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就业:高职教育转型发展不可忽视的超越性导向

2014-04-17 13:58陈文海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导向转型职业

陈文海

教育要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其本质是一种超越性存在。然而,当前的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就业导向”而忽视“导向就业”,沦为“过度适应性的教育”。高职教育已逐步进入“后示范时期”。促进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打造“升级版”的高职教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高职转型的核心不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技术层面的转型,而是价值导向的转型,即从适应到超越,从“就业导向”到“导向就业”。

一、“导向就业”的内涵

何谓“导向就业”?笔者认为,“导向就业”是与“就业导向”相对应的另一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它反对片面追求就业率、过度被动适应和教育过度工具化,弘扬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文化性和能动性,凸显教育的个人价值、内在价值和文化功能,集中彰显与高职教育适应性导向相对应的超越性导向。

1.“导向就业”的特点。“导向就业”的价值导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能动性。导向就业的高职教育不是被动适应或机械适应,也不是简单迎合社会需要,而是能动适应和主动服务,立足就业而又超越就业、引导就业。二是适度超前性。导向就业强调高职教育的办学要适度超前,有前瞻性和科学预测性,教育目标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三是引领性。“导向就业”凸显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强化学校的文化引领和创新功能,是衡量高职教育从技术教育发展到文化教育的内在尺度。四是整体性。“导向就业”除关注高职教育的外在价值、就业功能之外,还把高职教育看成一个整体,重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重视个人价值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导向就业”与“就业导向”的关系。薛晓阳在《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一文中指出:“有两种力量支配教育的发展,一种是生活实在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适应它的需要,在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信仰。另一种是向往美好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离开现实,不断超越自身,并将教育的最高理想指向于自由教育。”与所有教育一样,高职教育本身具有工具功利的适应性和完善人格的超越性两种取向,当然,高职教育的超越性并不是要离开现实,而是要既立足现实又高于现实并引领现实,其目的还是要回归现实,促进现实的发展。坚持适应性导向(就业导向)与超越性导向(导向就业),是高职教育的两种价值导向,两者并非相互排斥和分离,而是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虽有差异却不可分离。“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导向或外在导向,体现高职教育的职教性,彰显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作为另一种与之相博弈的力量,“导向就业”是高职教育的超越性导向或内在导向,指向高教性,体现为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文化功能。正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高职教育不单姓“高”或“职”,而是复姓“高职”一样,就业导向与导向就业作为高职教育的双重导向,处于一个张力结构之中,两者相互制衡和促进,共同统一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合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当然,在高职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两个导向会有所侧重。在高职教育的初创阶段和工业社会阶段,“就业导向”的适应性导向占主导地位,而到了高职教育的高级阶段和后工业社会,高职教育的“导向就业”价值则要占主导地位。

二、“导向就业”的必要性

1.“导向就业”是实现更好就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一办学指向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外在社会功能,忽视了高职教育的个人内在功能,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当前,就业问题依然是我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高职办学的生命线。坚持就业导向在现阶段不能动摇,但也不能走入误区。因此,在提高就业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凸显另一个维度即导向就业的价值导向,无疑可以更好地坚持就业导向,克服就业导向先天不足的问题。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的,“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熟悉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依然面临‘解聘’。”①在工业化初期,对劳动者的要求可能还比较简单,但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更强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发展型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提出,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当前,以数字化革命和3D打印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引爆整个工业、产业乃至社会的变革。新的工业革命对过度适应性的高职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在“就业导向”的基础上凸显“导向就业”的要求。

2.“导向就业”是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需要。赫钦斯在《学习社会》一书中直言不讳地追问:“大学究竟是为社会服务还是批评社会?是依附于社会还是独立于社会?是一面镜子还是一座灯塔?是迎合眼前的实际需要,还是传播及弘扬高深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也明确指出:一方面,教育要为经济界提供人才;但另一方面,教育不仅仅为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来加以对待。让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既符合教育的人道主义使命,也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需要,更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②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导向就业”就是对高教性的彰显,体现为超越性、独立性和引领性,是坚守教育的人文特性,重树教育提升人性、完善人格本体价值的体现,是当前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正如张应强所言,现代高等教育应当“去追寻被工具理性文化所遮蔽的本质和本体价值,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真正的人、完美的人的教育。同时,要使高等教育真正以自己的方式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导向就业”是高职教育的高教性或教育性的体现,是教育本性的回归和大学精神的彰显。

3.“导向就业”是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谋求转型升级,争创一流。什么才是真正的“一流高职”?笔者赞同有学者提出的观点,即“三流的职教依赖经济发展;二流的职教服务经济发展;一流的职教引领经济发展”③的论断。的确,“一流高职”不仅包括一流的设施、师资、生源、管理,更体现为一流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必须具有超越现实、坚守本质的精神,其中重要之一就是“导向就业”精神。传统的“职业教育依据市场需求”思想,适应以机器生产力为技术基础的近代工业发展需要,它所培养的大批技术工人却是终生固定在某一劳动岗位上进行重复操作的机械劳动者。信息社会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个性化生产,职业对人才的非技术性和非职业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社会市场特别需要有思想、创新、个性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必须以人的认同感或职业志趣为前提,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自我、亲身体验、反复练习、深层理解、志趣明确、目标坚定的学习环境。因此,“导向就业”是解决单纯迷信就业导向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对我们科学全面认识什么是高职教育、怎样办好高职教育提供了另一个思想视角,指明一个新的方向。

三、“导向就业”的路向

“导向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路径的选择,关涉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么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实践路径选择上,笔者认为“导向就业”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

1.树立适度超前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但正如美国前教育部部长Richard Riley所言,“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没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来未想过的问题。”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越来越不确定和复杂的新社会,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彰显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超越品性,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研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改革的前沿和方向,树立超前眼光和国际视野,确立适度超前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职业教育已实现了“从学校到工作”再“从工作到生涯”的转型,职业教育本位观也呈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再到素质本位的发展趋势④。可以说,高职教育转型升级要从适应性教育转型升级为超越性教育,根本目的和重心就是人的转型升级,即从培养适应性的人转型为超越性的人。当前,终身教育、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的培养目标,正适应了这一趋势。因此,研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以及对高职教育的诉求,回归教育和人的本真,进一步彰显高职教育和人的超越品性,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坚持“导向就业”的首要任务。

2.加强职业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它不仅传播知识,还传播和引导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文辅相先生指出的“四过”问题,即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同制约。当下,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还是一种能力导向的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课程内容、质量评价等都以学生获得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实施,强调专业对口和订单培养,这种能力导向还往往被狭隘地等同于“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硬能力”。这种思想虽然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与工作要求之间的联系,但也如杜威所言,有抑制人的创造性、抑制社会发展的危险。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根据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坚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从强调“硬能力”到强调“软能力”,从强调能力到强调素质,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然,高职教育开展人文教育要突出其特色,开展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突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教育。⑤通过加强职业人文教育,训练未来的工人适应不断变化情况的能力,过一种可能的生活。

3.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它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是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要求,在当前高职转型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当前经济产业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对传统“就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坚持“导向就业”价值导向,在高职教育中重视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意义重大,也是培养发展型、创新型、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内容。当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了专设相关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培育创新创业型学校,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创业型文化,让创新和创业成为高职院校新的价值取向。

4.重视学校的文化引领功能。高职教育同普通高校一样,具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其中的文化功能常常被忽视,文化功能中的文化创新和引领功能更少有人关注。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比不上普通研究性大学,谈不上文化创新和引领。的确,在文化积淀和科研实力上,高职院校比不上普通研究性大学,但这并不能成为放弃这一重要功能的理由。相反,文化引领功能在高职院校中有其特点和优势。首先,文化并不是孤立出来的东西,其功能体现在高校的其他功能中。高职教育的文化创新和引领功能,必须渗透和体现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通过其他几种职能实现的过程得以体现,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其次,高职教育的文化创新和引领功能有其特殊立足点,那就是对所处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高职文化要在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发挥反思、引领作用,以道德文化、教育文化和学习文化等影响和带动其他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从“冲突”到“共融”和“共荣”。另外,高职教育“导向就业”功能的发挥并不是关起门来办学,而要在坚持开放办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自身内涵水平的过程中逐步发挥作用,有所作为。

总之,完整的教育具有适应与超越两个价值维度,两个维度形成的张力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超越就业、“导向就业”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当前高职院校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在原有“就业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高职教育的超越品质,树立“导向就业”的价值取向,形成“导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从而使高职教育成为真正的“高质教育”,推动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

[注释]

①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5-01-20.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③王寿斌.区域经济“转型”期待职教提前“转身”[J].教育与职业,2010(7):80.

④匡瑛,石伟平.二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本位观的嬗变及发展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8.

⑤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57-58.

猜你喜欢
导向转型职业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偏向”不是好导向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职业写作
转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我爱的职业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