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

2014-04-17 11:40:14吴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费用校企院校

吴军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大大缩短未来人才与工作环境的磨合时间,对企业和学校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机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已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高职院校自身规律的演变,校企合作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合作方式单一、校企合作对学生而言形式大于内容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如何通过机制的作用破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①。校企合作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物,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可以分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职业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广泛而又复杂的概念,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有可能在校企合作中找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可能会使员工培训成本大大降低,当然更可能从学校获得一定的技术服务。从理论上讲,有收益是需求的最大动机,而高职院校若能满足企业的收益,校企之间就会产生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人才培训的费用。从事实来看,企业虽然在校企合作中满足了自身的人才需求,但是这些人才带给企业的收益并不是想象中的效果,因为企业与人才是双向选择的,如果企业不能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就会造成人才流失,学生不可能为了帮助企业节约人才成本而选择留下来,恰恰相反,人才留下来的首要因素是获得更高的报酬,这与企业利润产生冲突,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企业对廉价人才的需求②。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是供大于求,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企业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大,而且高校毕业生庞大的数量本身就使得企业在人才市场中处于优势,相对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高职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强。此外,企业选择人才的时候更加看重综合素质,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在这方面普遍优于高职院校学生,这也是影响企业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2.校企合作增加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培训基地,甚至要求企业抽调技术骨干为学生教授技术,这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影响,校企之间势必会进行磋商协调,这种磋商协调会挤占企业相关人员的有效劳动实践,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种损失在经济学中称之为事前交易费用的支出,是企业成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事前交易费用支出较高,这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又一大难题。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方式单一。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合作的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企业应当提出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真知灼见;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应当及时接触学生,指导他们的学习,介绍前沿的技术;学校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参加培训;企业还应参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等。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应该丰富多彩,但目前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根据笔者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对校企合作普遍反映形式单一。在回答“您所知道的校企合作方式是哪一种?”(共171人)时,选择“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教师有32人,比例为36%;学生为45人,比例为53.5%;选择“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的教师有25人,比例为28.7%;学生为19人,比例为22.6%;选择“订单式培养”的教师有19人,比例为21.8%;学生为12人,比例为14.2%;选择“企业人员担任教师”的教师有11人,比例为12.6%;学生为8人,比例为9.5%。由此可知,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中选择“学生到企业实习”的人数高居榜首,而且占据明显优势。这说明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现状已经深入人心。

二、高职校企合作现存问题的理论分析

1.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与学校个体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社会科学的理论一般都有普适性,适用于评价、解释个体行为,尤其是经济学研究成果更能解释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各种选择和动机。现代经济学认为,个体始终致力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若想求得生存,实现更好的发展,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唯一的途径就是尽可能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高职院校也面临种种压力,这些压力的解决也关系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办学水平、社会声望和经济收益是高职院校实现发展求得生存的重要原因③。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企业对物质方面的得失更加关心,而高职院校更偏重于非物质方面的收益,例如社会声誉。此外,企业和学校在决策中都会进行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分析的结果对于决策层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至关重要。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如果投入大于产出,自然会影响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关于合作问题,经济学早已具备成熟的理论指导校企合作中的各种问题。根据经济学原理,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激励的前提之下。如果有一种科学合理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个体不但能实现自身利益,而且也实现了所在集体的利益,那么这种制度就可成为激励相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如果合作不能实现激励相容,那么这种合作便是不健康的合作,最终结果是分裂。具体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就是合作模式能否在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的利益诉求,如果能,校企合作便会健康发展下去,如果院校与企业之间任何一方投入等于甚至大于产出,就会导致合作的失败,这是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因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基本上是没有收益的,甚至收益远远小于投入,企业只是本着道德的感召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少有人愿意为这种社会责任埋单。

3.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有助于对校企合作问题的理解。交易费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现已成为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解释工具。该理论认为,交易费用分为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两部分,事前交易费用是交易之前所花费的一切费用,如签订契约、谈判考察等费用。事后交易费用是交易之后处理与交易事项本身有关的事项而产生的费用,如履行契约、纠正契约所产生的费用。校企合作其实也是一种契约关系,也可称为交易关系,交易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而且这些费用是影响校企合作质量的关键因素④。对企业来说,如果收益高于交易费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便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反之则会挫伤其积极性。具体而言,当企业从高职院校引进人才的成本过高时,企业就会考虑从内部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因为企业为高职院校引进人才所支付的薪酬就相当于交易费用中的事后交易费用,这是为履行校企合作契约而支付的费用,如果这部分费用过高,企业就不会在校企合作中引进人才,这实质上也就终止了校企合作。

三、构建高职校企合作促进机制的对策

1.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高职院校要促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顺利运行,首先应当站在大局的角度,既要考虑校方的需要,也要结合企业的利益需求。这也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二者合作的政策措施,以政策保证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为了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全面推动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政府制定的政策也应针对企业积极性大做文章。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与高职院校达成共识,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企业总是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接受毕业生实习,或者阻碍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也不支持他们参与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为此,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明确规定校企合作的参与对象。例如对于企业规模做出明确界定,员工人数超过200人,年利润上百万元的企业必须支持参与校企合作,有义务接纳职业院校毕业生实习,并对高职专业教学和课程提出参考意见。

2.制定校企合作评估保障制度。校企合作的评估制度就是针对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的制度。其中,校企合作的效果优劣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在校企合作这一框架下得到提升上。衡量这一效果,就要建立能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通用的评价标准,例如学分互认。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可以修学分的方式运作,在企业修得的学分高职院校应当予以承认。除此之外,企业员工也可以凭自己的工作表现获得学分。这种学分也应当得到院校的认可,并且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给予资质和学历证书。具体而言,这种校企之间的互相认证制度可以分为学习认证制度、工作认证制度和科研成果认证制度。学习认证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可以转化为学分,接受院校认证。⑤工作认证制度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也可以依据本人申请转化为学分,校方给予认证。科研成果认证制度就是企业人员的科研成果和校方人员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一种统一的衡量标准,互相承认其价值。

3.强化高职的自身建设来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高职院校必须要认识到,目前来说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对于学校的利益价值要大于对企业的利益价值。这种不平衡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只有在能够从校企合作中得到利益回报的情况下才会积极参与进来。而企业能否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单纯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实际工作环境的需求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尽量强化自己的办学水平,缩小学生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差距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加强学生实训基地建设,而且实训基地的环境和模式应当与企业真实环境尽可能接近,使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成为进入企业之前的“演习”。这样他们在企业中实习时就能够对一些工作状况和问题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实习生就会对企业形成吸引力,满足企业需求也扩大合作的基础。

[注释]

①洪彬彬,应继慧.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0(33):22.

②潘建华,邹俊.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时代挑战和实现机制[J].职教论坛,2010(28):67.

③第六战略专题调研组,郝克明,张力.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7):31.

④林云.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89.

⑤金辉.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应然路径[J].教育研究,2010(4):56.

⑥沈云慈,刘胜林.市场机制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对比[J].职教论坛,2010(2):6.

猜你喜欢
费用校企院校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2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53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14
医疗费用增长赶超GDP之忧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6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