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红
(普洱学院教师教育与研究中心,云南普洱 665000)
【史晓红:普洱学院教师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成长和发展质量的需要。埃里克森(E.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要求,在个体心理与社会要求之间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往往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这些危机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身体发育迅速,机能增强,心理发展变化大,智力发展快,情绪情感强烈,自我意识增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着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特别需要心理方面的关爱和呵护。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应对心理失衡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成长和发展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增进学生的生命完整性,促进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意义。心理健康属于生命的精神属性,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成长。樊富珉认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身体残疾的主人公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无限的价值,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段话语激励着人们去拼搏,去奋斗,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因此,健康的心理是人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在动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才能体验到人生存的意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保证精神生命的健康,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把对生命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纳入整个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命情感的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素质教育”以中央重要文件的方式所做的正式、完整阐述。这也意味着,在世纪之交,我国的教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考试、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大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要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总的目标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点与其他教育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为目标,一是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寻求学生自我的发展;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的责任,扩展生活方式,使自己健康、有意义、自我满足地生活;三是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对各种适应性问题进行适时的改变,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指导学生矫正错误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心态的和谐。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个性作为整个教育的出发点,认为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是实现人的潜能与价值的基本条件。通过教育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信心,寻求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最终成为一个有自主自助能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教育。其基础理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卫生学等。这样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在教育原则上,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帮助学生认清事实,澄清其价值体系中的矛盾,让他自己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教育中遵循辨证性原则,引导学生不把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当作问题和危机来看待,而是将它们看作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契机,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个人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在危机中看到生机,在困境中看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和矫正。为此,在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局限于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心理的宣泄与疏导,注重倾听与沟通,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通过创设各种模拟的和实际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训练,获得亲身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培养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优化心理素质。在教育中,教师没有任何行政手段,也不是泛泛说教,而是利用集体活动、角色扮演、团体心理辅导、系列讲座等方法,对学生群体进行健康心理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同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讲究微妙的谈话技巧,对学生个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缓解或消除心理危机。另外,由于心理学理论派别的不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还有一些不同的方法体系,如行为主义的方法、人本主义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相互交叉,在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运用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的内容上,与其他教育有明显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讲清楚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知识的来龙去脉,也不是各项技能的培养,而是需要教育者针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内容和方法的设计,通过师生、生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在领悟、感受中,获得情感的体验、行为的训练、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生成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细心观察和全面了解学生,把体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学生心理特点的一些典型问题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映学生关注焦点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教育内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了解心理调适的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预防心理障碍。重点是认知发展、学习适应、个性完善、人际和谐、社会适应、情绪稳定、职业适应、心理障碍的预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惑与烦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它既不是思想意识的灌输,也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角色有特殊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人际心灵的沟通,它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在角色定位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说教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协助者、促进者,是学生真诚的对话者。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朋友,甚至是他的“同伙”,要给予学生支持和信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否定权,在学生面前不以势压人,不自以为是,不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不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是放下自己的主观态度,对学生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对待学生的问题要表现出真诚和关心,要把学生当作可以信赖的人,不论他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都予以接纳。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轻松、自由地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真诚、尊重、理解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学生保守秘密,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命上,学校不能有随意性,不能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德育教师、普通科任教师的角色相混淆。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发展中的个体,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主体地位,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理论知识方面,教师要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掌握倾听、谈话、沟通、同感等心理辅导技术以及团体辅导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的经验。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机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要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还应注意以下要求:第一,在教育中坚持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有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寻求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对各种适应性问题进行适时的改变,帮助学生学会调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我完善,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心理上的成长。在教育中,要坚持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要把它们看作个人心理上的疾患,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要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认识方法解决,而不是用医学上的治疗方法解决,应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克服心理障碍和压力的建议和自助方法。第二,防止学科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重点来开展,而不应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讲授。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不是知识掌握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学生健康情绪的获得、良好行为的形成以及乐观心态的养成。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共同服务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培养人的活动中,它们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又各有侧重。在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只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石变梅.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的再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3]贾林祥,石 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4]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J].教育探索,2004(10).
[6]季丹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7]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8]马利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实意义[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