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红,黄明理
(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近十年来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顾建红1,2,黄明理2
(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人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基础和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它需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以及人与其所处的现实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人的现代化;内涵;关系;实现路径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专家学者们就此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现将研究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界定,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认识虽然在广度与深度上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大体而言,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现代化,而且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乃至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从广泛意义上说,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即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具有符合时代发展和实现自身自由的现代意识和观念,如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等。[1]
第二种观点认为,尽管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会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人的主体性特征是其不变的核心要素。而人的主体性主要就体现在人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驾驭,从而获得自由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在这一主体性的活动过程中,人们能够形成对自身的主体意识,并进一步由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批判、自我改造、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2]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是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它在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实现。这一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和扬弃,它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的历史性转型,是使人能适应新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并能积极地推动现代社会更快发展的动态过程。[3]
第四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显现和展开,它是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自身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的结果。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能力和关系的发展。[4]
第五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品格,主要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化即指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以及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素质的现代化;二是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三是人生态度的现代化。[5]
第六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性产生和完善的过程。而人的现代性是个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一系列基本素质的组合,它体现着人的发展进程和水平。人的现代化在要素上包括开放、竞争、创新、沟通等现代意识,以及民主、平等、人权等人文素质。[6]
第七种观点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的现代化表示的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人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是人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人是否能成为现代化的人,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更多的是取决于人自身对现代化的认知状态和超越程度。[7]
此外,对于人的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近十年来,我国学者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主要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是,认同美国学者英克尔斯在其成名作《迈向现代化》中对人的现代化的衡量标准的表述,即认为现代人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特质,即愿意接受新观念、主动接受社会变迁、易于接受意见、热衷于收集信息、有强烈的当前和未来意识、注重效率以及行事的计划性、有信任感、注重实践技能、重视教育和职业素养、尊重他人等。[2]
二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从工业人向知识人的转变过程,它意味着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它包括人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如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素质、技能以及知识和观念等等。[8]
三是,我国大陆学者邹吉君、曲卫君认为,现代化的人应具有民主、自由、改革、竞争、效益等12 种意识。[9]
四是,台湾学者杨国枢在其著作《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学观点》中,从社会学视角展开了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人具有5项传统特质,如宿命自保、安分守成、遵从权威、孝亲敬祖、男性优越等。故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人的现代化,应树立乐观进取、独立自愿、平权开放、尊重情感和男女平等现代精神品质。[10]
五是,部分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1.在生理属性上,应强调健康和健美。2.在心理上,应强调理智、热情和个性独立。3.在劳动方面,应强调自主择业和权利自由。4.在社会关系方面,应积极强调对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从而不断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和主体性等。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相比,除了在目标和手段上存在一些差异外,两者内涵大体相同,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实践。[11]
六是,部分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应该有具体的衡量指标,它主要表现为如下一系列的社会发展指标: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人民预期受教育程度、中小学教育水平、大学教育水平、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体育指标、医疗卫生指标、社会保障指标、社会治安指标(如犯罪率等)。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以及人民预期受教育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分别为4.6%和5.5%,其中高收入国家人民预期受教育的年数为14-19年。[12]
七是,部分学者认为现代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开放和勇于奋斗。2.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和社会参与意识;3.具有高度的效能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4.自主权增强;5.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整体而言,现代人是完全摆脱了传统模式而得到全面解放和发展的新人。[13]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道德素质、人格素质以及角色素质等内容,也有学者把“四有”新人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整体而言,这些提法不外乎是创造性、开放性、进取心、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信息观念等要素的随意组合。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的界定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内容丰富而深刻,增强了我们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的认识。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探讨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尽管学者们对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做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但对于到底什么是人的现代化并没有达成共识。就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学者们对于“现代化”这一内涵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故而,对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人的现代化”的理解自然也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对什么是人的现代化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去谈论,因为现代化一定是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现代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现代化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因此,人的现代化也一定是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的现代化,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去探讨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答案才可能是清晰的,共识的形成也才是可能的,进而对于问题的探讨也才能是有意义的。第二,目前学界对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的探讨,绝大多数是从人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这一角度来阐述的。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人,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从知识、技能、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去适应现代社会是人得以生存的一种必然要求,因此,适应性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然而,人固然是社会的人,但社会更是人的社会,面对社会,人有着自身强大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既有对现代社会进行积极适应的一面,也有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与改造的另一面。所以,谈论人的现代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人被动地适应于社会的这一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强调人在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主动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对人的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的界定才可能是全面而完整的。但遗憾的是,近十年来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度明显不够。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近十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就这两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现把其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的现代化的不断实现,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整体而言,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与人的现代化的过程是一致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4]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者虽具有同质性,但也充满了矛盾性和斗争性。具体而言,两者的同质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在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上大体趋同;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矛盾性和斗争性主要表现在,人的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要为社会现代化的程度所制约,但社会现代化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背景下,人的现代化可以优先于社会的现代化而得以展开。[15]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今社会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的交往实践的范围、对象和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和发展,它为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条件。但与此同时,由于每个民族自身的特殊性,就决定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从自身的特定条件出发。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境遇就决定其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必须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因而对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要求就会更高,因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有效选择需人的现代化先行。[16]
综上所述,对于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述的几种观点主要从宏观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它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但人的现代化的落脚点最终是在“人”本身,如何从“人”本身出发来谈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问题的另一必不可少的层面,当然,这里的“人”不仅是指在宏观层面上存在着的抽象的人,更是指在微观层面上存在着的具体的人。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界的关注度不够。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资源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十年来学界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出现的新动向。传统是现代的开端,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因此,人的现代化必然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这一层面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努力适应人的现代化的这一目标,为此,传统文化需要积极地实现自身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诸多理性缺失阻碍了人的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必然要发生现代转向。[17]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严复等思想家很早就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尖锐的批判。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的意识。这在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次上,体现了民族的觉醒。[18]“五四”先贤们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他们首先对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把人的解放和发展视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出以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肯定和张扬为基础的“新人”的思想,这对我们今天实现人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19]
关于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目前学界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五四”之前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因此需要转型,而新文化运动却实现了中国人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启蒙。前一种观点的主要立论依据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性是缺失的,而人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理性的彰显为主要标志的,因此,传统文化会阻碍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这种观点固然看到了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之间不相协调的一面,但却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相联系的另一面,即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要以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基础的。此外,这种把人的现代化过度地理解为人的理性的彰显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第二种观点虽然看到了新文化运动对人的现代化思想的启蒙作用,但却没有看到这一启蒙的历史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导向,开启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的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这一思想的发展必然要为客体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局限。
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所作出的重要的思想贡献,是近十年来学界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所关注的另一重要内容。大体而言,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分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宏观上则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视角出发来讨论其对人的现代化的贡献;微观上则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中的代表人物为出发点,来谈论其对人的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其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是,从整体上来探讨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现代化的贡献。主要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为指导,以西方学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为借鉴,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同层面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动。这种有益探索主要包括,注重个人的主体性品格的塑造;致力于人的物质利益的实现;着力培养人的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重视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等几个方面。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人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要正确认识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第三,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大胆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第四,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从而为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
二是,邓小平很重视人的现代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非常重视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必须要强调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及教育的现代化。在这其中,教育是人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础。[21]
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执政党加强执政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与社会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了现代化的人,同时,社会现代化也为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推进人的现代化或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最终体现。[22]
大体而言,近十年来,学界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分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去谈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现代化问题所做的努力,并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现代化问题所作出的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但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如何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去进一步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这一问题谈论不多,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在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路径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人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各相关要素的协调统一是其得以实现的关键。如何运用好与人的现代化相关的各要素来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近十年来学界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所关注的要点之一。对此,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和方案,大体而言,可归纳如下:
一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不仅是人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而且也是人的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人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是人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础性条件。反之,因自然、社会关系的恶化而产生的各种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等,将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存,这就使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变得不可能。与此同时,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处过程中,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将进一步内化为人的意志结构,从而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进而能进一步促进人的现代化。其次,人的身心和谐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和根本保证。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与每个个体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因此,人的身心和谐对推动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总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在这三者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外部条件,而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则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12]
二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从而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状况,就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精神文明。人的现代化是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是以经济基础的大幅提高为条件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人们打破传统经济中那种封闭、狭隘和保守的眼界,从而形成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23]
三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全体劳动者的素质,这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大体而言,这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各级教育,如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第二,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实现素质教育。第三,要着重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来培养人才。第四,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现代性品质。总之,通过教育,力争为今后形成现代化的人格和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24]
四是,努力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推动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创造条件。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一个让公平与正义成为现实的社会里,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从而使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成为可能。[10]
五是,体育在促进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它是包括人的素质现代化、职业现代化、组织现代化在内的多层次的全面现代化。社会体育是人民群众在现代生存方式下不可缺少的文化形态,体育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运行方式,对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为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积极的条件。[25]
六是,法治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的精神支撑。人的现代化与法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法治社会的现代化;而没有法治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现代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两个不同方面,人的现代化能够促进法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法制现代化则能为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6]
七是,大众传媒对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负有重要使命。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精神文明方面,在培养“四有”新人、促进人的现代化进程方面,发挥着极为独特的作用。它能激发人的公民意识,生发开放、创新的意识,催生现代法治意识,并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要积极地对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管理和引导,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人的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7]
八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要从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也不例外。中国需要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在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的社会现代化之路正处于城镇化这一特殊阶段,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动力与目的。而城镇化这一特殊阶段也对人的现代化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我国目前大规模地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是文化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但其基础依然是经济现代化。[28]
总体而言,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目前学界的主要观点是分领域地探讨不同要素在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经济、教育、体育、法制、传媒以及环境等。这固然很好地强调了个别要素在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的认识视野。但人的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单一要素的发展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因此,它更需要各种相关要素的系统组合及其在宏观上的整体推进。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学界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首先,它在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衡量指标以及路径选择等相关因素的挖掘方面较以往而言是更深入、更全面了。如,近十年来出现了对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现代化所做贡献的分析等新内容;其次,就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较以往也有了更大的进步。如,在人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的衡量指标以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方面是更丰富,更全面了,它涉及了政治、经济、法制、教育、传媒、体育等众多领域。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内涵的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如“现代化”等。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尽管目前学界对与人的现代化各相关要素的挖掘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依然缺乏系统性的分析,还不能实现各相关要素的系统整合。对于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学会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在深入地探究和挖掘其内在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努力使其与当前正在讨论的人学、文化价值观等内容相结合,从而形成系统的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三是,人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大众的现代化,最终,它是要依靠群众性的实践才能得以很好地完成。而当前,我们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主要还是局限在理论层面,其影响力虽然已经部分地向社会其它领域渗透,但距离该理论的实践旨向还相距甚远。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而言,如何把人的现代化的理论转化为成群众性的社会实践,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1]柯 卫.法制意识与人的现代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6).
[2]李 锐,邹吉忠.论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0,(4).
[3]赵克荣.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1).
[4]张 海.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东岳论丛,2004,(1).
[5]沈 斌.人的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J].皖西学院学报,2006,(8).
[6]魏运才.新时期人的现代化问题[J].江淮论坛,2008,(5).
[7]柯 卫.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性[J].社会科学家,2008,(1).
[8]卢菊江.试论人的现代化变革[J].湖北社会科学,2010,(3).
[9]邹吉君,曲卫君.现代化的内涵及人的现代化[J].东岳论丛,2000,(1).
[10]马野青.苏南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2012,(6).
[11]张 海.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东岳论丛,2004,(1).
[12]刘志山.人的现代化:深圳现代化的人学维度[J].深圳大学学报,2005,(5).
[13]林 萍.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4]张 坤,单 昕.人的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5]王正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关系的哲学思考[J].理论学刊,2003,(2).
[16]杨 岚.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先导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2).
[17]钱再见.人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00,(12).
[18]张春燕.严复国民性思想评析[J].长白学刊,2007,(3).
[19]陈 勤,杨乃良.人的现代化:“五四”先贤们的一个历史性贡献[J].江汉论坛,2005,(2).
[20]董一冰.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学刊,2004,(3).
[21]徐 斌.邓小平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探索,2003,(6).
[22]何维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的现代化的伟大纲领[J].毛泽东思想研,2006,(2).
[23]沈 斌.人的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J].皖西学院学报,2004,(8).
[24]齐学广.试论人的现代化内涵及制约人的现代化因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5]杨文轩,冯霞.体育与人的现代化体育学刊[J].体育学刊,2003(1):55.
[26]李东清.浅论法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J].东南学术 2005,(6).
[27]李斯颐.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源流、认识及评价[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28]华芳英.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及其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余小江)
TheReviewAbouttheResearchoftheModernizationofHumanBeinginRecentTenYears
GU Jianhong1,2,HUANG Mingli
(1.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Jiangsu 223001;2.Institute of Marxism,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8,China)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 includes not only the knowledge,skills,values and the ways of thinking,even the way of life.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is two sides of the same process.The realiz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uman being must be based on the practice basis of social transform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and it need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correctly,human being and his environment,with the instruction of the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about the thoughts of human being’s modernization.The synthetical effect of many elements leads to the realit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We need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apply the method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it.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connotation;relationship;path of the achievement
2014-05-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12&zd036)
顾建红(1975-),女,江苏涟水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伦理学。 黄明理(1961-),男,江苏盱眙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伦理学。
K02
A
1000-579(2014)05-0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