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范式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模式

2014-04-17 13:58欧阳静武瑞英陈煜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少数民族建构

欧阳静 武瑞英 陈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心理健康与否将关系到我国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受传统教育、宗教信仰、社会生活背景不同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大,这对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形成了巨大挑战。网络的虚拟性、个人化、去中心化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孜孜研究的课题。实践需要有前瞻性、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心理学中的建构学习理论作为世界上已被广泛认同并付诸实践的先进理论,对探索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建构认知范式的概念与内涵

“范式”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是指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话语体系等。建构主义由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其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对学生来讲,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基于自身的经验经历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独特的新的理解,即学习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思想被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的教学运作过程特别是网络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得到了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主张“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余胜泉将这次范式转换总结为:“网络教学实现了从接受认知范式到建构认知范式的转换。”

在建构主义看来,科学知识只是主体在已有的经验积极建构的结果,同样的知识用同样的方式传授给不同的学习者,他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原因是每个人的建构域不同。因此,科学知识不能被动地传授,只能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地建构。但传授者在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由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组成。教师在与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与学生交流并予以启发,协作学生建构意义,并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以及最终确立阶段,将每一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于整个学习群体乃至更大范围内共享,拓宽每个人的思维角度,提升其认识水平。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其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中也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现有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之间的跨越,使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地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产生了明显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生的一代,是本民族向外界展示自我的重要成员。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经济上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去内地、沿海求学,在与汉族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其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心理特点:

1.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认同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使各民族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认同。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在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并要求民族平等。因此,民族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性格豪爽奔放,不容别人歧视。心理学认为,自尊心是自我价值肯定的表现,但过强的自尊心则可能产生负面的效应,即要把握“度”的问题,否则在特殊的场合,很可能会引发民族冲突,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2.具有好学、诚实、热情等优秀品质。大学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生理上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在思想上他们情绪丰富、热情高涨、追求高尚情操;在精神上他们渴望知识,思维活跃、向往真理。同时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自我意识得到了新的发展,主动性增强。与青年初期相比,他们更乐于与他人交往,对友谊和爱情十分重视。

3.具有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与汉族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现出比较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强调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反对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同时也认为社会和他人的支持是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他们不赞同讲排场、高消费和图享受的生活方式,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枪打出头鸟”,太出风头会引来麻烦,这种过于保守的思想无疑会挫伤他们拼搏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

(二)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个人的心理发展受到周围人群、生活环境、内在认知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面临周围人群、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其心理发展也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1.环境适应与学习适应的问题。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他们离开熟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偏远地区、农区、牧区,来到内地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城市生活的适应问题。研究表明,他们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在进入大学的初期会表现得格外强烈和突出。比如在衣着服饰方面,他们为了与主流文化接轨,不得不做出部分改变,但即使是部分改变,也会在心理上造成一定冲击。另外,由于内地与少数民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差异,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非民族化的课程时会比汉族学生吃力。这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起点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人的思维习惯不同。研究发现,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的条件、方法的不同会给初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带来极大的烦恼,严重者会出现失眠、头疼、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心理症状,最终引起学习成绩下滑,环境适应更加困难。

2.人际交往的问题。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在大学里交很多的朋友,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毕业后步入社会增加资本,少数民族学生也不例外。但在全新的大学环境下,他们的表现往往与愿望相反。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表现在对交往的回避、恐惧,在交往过程中不自信,交往的范围狭小以及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存在语言障碍、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

3.角色冲突问题。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步入大学前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优等生,习惯了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扬和同学的羡慕,但是当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同学羡慕而遥不可及的高等学府后,却发现自己的核心地位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孤独感、失落感和自卑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巨大差距使他们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最终造成了焦虑、自卑,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三、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指基于网络载体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络是心理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目前由建构主义理论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和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的共性在于,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笔者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初步提出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创建民族网络班集体

借助网络平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初期可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本单位,采取各高校间联合的方式进行。同一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离开本民族后,在另一省(自治区、直辖市)求学,他们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语言交际障碍、宗教氛围的缺失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把他们集中起来建立网络班集体,既能增强他们与本民族心灵上的联系,又可通过对共同话题的讨论,实现朋辈互助,减少或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应选拔与他们具有相同生活经历的本民族教师或心理专家担任班主任,并组织建立班级网页、博客、论坛、聊天室等网络班级形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每门课程及每一章节都有其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支架式教学指出,教师要在学习开始前与学生深入沟通,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结构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搭脚手架),即确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既要超过目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又不能逾越学生认知水平的极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又不会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整个过程就像借助手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断把学生的智力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习俗的差异性,制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三)创设真实的网络学习情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涵更多地具有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特征,且心理问题的来源和解决都要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境以及原有的经验背景,建构起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网络中通过创设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进行教学,是非常适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实例情境,一类是问题情境。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创设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的典型情景,或搜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案例,通过制作动画、拍摄微电影等手段,以正反两方面的叙事方式表述出来,并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角色扮演或互换,引发学生积极探讨和思考。

(四)团队协作、会话交流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协作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注重从协作过程中探索问题,掌握知识。创设的学习情境应当能支持协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之外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计算机资源搜索和整合信息,在课堂上能通过讨论、答疑、分组、在线交流等方式来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意义的深层次的建构。

(五)教师引导监督、学生自我调节

网络协作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师没有直接面对学生,而是通过网络这个中介与学生进行交互,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引导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自觉或者学习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容易偏离课堂要求,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关注,随时随地进行监控和指导。同时,教师应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发挥对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认知弹性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学习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当在必要时进行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促进学生从多重视角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认识与理解。

(六)学生建构意义、目标完成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探索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是让学生建构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事业储备力量。

(七)学习反馈、效果评价

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班级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评价。这些评价既以采取主观沟通与客观网络测评分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效果评价与反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八)建立网络动态档案

教师应当依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前课后的心理状态做比较分析,建立动态电子档案,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少数民族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