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入,中国英语教学对英语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趋迫切。在此趋势下,广大学者以及教师都深切感到英语教学需要把单纯的语言教学与语言的实践运用结合起来,以达到外语作为交际工具的最终目的。因此,通用型英语人才这一理念也应运而生。然而,如何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有效模式仍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中。基于过去对这一话题的研究与探讨,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方面是对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英语专业自身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本文旨在培养英语专业通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基础上,对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录
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诸多改革中,确立英语通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大变化之一。胡文仲、孙有中(2006:243)对“通用型人才”作出相关定义:“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 黄国文(2010) 指出,中国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下,英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应该注重英语基础知识、技能(听、说、读、写、译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语言、文化、文学)。如何让英语专业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之外,还具备上述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是当前广大英语教师所要思考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2.阅读意义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着重传授的是语言知识。学生在阅读课主要学习的是对单词和语句的理解。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局限性非常大,往往无法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阅读课程不应该是第二门精读课程,不应该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翻译课文,并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阅读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阅读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广泛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有效促进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以及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Krashen(1982)指出,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习得二语,因为大量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这是习得二语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少实证研究也证明,经过大量阅读的受试学生的外语水平比没有经过大量阅读的受试学生有显著的提高。
在母语学习中,阅读是习得词汇的主要途径(Nagy& Herman, 1987)。虽然这种方式是否也适用于二语词汇的习得依然存在一些争议(寻明,2006),但大部分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例:Bell, 1996; 1997; Mason, 2004),通过阅读所获取的英语词汇比脱离语境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同时,教师通过阅读学习带动了学生的写作学习,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事实证明,广泛的阅读能够巩固学生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反复中得到巩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强化并真正吸收所学到的语言知识。Grabe (1991) 和Paran (1996) 指出,大量的阅读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外语单词以及语篇理解的能力,还帮助他们发展其他的语言技能,比如口语和写作技能。此外,广泛的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通识能力。目前高校教育提倡培养大学生的通识能力,比如说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分析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阅读是获取这些能力的主要方式。
基于广泛阅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前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策略广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外对阅读教学的探讨和研究总的来说分为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外阅读策略两个方面。
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策略需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其次,阅读教学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思维能力。
1. 互动性阅读
Hedge(2003)指出,阅读课堂教学仍然可以按照“三段式”阅读课堂教学方式,即阅读前阶段,阅读中阶段,阅读后阶段。该教学方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三段式”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图示阅读和互动性的阅读,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纯语言学习,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语言测试的方式进行,教师讲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三段式”教学所倡导的理念具体如下:
(1)阅读前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语篇的背景知识,内容大意,明确阅读语篇的具体目的,思考对所读语篇中主要话题的个人观点,联想其与个人经历的相似之处,查阅与语篇话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并熟悉其中的语言知识。通过这些方式,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以图式的和语言的方式进行目的性阅读。
(2)阅读中阶段
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基本是以学习语言知识,词汇和语言结构为中心。而近年来,新的英语教学大纲倡导互动性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很多相关的阅读活动,比如:理清文章中事件的顺序,评论文章中的观点,理解文章中的细节信息。为了保证这一系列活动的可行性和流畅性,教师需要预先准备一些相关练习,激发学生围绕阅读文本进行独立思考。
(3)阅读后阶段
该阶段的阅读活动可以根据阅读文本进行灵活调整,目的是强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力。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个简短的读后感并谈论他们对文章观点的感想。或者,组织学生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辩论,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对比阅读等活动。
2. 批判性阅读
近年来,批判性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一项必备的阅读技能,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母语阅读和二语阅读都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学生不仅能够从阅读中获取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从阅读中获得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体现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高素质和实用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要求之一。
(1) 建立问题框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如Wallace,1992; Clark, 1993) 相继提出构建问题框架来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师根据阅读语篇,构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前阶段和阅读后阶段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语篇阅读,旨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们能够对所阅读语篇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前对所读文章的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充分了解文章所涉及的话题,联想其与个人经历的相似之处。构建问题框架这一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2) 设计任务,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课程中,教师应该围绕阅读的文本话题和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情景任务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找两篇话题相同而观点不同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该方式让学生了解语言在不同的主观意识中,可以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对比阅读的语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组,组织班级辩论,让两组学生各自归纳自己赞同的文章的观点。根据对比归纳出的两篇文章截然不同的观点,让学生们思考两篇文章观点分歧的原因,话题的本质和作者观点形成的原因。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多和更有效的互动机会。
英语阅读课程的另外一项任务就是要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激励手段,以帮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国外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方式多为以下两种,使用分级读物和建立班级图书馆。
1. 使用分级读物
该方法是指教师挑选一本适合学生的读物并推荐给学生,并根据这个读本组织安排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活动,例如,根据读物内容,教师在阅读前给学生提出相关要求,在学生阅读完该读物后,教师挑选其中一些有争议的片段或重要语言点在课堂中讲解,并布置读后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和效果,并作出相应的指导。
2. 建立课堂图书馆
相比上述提到的使用分级读物,不少教师更倾向于建立课堂图书馆。他们认为在一个班内,学生阅读不同的读本比阅读同一个读本收益更大。然而,这种方式需要班级拥有大量的读本作为基础,而且读本需要分级以适合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因此,建立班级图书馆需要思考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是,一,怎样挑选适合学生水平的读本;二,怎样组织学生使用班级图书馆。
3. 读后交谈
读后交谈是另一种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方式。教师通过与学生单独交谈,针对他们不同的阅读情况和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推荐书目,并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后交谈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检测学生对读本的理解程度,而是要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自己所读的东西,并和教师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交流。在交谈前,教师可以准备设计一系列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4. 分享阅读感受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分享阅读感受。学生通过自己的喜好自行组成阅读小组阅读不同的读本,然后通过小组交谈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由于这种交谈方式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所以学生需要在小组其他成员发言的时候准备问题提问,小组成员之间在分享感受的过程中通过问答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培养英语专业通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阅读教学应该针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目的性阅读习惯,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所阅读的文本进行交流,并且发展他们的批判意识。这个目标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体,注重解释词句,机械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当前阅读教学应更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并通过阅读获取相关的跨文化知识。此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意味着教师今后在课前和课后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思考和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内外阅读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加真实,科学和有效的阅读教学环境。
[1] 黄国文.技能发展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会议报告[EB],2010.
[2]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3] 寻明.二语词汇习得途径探究[J].外语界, 2006(1).
[4] Bell, T., & Campbell, J. Promoting Good Reading Habits: The Debate. Network. 1996,2/3 (pp 22-30).
[5] Bell, T., & Campbell, J. ‘Promoting Good Reading Habits Part 2: The Role of Libraries.’ Network. 1997. 2/4 (pp 26-35).
[6] Clark, R. ‘Developing practices of resistance: critical reading for students of politics’ in D. Graddol, L. Thompson, and M. Byram (eds.).: Language and Culture. Clevedon, Avon: BAAL/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pp113-22).
[7] Hedge,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 Grabe, W.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TESOL Quarterly, 1991. 25/3 (pp 375-406).
[9] 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pp 9-32).
[10] Paran, A. ‘Reading in EFL: facts and fiction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96. 50/1, (pp 25-34).
[11] Wallace, C. Read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