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探析

2014-04-17 12:38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个性化院校

李 峰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河南济源454650)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大众化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及用人单位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有针对性对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就业指导,从而满足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就业指导,是指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寻求发展和进步,提供知识、技能及经验的过程”;而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给求职择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为其与职业的结合进行中介服务,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的过程[1]。这里采用的是广义的就业指导。

2.个性化

对个性的理解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哲学的角度,另一是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个性,又称为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个性化是个体在社会中逐步形成其特有的个性的过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在过于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的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个性化强调为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个性发展,激发个性潜能的发挥。

3.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

从广义上讲,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必须强调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身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综合素质考量,以及社会匹配能力的检测,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与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了解不同职业特点,确定职业领域与目标,不断培养和提升职业能力。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通过将学生的个性心理与职业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学生主动认识自我与职业的关系,规划和设计职业活动,以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容

传统的就业指导一般包括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的提供和就业技巧指导三方面的内容。而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个性化就业教育、个性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个性化就业心理指导和个性化创业指导。个性化就业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个性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是指学生结合其自身性格特点及所学专业特长,通过了解社会就业需求,为自己选择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以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个性化就业心理指导是根据大学生个性的差异,针对其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个性化创业指导是依据大学生个性的不同,对大学生进行有差别、针对性的创业指导[2]。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

健全的实施机构、完备的设施是保障个性化就业指导实施的基础条件。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与职业指导的一般要求和发达国家的现实状况相比,显然差距非常悬殊。美国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职业生涯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职业咨询和就业信息查询等十余种就业服务。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工作基本是应付日常的办理手续等事务性工作,许多重要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力

适当数量、高质量和稳定的指导队伍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支撑条件。当前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和稳定性不强三个方面问题。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在1:200;我国教育部文件要求比例保证不低于1:500,而真正落实下来比例却远达不到这一标准。欧美各国要求就业指导人员需持有职业指导资格证,并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我国持证上岗比例普遍偏低。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流动性快,团队稳定性差,这也是造成就业指导工作效率低下和成效不显著的原因之一[3]。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全程体系不完善

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保障条件。目前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依然不健全,从时间上看,就业指导时间普遍比较滞后,西方多数国家甚至从小学便开始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开展工作,真正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从就业指导形式而言,西方国家在指导过程中普遍运用职业测评、心理咨询等个性化就业指导形式,而国内多采用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较少运用职业测评和心理咨询的形式;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集中讲解,缺乏个性的塑造和发展等方面内容。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问题分析

(一)政府层面

1.法律规范不健全

相比而言,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确保职业指导的社会和法律地位;而我国虽然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就业指导问题,但只是泛泛而谈,不够具体。因此,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法规,规范和引导个性化就业指导活动,为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法律保证,依法治教。

2.测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就业指导测评体系过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结果,评价指标以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主要参数,而忽视了对就业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缺乏对就业工作开展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二)学校层面

1.认识存在误区

就业工作是关乎到学校长远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不少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认为,只要能够给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至于这份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则并不关心。此外,对就业指导的功能定位也认识不足,部分院校片面的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并更新就业信息以及传授讲解择业技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则漠不关心。

2.研究不够深入

当前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国仍缺乏科学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理论的指导,究其原因,研究队伍人才匮乏,流动性大,力量薄弱,从而导致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层面较低。特别是在如何有效的运用现有理论科学的指导实践工作方面,依然欠缺。

3.管理制度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档案管理、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反馈调查等内容。工作任务繁重冗杂,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就业服务人员不能全面的关心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个性发展。另外,政府或学校没有出台为就业指导人员的职称评聘制定有针对性的相关的实施方案,考核激励制度也不完善,导致就业指导队伍力量单薄,稳定性差。

四、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1.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各项制度实施的强有力地保障。要想全面系统的推进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政策的落实,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个性化就业指导人员的从业资格,规定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时间,界定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容,统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教材,充实个性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坚持将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将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相关内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下来,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有效实施。

2.健全测评体系

就业测评体系是指导和检测高校就业工作的试金石和指挥棒。政府部门推行大学生就业定期报表制度,要求各高校定期报送毕业生就业信息,了解当年大学生就业进展,建立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监控系统和学生反馈平台,确保真实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同时,通过引进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减少了政府和高职院校的层层关系,通过市场的力量使得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评估工作更加客观、公正。

(二)学校方面

1.树立正确观念

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做起,更新观念,从长远着想,从小处入手,为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服务。个性化就业指导要为高职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积极地帮助,通过提供信息、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个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其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尽早确定职业方向,树立职业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的就业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分工制度,明确学院和系(部)的分工。学院就业指导部门主动改变工作模式,改变以往工作的“一把抓”或“大放权”模式,通过紧密结合各系部,充分利用系(部)资源平台,将学院与系(部)的就业指导工作科学系统的开展起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工作机制。其次,制订激励机制和职称评审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等内容作为指标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进行奖优罚差;同时要积极改进就业指导人员的职称评审制度。

3.加强队伍建设

融通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要建立了一支数量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队伍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从事理论教学的师资队伍;二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队伍;三是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四是校外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选拔配备的就业指导教师要有计划的安排就业指导人员参加技能培训,获得就业指导师专职资格证书,积极开展工作经验交流等学习活动。

4.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应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对象不应该局限在大学三年级临毕业阶段,而应贯穿于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目标培养模式,分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实现。大一阶段,主要开展个性倾向测试,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量身订做符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则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课程,强化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三阶段,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找出自身的差距,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就业指导更是综合的、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切需要依靠政府和学校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进行。

[1]陈素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胡敏沪.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3]李建平.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个性化院校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