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朝众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的“协同创新”精神,教育部、财政部2012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强力推进协同创新。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发展的重任,在协同创新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已经设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大都是以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为牵头单位。高职院校虽然没有基础性研究和重大科学研究基础,难以站在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的高度展开协同创新,但是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教育、科研机构,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方面开展协同创新还是大有可为的。设立以高职院校为牵头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服务一线创新,不仅对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区域内行业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关系比较松散,仅限于安排实习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相关人员偶尔参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论证活动等浅层次的、短期的合作,真正建立长期的、紧密的、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并不多见。其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相关业务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不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协同创新建立在学校与企业需求之上,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比较优势,在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展旨在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以及技术改进等问题的协同创新工作,以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有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校企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协同创新本身就包含着校企各种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要求校企双方及协同各方开展深度合作。
2.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关于高职生和中职生的区别,有专家曾指出,中职生知道怎么做是优秀的执行者和操作工,而高职生不仅知道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更好地做,他们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实践证明,只有创新型院校才能孕育出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协同创新能够根据社会经济需求,有力地强化创新思想,有效地营造创新氛围,提高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把教育教学与协同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拓展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路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3.有利于提高高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能力。目前高等教育进入了开放发展阶段,高校必须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力,以服务求得支持,以贡献求得发展。协同创新是面向区域发展需求、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通过校内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院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利用创新工作成果,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产业进步。协同创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服务导向,是一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进步为目的的活动。高职院校可以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认真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整合调配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创新合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4.有利于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师资团队。协同创新为教师提供交叉协作、交互合作的机会,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一是通过协同创新,高职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更好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二是通过协同创新,高职教师可以增强问题意识、协同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更加积极地开展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三是通过协同创新,高职教师可以接触不同教育背景、学术背景和职业背景的人士,了解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以外的知识,有利于开阔眼界、接收异质化信息,丰富和提升教师的社会认知。四是通过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可以把优秀人才延揽过来,形成一个核心人员固定、相关人员流动的动态化创新团队,不断增添新鲜力量,并且优化师资团队的学缘结构。
5.有利于提升院校的科研水平,促进院校的专业建设。协同创新致力于打破高校内部以及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单一、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科研团队的兼容并蓄、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引入资金、设备等外埠创新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效率。协同创新注重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沟通、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工作互助,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协同创新有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科研实力和质量,对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地方行业产业的发展质量。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必然催生一大批适用技术的研发、革新和推广,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和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也可以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依靠协同创新中心的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力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行业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创新基础不同、创新领域不同、目标任务不同、服务面向不同。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主要完成一些基础性研究,瞄准科研前沿和文化传承等全局性重大课题开展;高职院校则侧重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在技术改进革新、生产工艺改进及管理效率提高等微观的、策略性的、具体的、实用性的问题上进行研究和创新。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一方面,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需要依托普通本科院校的知识、科技创新进,而在实用领域和创新成果的实施阶段普通本科院校的创新项目则需要高职院校进行补充和细化;另一方面,两者都有建立“多元、开放、聚合、高效”创新模式,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的任务,都有“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需求,都有“打破围墙”、融入社会经济和行业产业、开放交流的内在要求。因此,二者在协同创新的思路与策略上具有相互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1.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做好协同创新工作尤其是保证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维护和协调好协同各方的利益关系。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加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解决科技资源分散、重复配置以及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促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高职院校层面来说,要发挥协同创新的牵头作用,牢固树立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合作的思想,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主动瞄准区域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把协同创新作为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融服务于支持协同创新之中,通过协同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2.协调各层级、各类别的协同创新关系,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效应。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其关键是协调好协同各方的关系,找准创新结合点和利益平衡点,增强协同创新的内驱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从层级上来讲,首先是院校内部各院系、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要构建院校内部合作交流、协同创新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各院系、专业的开放合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其次是高职院校对外的协同创新,包括与其他高职院校、相关科研院所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行业、产业、企业的协同等,要搭建双边、多边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在合理范围内整合、配置创新资源,实现共同参与、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发挥协同创新的最大效用。
3.积极打造创新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基础。高职院校要强化人力资源规划和创新型师资力量的培养,使学校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协同合作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要培养高素质的领军人物和专业带领人,组建以院校教师为核心、以协同各方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创新团队,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资源的潜力和活力,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4.努力培育创新、合作、开放的文化氛围。努力促进创新共享文化建设、营造协同创新文化氛围是解决不愿协同、不想协同、不好协同和难以协同等问题的重要方式。一是在硬件建设上,要有固定的研究创新场所,提供充足的实验创新设备设施,对协同创新给予物质和资金的支持。二是制定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和规范协同创新,并为协同创新提供优质的保障服务。三是在高职院校中营造创新、合作、开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四是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活动,开展技能创新比赛活动,大兴创新、开放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