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喜 吴卓平
(1.广西大学 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是中国——东盟框架下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已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的加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建设高校,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由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特点,以及经济区建设的独特定位,需要大量符合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区域性、特色性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广西高校于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承担着为北部湾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重任。广西高校如何实现与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何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培养出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人才,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丰富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内涵和外延,已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北部湾经济区独特的地域优势决定了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那就是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的物流基地,以林浆纸、能源、铝加工、钢铁、船舶等为基础的临海工业基地,以海上为主的跨国商贸基地和区域性的信息、金融和文化中心。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学权指出:“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建设成为集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区、区域性国际人才港和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于一体的区域性国际人才新高地。”[1]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域优势及其建设的定位决定着其区域发展的基本特点如下:
规模大、速度快。北部湾经济区所占面积大,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开工规模大,辐射的范围大。速度快是指近几年区域经济增长较快,也是对其规划的发展速度而言的。北部湾经济区陆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595公里,人口1240多万,201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4316.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增速高于全区2.2个百分点,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8.1%,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2%提高到33.1%。同时,7个“一千万”项目和两个“一千亿”项目正进展的有声有色。预计用10到20年的时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基本建成。
多领域、多层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这“四位一体”的建设,就经济而言,主要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包括物流、生产、贸易、信息、金融和文化服务等多个领域;多层次是指由于东盟国家之间和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不一致,所导致的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必将出现多层次性。即经济区中不仅有高科技现代化产业,也有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不仅有生产和输出技术的研发机构,还有生产工业成品、半成品的制造企业等。
国际性、多元性。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东盟框架下的经济区,其建设融合了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元素。经济上,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产品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平台;社会上,其是各国人民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场所;文化上,其混合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的地方。
地域性、特色性。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体,必然受到其地域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不同其他经济区域的独特性。比如:由于受东南亚国家资源和市场的影响,北部湾经济区要发展能源、钢铁、林浆纸、铝加工等工业;由于海上贸易的需要,要发展船舶修造业等。[2]
高标准、复杂性。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作为后起之秀,不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尤其在环境治理问题上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在工业建设的结构和层次上要有前瞻性。由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层次和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存在差异,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市场,融合不同的经济结构、层次,促进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经济区建设中呈现复杂性。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才需求的规模及增长速度。据广西人事部门统计,就广西工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就高达几万人,北部湾发展将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特点,决定着人才需求的专业类型是多样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西发布的人才开发目录显示: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旺盛,南北钦防在交通、贸易、物流、旅游、能源、农业、制造业、投资、法律、海洋资源共享与产业开发、区域环境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特点,又决定着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是多层次、高层次、外向型和复合型。具体而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尤其迫切需要厚基础、宽口径、文理渗透、通才加特长,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具有多元复合的知识集成型人才。
广西高等教育近几年来实现跨越发展。高等学校76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9所(含独立学院9所),高等专科学校8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74.32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学生2.08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56.75万人。[3]区域211高校有1所,即广西大学。总体来看,广西高校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广西高校的规模和速度还处于落后状态。其次,广西高校的规模与发展的速度还不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广西高校的发展无论是规模上还是速度上都小于其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也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广西高校大规模快速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质量问题。[4]一是,由于广西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源质量本来就不高,高校普遍扩招后,当地好的生源外流,外地好的生源吸引不来,直接影响着当地高等教育的质量。二是,广西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缺乏一流学科和一流学者。目前,广西高校还没形成全国公认的重点大学,只有广西大学通过了“211工程”第二期建设。另外,高校迅速扩张,人满为患,管理跟不上,也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同时存在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
在专业类型上,近年来广西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有相应的增设与调整,以满足紧缺人才的需求。比如,广西大学设有工业工程等专业,成立了东南亚语系并开设有泰语、越南语。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法语、越南语、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印度尼西亚语、缅甸语等,总体上呈现“大而全”或“小而全”,缺乏竞争优势。比如,广西大学,作为一所综合类大学,几乎囊括各种专业,但有的专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是所谓的“大而全”。还有的高校虽然规模很小,但专业设置很全,即所谓的“小而全”。[5]重复办学现象突出,特色不足。热门专业,各类高校一拥而上,这不仅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也影响了高校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和校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全国高校专业设置情况相比,广西高校专业结构中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的设置,工学类、法学类、经济学类专业明显偏少,而文学类、医学类、农学类则相对较多,难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
与上述相应,广西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层次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适应性较差、研究生层次较为薄弱、专科层次独立性不强的问题。目前,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所占的比例与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科类结构不能满足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科类重点不突出,经济区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供给不足,一些学校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的倾向严重,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不灵活。
广西高校要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数量,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至关重要。对广西高校而言,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是当然的选择。但是,广西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做到三点:一是要严把入口关,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要;[6]二是要用好人,使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三是要留住人,要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避免人才的流失。只有有了大量的高质量的教师,广西高校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数量才有了软条件保障。
要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数量,还要增加硬件建设,加大教育基本建设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只有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在校生的规模与数量相匹配,才能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质量也才有保证,培养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广西高校的投入关键还在政府,政府要认识到高校发展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对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远大于对其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广西高校的投入,以扩大其人才培养的规模,[7]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由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所需人才的规模数量增幅很大,单靠政府投资广西高校培养所需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多方筹资是广西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除了向社会募集,向企业拉赞助,有偿转让技术和开办校办产业外,鼓励私人投资高等教育是下一步可以着重考虑的方式。另外,广西高校还要积极利用外资,尽量争取世界银行贷款等国际投资教育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要完善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类型,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科建设,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类型的需要,还要找准自己的坐标,办出特色的学科或专业;同时还要加强校际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提升整个广西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广西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科建设的战略研究,调整学科结构和类型,以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需要。要重点开发和加强比如外语、计算机、金融、法律、财会、商贸、旅游、国际贸易等需求将会急剧增长专业,和食品、有色金属、石化、冶金、汽车、机械、电力等七个千亿产业和其他百亿产业需要的专业。并在调整中实现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与升级,而这又可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专业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8]
校际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办出特色。校际合作与交流,首先是广西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广西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由于具有相同人才培养的环境与任务,面临共同的问题较多,因此有利于相互的沟通与协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由于地缘优势,方便了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广西高校间的信息交流又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的配置,避免专业设置的重复,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次是广西高校与国内其它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这有利于广西高校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完善自己的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再次是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广西高校对外交流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广西高校特色专业的发展。
从全国高校的排名情况看,广西高校的排名总体上是靠后的,反映出其综合实力低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广西高校要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就必然要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广西高校除了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素质的人才,来充实广西高校的师资队伍,还要强化学校管理,要加强科研管理,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并进一步加强广西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广西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学校名牌战略,打造一批名师、名学科或名专业。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不意味着是对高学历的需求,如果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片面追求人才层次的提升,只能导致“高学历低能”,是不能满足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要提高广西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和落实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试考核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进修学习与交流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三是提升广西高校的品牌效应,吸纳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四是要调整、提升和完善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人才层次的不断提高,广西高校要不断调整、提升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一方面调整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比例,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比例和数量;另一方面,要整体提升不同层次人才的水平。即要保证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比例趋于合理,又要在合理比例的基础上提升层次和水平。这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1] 覃雪梅.广西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07(6):105-106.
[2] 樊端成,凡兰兴.新型工业化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J].广西社会科学,2006(12):30-33.
[3] 黄孙庆.广西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37-44.
[4] 李俊强.泛北部湾经济区与泛珠三角经济区互促发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3卷,2008(1):25-30.
[5] 罗桂全.北部湾经济发展给广西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8):202-204.
[6] 宋瑞敏.广西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质量问题[J].社会科学家(增刊),教育新探索,2006(10):266-267.
[7] 孙祺.地方高校课程的结构性调整——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1-52.
[8] 覃奠仁.广西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研究与探索,2008(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