究能力、分析现实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标。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中华文化,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弃旧义,创立新知。革新教育理念,改革实践教学的定位、管理和操作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整合教育平台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突破点。

1.革新教育理念,实践教学彰显文化引导。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中忽视实践教学的错误观点,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合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改变落后的实践教学现状。以文化为依托,转变学生的史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实践观。读史明志、学史明理,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双重合力下,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深刻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养成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能够审慎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

2.改革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摒弃灌输式讲解,实施引导式教学,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合理有序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实施分阶段、课上课下结合、教学科研结合、专业课程协调的教学过程。以文化为先导,利用所处地域优势,实地考察和调研龙江地域和东北地区的历史遗址、遗迹、遗物;创建多样的历史情境,鼓励师生协作融合,为学生配备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指导教师,实现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实践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自主与合作,引入探究式学习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和感知具体、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体验特有的中华文化魅力,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3.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优化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把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文化为纽带,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实现深化认知的过程,着重推行源于问题、基于项目和分析案例的教学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设计。有意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张扬个性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学会包容。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合教育平台,实践教学体现知识一体化和文化多元。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潜能,利用影视资料、图书资料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引导学生接触第一手史料;要构建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社会历史文化实践教学,实现历史专业课程群的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要组织学生学术团体,把历史教学从专业领域延伸到社团活动,正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对历史的理解;要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增加其实践经历,增强其文化修养。

四、结语

文化既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过程[3]。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学科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4]。当今世界格局纷繁复杂,表现形式多极,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力量,是中华民族未来之希望所在。大学生无疑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基于文化引领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之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大学自身特有的大学文化也是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种高品位的、富有个性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东西[5],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石”,也理应成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文化依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历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牢牢抓住改革的突破点,实现以文化传承为先导的教育理念更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创新,整合全社会资源搭建多学科交叉、多力量融合的实践教育平台,进而将课堂空间拓展为社会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2][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张梅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高晓清,古 新.论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4]张 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5]叶俊飞.文化之于大学教育的多维认读[J].继续教育研究,2009(5).

【孙美晖: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魏 影: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清史、东北地方史研究和教学】

猜你喜欢
学分历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学分美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