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桂林
(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贵州 凯里 556000)
在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地区党校应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明确培训重点,在“特色化、差异化”道路上积极参与竞争,使培训内容与领导干部实际需求相一致,使教学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取得更大实效性。
1.多元化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要求培训项目具有特色化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党中央早在十七大就作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这为党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是,随着干部队伍学历层次、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的视野愈加开阔,他们对培训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备受青睐的个性化、差别化的教育培训,对党校教育培训而言是一项现实的挑战。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目前的干部培训因计划和行政的调训方式还占有很大比重,但多类型的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不断增多,多种多样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不断涌现,形成党校、干部学院、社会机构、高等院校的多元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各种培训主体以市场论英雄,竞争异常激烈。地区党校如果依旧在“只等待领导的重视、只依靠部门的支持、只期盼上级发文、组织调训、财政拨款”的老路上徘徊,终将落伍于时代,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地区党校只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地区实际,找准自身定位,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迎接挑战,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激烈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中才能走出困境,增强竞争力。
2.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为特色培训项目的选择提供了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从计划和封闭中走出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但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较,黔东南发展任务仍然艰巨,贫困和落后仍然是黔东南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黔东南的主要任务。实现加速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为目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需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成为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作为民族地区党校,黔东南州委党校需要紧紧抓住和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历史契机,紧紧依靠这一动力源泉,在教学培训的改革过程中与时俱进,探索符合州情实际、体现时代特征、地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培训课程,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最大限度释放教学培训改革的红利。
3.独具特色的州情实际为推进特色培训项目提供现实题材
黔东南是我国著名的苗族、侗族聚集区,是全国乃至全球的苗、侗文化中心,共有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市州级名列第一位,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目录21个、中国传统村落225个,“侗族大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江侗乡稻鱼鸭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示范地,黔东南也因此被外界称为“民族文化活化石”、“民族风情园”。黔东南的自然生态在贵州也具有资源禀赋优势,2013年,林覆盖率达65%,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黔东南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是“两江”(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黔东南还是我国典型的贫困地区,当前贫困人口仍有147万,占全州常驻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在既要“赶”、又要“转”、更要“改”的倒迫下,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自然生态,如何让各族同胞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成为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成为黔东南州委党校教学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推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同步小康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黔东南州委党校应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到地区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部署,以问题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行职责和健康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并以此作为培训项目选择的重点。
1.打造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品牌培训项目
党校系统既是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同时也是传播、宣传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黔东南这片民族文化沃土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心灵世界的和谐,对生命存在、个人德行、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等,可慰藉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要阵地的党校,打造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品牌培训项目,既可让广大干部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为政之道、为官之德、为人之本等营养,又可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普及、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项目打造有如:由黔东南州委党校牵头、州内各县(市)党校参与,成立黔东南州委党校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普及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内开办一个以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为重点的网站,展示党校系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和实力;主体班授课除由民族文化保护弘扬的专讲教师授课外,可定期邀请校外名家来办讲座;每学期在主体班举办一至二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坛”,让学员有更多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多方筹措资金,成立黔东南州委党校民族文化基金,以支持全州党校系统的民族文化教学和研究等。
2.打造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品牌培训项目
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当前,我们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态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成为关呼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作为自然生态良好、“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黔东南,要守护好绿水青山,打造好金山银山,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先向贫困宣战、再向污染宣战,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走生态文明赶超跨越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作为地区党校,黔东南州委党校可将坚守发展与生态、民族文化“三条底线”作为重点培训内容,探讨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尤其要结合中央新近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健全有利于坚守发展与生态、民族文化“三条底线”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为那些坚持科学发展的干部松绑鼓劲,让广大干部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中干出业绩,在“打基础、利长远”中发挥“潜绩”,让“抓工作、促发展、保生态”的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性得以发挥,让“坚持科学发展、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合理使用。
3.打造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品牌培训项目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贵州发展的“两大”主战略。人类历史发展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注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1];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保障。作为民族贫困地区的黔东南州,要牢牢把握贫困落后主要矛盾和加快发展根本任务,加快补齐工业化、城镇化“两块短板”,推进绿色转型,是一项十分重大、紧迫的现实课题。作为黔东南州委党校,要立足所在地区贫困程度深、自然生态好、文化特色鲜明的实际,打造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品牌培训项目。探索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探索在城市规划和城镇化建设中给城镇一个准确的定位,突出个性发展,突破“千城(或镇)一面”,将地方特产培育为城镇的经济支柱的路子;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护和培植好环境,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与生态文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相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当然,民族地区特色培训项目打造,需要立足当地实际,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还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跟进,在改革中释放动力,在创新中增强活力,在竞争中盘活资源,在择优中提升质量,最终促使符合地区实际、体现地区特色、有竞争力的干部教育培训项目体系的形成。
[1] 栗战书.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大支撑[J].当代贵州,2010-11-08.
[2] 孔嘉文,曹小旭.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经济视角(上),201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