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2014-04-17 11:20王恒亮
教育与职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主体政治思想

王恒亮

科学的方法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后,教育主体之间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发生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内容等进行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美化和主体精神状态的催化,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面临挑战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说理引导法、比较鉴别法、榜样示范法等,这些教育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强调教师对大学生的道德知识灌输,总体上来说都属于理论灌输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变革的深化和信息网络化,人们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传统做法受到了严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具体来说:

1.“控制性”说服。“控制性说服”指的是“说服者并未全面准确向被说服者展示相关信息,仅仅靠某些‘道理’来主观引导对方而使对方发生行为变化的说服”①。这样的说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常见,也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津津乐道的“教育效果”的证明。但这种说服重视灌输道理,重视舆论引导,对信息的提供缺乏全面性,没有对教育对象告知所有的事实真相,教育对象行为的改变并不是自身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这种方法本身是“不道德的”,这样的教育效果也注定不能持续长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善的、道德的追寻中活得更有意义,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得更为融洽和谐,使人得以建构起更为完美、充实的意义世界”②。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实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努力具有可实现性。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和谐,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具有“善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善的和谐”与“和谐的善”的统一。

2.“智育化”倾向。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智育化”倾向,如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政治理论学习、做报告等教育方法,重视统一的社会要求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动作,将大学生视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强调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掌握和理解,却忽视了他们的个体道德需要,忽视了他们对社会规范是否认同,缺乏对教育对象日常生活实践的关心和指导,导致了道德观念不足以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方式、手段,它和智育不同。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使教育对象了解知识性道德概念,更要促使其成为内在性道德观点,指导日常生活实践。

3.“德目主义”传统。“德目主义”又称“直接的道德教学,是指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重视完整、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各个高校都是利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特定的教育时间中进行教育活动。“德目主义”反映了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在一定时期内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学校其他学科、社会其他部门淡化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单一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想认识问题往往与个人利益、心理问题、人际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灌输方法,已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或者由于教育者的喜好,或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会出现偏重于某种传统方法的运用,缺乏运用多种方法的自觉意识。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依赖“两课”教学进行,诸如其他各类课程、行政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途径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意识地开发。

4.“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脱离社会现实,而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精神激励作用,企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彻底转变”④。根据马斯洛心理学的研究,人们正常的心理需要呈现层级特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相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属于人的心理需要的较高层次,只有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才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存在一种过分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人的一切困难。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思想道德问题实际上属于社会问题,在部分人的生活基本保障还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试图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解决,注定是行不通和失败的。

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在社会环境相对封闭和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在当今时代所凸显出的诸多不和谐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亟待进行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方向与和谐运转。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了更加自觉的体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的关系,通过互动交往达到视界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是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对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支配和控制,而应该实现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是授受双方均作为主体进行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彼此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中,是“主体—主体”与“主体—客体”关系的统一。因此,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中,既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地位平等的民主对话。对话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概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讲,对话是主体之间信息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它是人际和谐的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以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观念为目的,人的思想观念是不同的思想主体通过对话,不同的思想之间互相影响、积极互动而形成的。在一个特定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辩论、沟通,能够相互学习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授受双方在教育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二者之间通过信息交流,教育者将社会的要求和需要传达给大学生,不断提高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随着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者通过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的现状、本质和规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认识,体现为一种反向教育过程。

地位平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进行民主对话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主体在作为人的本质和人格尊严方面都得到尊重,才会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和思想的自由,这时候的对话才是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个体的主体间的对话。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在知识、阅历、思想、观念等方面会不同,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在民主对话过程中会尊重对方的话语权利。通过这样的对话和沟通,彼此之间改变已有的认识,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相互的关心和帮助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达到二者之间“视界的融合”。民主对话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尊重彼此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包括言论,还包括彼此的传统习俗、生活经验以及行动的自由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开放性的,充满了生命力。

但随着现代教育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比例,教师除了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已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众多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在对学生“解惑”方面力不从心。如何利用BLOG,BBS,QQ群等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借助网络互动载体来弥补这一缺憾,将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跨越。

2.情理相融的交往互动。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物质需求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交往,而且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也需要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通过互动达到价值的认同,形成思想共识的过程。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积极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精神成长的教育,情感是师生之间交往的基础,深厚的师生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不仅要以理服人,也要注重情感的交流互动。只有情理相融,教育活动的双方才能在交往中体验到真情,品格才能得到感化和提升,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交往互动是加深彼此了解、达成思想共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交往中,要以人为本,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体现对人的思维、人的生命等的尊重和爱护。在交往过程中要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看成是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对社会规范的理解、生成与共享。在互动中,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心理特点、道德状况和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要按照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实施适当的道德教育,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能力,施以合理的平等交往教育,他们就能发展成为健全而有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人。

社会实践是交往互动的重要载体,它可以为教育对象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帮助他们将自己的道德认知和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同情心,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强和平等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要注重对活动的引导,在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交流心得体会,让活动透过表层的热闹景象作用到参与者内心深处,推动参与者思想道德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3.贴近生活的情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人格培养从蒙学就已经开始,人们通过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体悟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由于道德教育涵盖到了个体生活的所有领域,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因而其规范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理念。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道德教育的工具价值逐渐被强化,教育过程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把原本根源于生活的一些道德规范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孝亲爱家、诚实信用等理论化为一些抽象的概念、文字和符号。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这些抽象的字义弄明白,能背诵出来,能通过考试,它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没有太多关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教育对象个性品质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对教育对象日常生活的关心和指导不够,因此很难完成教化的任务。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人心,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教育中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方法,教育不仅帮助人们了解知识性道德概念,更要促使其成为内在性道德观点,指导日常生活实践,帮助人们找回曾经迷失的精神家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安排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知识和经验,不是单纯地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而是让人们面对真实的生活,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都是思想道德教育具体而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过程与道德学习的过程是融合统一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等,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在更高的道德层次上实现自我建构,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4.知行统一的率先示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向教育对象传授一些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还应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为目标。知行统一即是强调不仅要学习思想道德知识,还应努力地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率先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方法强调将思想道德规范体系当作一个个的知识符号传达给大学生,要求他们进行记诵和逻辑演绎,因此,大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厚实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干瘪的认知符号和浮华的知识气泡,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规范外化为行为,经常出现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当代社会如果能将所树立的榜样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榜样教育的效果将大大增强。率先示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企业家、私营企业主、知识分子等构成的社会上层拥有大量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他们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关系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较高的权威和声望,是人们生活中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榜样。社会上层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愚昧思想的侵蚀,弘扬科学,讲究诚信,引导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明风尚。

[注释]

①石鸥.德育困境中的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113.

②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1.

③张忠华.改革开放30年来德育目标的研究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4.

④陈卓.“精神胜利法”与“文化革新”:“道德的教育”何为?[J].学术探索,2010(10):132.

猜你喜欢
主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