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

2014-04-17 13:58李洁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院校

李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创新越来越明显地决定着国家竞争力。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接班人,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也充分认识到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一)缺乏独立的创新意识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调查中,只有27.6%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较强的创新意识,47.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创新意识。在受访的学生中,有19.6%的同学愿意去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32.7%的同学表示不确定,57.7%的同学担心不被他人接受表示不会去实现。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个文凭,将来好找工作,所以在学习上仅仅是简单的接受型学习,没有创新意识和观念。

(二)创新的内在毅力不足

创新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智力活动,曾经有过创新意识的同学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有过失败的经历,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导致创新的后劲不足,毅力丧失。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与创新无关。调查发现,由于创新的内在毅力不足,即便是有创新热情的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会放弃,有41.6%的同学在创新灵感不被认可时选择放弃,30.1%的同学选择相信自己的想法,但不会继续,只有28.3%的同学选择继续坚持。

(三)创新实践的缺乏

创新意识可以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来转化。但由于受到资金、人力、安全等条件的制约,很多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就更谈不上富含创新内容的实践了。在受访学生中,16.5%的同学参加过一些创新实践;53.8%的同学没有参加过;18.9%的同学想参加,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10.8%的同学参加过一次。

二、影响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创新教育滞后

1.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观念滞后。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也忙于各类资格证的考试,评优、评奖学金的标准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很大比重,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不大。从国家方面来看,创新教育已经被纳入素质教育并且被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创新教育的比重仍然很小,甚至被随意缩减,教学成果不突出。

2.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迟缓。这主要表现在:(1)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很多高校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发展,一些学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更新慢、不能体现本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为节约经费,部分院校实训室严重短缺导致实验课时相对不足,实验课多为验证性试验,可以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性试验很少进行,使学生缺少探究学习的机会。一些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相对较少,致使学生的课程实习乃至毕业设计只能流于形式。(2)教学内容拓展不够,教学方法陈旧。教材内容陈旧、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偏重单一的学科知识等问题一直存在于高职院校中,在教学中由于忽略综合知识的渗透,教学计划中只着重于开设各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思维训练和方法类课程较少甚至没有。在被调查的11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创新课程的有5所,6所没有开设。这5所开设创新课程的学校都是通过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进行的,没有一所学校把创新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大部分学校仍停留在创新思维教育的阶段,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教育。而在教学方法上,我国高职教育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研讨式、情景式、实践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很少用于教学实践中,造成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想象和研究的空间。

(二)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1.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如果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只能是空谈。随着知识的丰富,产生创新设想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如今高职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和专业知识面狭窄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使他们很难适应知识和技术高速革新的需要。

2.思维方式传统。大学生仍然习惯用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很少有人善于运用发散式的思维,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缺少深层次的思考和另辟蹊径的学习能力,就只能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复制,导致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缺乏新意和突破,很难有所创新。

3.创新意志不坚定。创新过程不是简单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其中饱含着艰辛、挫折和痛苦,需要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决心。当代大学生大多能够意识到这些,但真要让他们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做到知行统一,往往难度很大。

(三)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学校应该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但目前由于社会支持力度不够,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大学生的创新活动缺少了实践环节的支撑,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创新教育水平

1.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知识、传能力、提素质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会学习、会应用、会创造。课程设置上要扩大专业口径,可以通过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专业设置,构建涵盖文、史、哲、经、管等多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织和融合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利用有针对性的专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重加强实验、实训等环节,尤其是探究型的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把创新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创新能力。

2.注重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基础的。作为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觉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提高业务水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内培训、专家传授、短期外训等方式,帮助教师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掌握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

3.通过创新实践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搭建平台。高校应提高实验课、实训课、讨论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同时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增设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提高教师待遇、把实践性教学成果作为教师和学生评优评奖的指标等。

4.将创新纳入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创新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教育的学习实践中来。比如举办学生创新成果展示活动,通过成果展示以及详尽地介绍该成果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既可以把学生的创新成果展示出来,还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对创新有兴趣、有热情。学生们通过参加活动体验创新的过程,意识到创新给社会创造的财富,进而会产生参与科学创造的兴趣和冲动,有利于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

(二)全社会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1.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扶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的创新水平。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扶持,比如设立针对于大学生的科研立项活动,政府划拨一定的科研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还可以设立创新基金用于奖励那些通过创新活动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学。

2.社会其他力量的支持。新闻媒体要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典型事迹,着力宣传中央、省、市和高校鼓励大学生创新的政策措施,引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认真执行好各项政策,积极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社会各单位应积极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这样,既可以对大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检验,又可以让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得到提高。家长、其他社会成员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给予鼓励,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

(三)大学生要自觉培养创新能力

1.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大学生只有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对自己接触到的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愿望和意向,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发明创新,成前人所不能成之事,造前人所不能造之业。

2.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人们在观念上进行重新组织,以全新的方式和视角来处理事物,从而创造新的理念和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洞察事务的能力、鲜活的灵感、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更加深刻,还能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加以广泛应用,使知识得以升华,学习更加轻松。

3.坚定创新意志。创新过程不是简单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挫折、痛苦、迷茫始终伴随左右。这就需要大学生坚定创新意志。英国作家狄更斯曾经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大学生应勇于正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符合客观实际规律的基础上,深信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要求的,并百折不回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院校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