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职业观教育探析

2014-04-17 08:38杨亚凡
教育与职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职业

杨亚凡

大学生职业观是其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体现,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思想、目的、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项改革继续推进,社会持续发展,大学生的职业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当前,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职业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职业观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职业观就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大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而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①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各项改革继续推进,社会持续发展,对高校职业观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教育对象的诉求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理念来看,高校职业观教育必须以学生现实需求作为突破点,应对教育对象的需求做深入研究。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踏实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政治需要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②从教育内容来看,职业观教育还没有走出传统的“又红又专”的窠臼,教育内容对社会转型中职业道德缺失、权钱交易、潜规则、腐败等现象的解释力明显不足,学生游离在现实和书本之间,产生诸多困惑。他们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帮助他们分析其较关注的各种职业领域中的现象,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思维和分析能力,最终使其能在职业生涯中立足。从教育方式方法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课堂教育模式已略显单薄,当前大学生职业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包括课堂、实践、生活多个领域,方法也应该更多元化,更接近学生的现实需求。从教育对象的诉求来看,在职业理想上大学生希望实现人生价值、掌握技能并为社会所用、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同时他们也将职业看作谋生的手段,渴望通过获得好职业来确立其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要求,作为职业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在改革中逐渐完善,寓教于培,培养其正确的职业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职业观教育的目标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修身立业之本,自古就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其诚信意识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因此应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夯实自身信用基础。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总体是好的,但有时也有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诚信失范行为出现。这些行为在学生谋求职业时就演化为求职简历弄虚作假、面试虚夸个人能力、恶意违约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捷径”来达到个人目的等。这些现象向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让其了解信誉和道德素质才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诚信就业和诚信创业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二)摆脱功利化思想,培育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呈现出功利化倾向。有的学生把担任学生干部和入党作为谋求职业的“必然步骤”,以收入多少和自我利益的维护为准则,选择职业时更多考虑自我,忽视对集体和社会的回报与奉献,价值观出现偏差。“大学生出现功利化倾向的深层原因也正是缺乏马克思集体主义价值观。”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价值统一于社会价值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④要让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学生面临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下,教师更应该关心其现实需求,找准契机,引导其关注他人、助人为乐、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其关心社会,遵守社会秩序,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是受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同时又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各行各业的具体体现和补充。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规范,能在岗爱岗、敬业乐业、平等竞争、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廉洁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注重效益、奉献社会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只有成为具备职业道德的人,才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职业观教育时,应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四)锻炼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面临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其价值观也随之呈现多元化。一些青年的踌躇满志、美好情怀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自我崇尚”“个人本位”“自我实现”等思想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因而更关注个人的发展、利益。这些倾向表现在职业观上便出现好逸恶劳、拈轻怕重,宁愿去挤城市就业独木桥也不考虑去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就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审视自我,从实际出发做好职业规划,把个人职业期望值调校到最佳状态,使职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与自身实力相吻合。应使大学生具备大局观,能从国家需要来考虑就业,抛弃急功近利的择业观,把个人理想放置于国家、社会理想中去考量,把实现物质满足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在履行对国家责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职业观教育的困境

(一)内容开发的偏离

在目前“两课”内容建构中,课堂教学所占比重很大,两课教师要在规定学时内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材体系的讲授,教学任务紧凑而繁重,导致其没有时间开展职业观的专题教育。在教学研究方面,教师把精力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理论研究上,对职业观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得少;着重于学科知识的开发,与各学科之间、与现实问题之间没有连接点。有的课程教学甚至只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灌输,内容过于空泛,脱离大学生生活需求和经验。实践教学中,缺乏针对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系统、整体的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难于把握学生对职业观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实践教学的“缺失”

实践教学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研究、关心的领域,在学生普遍关注的职业问题上,要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实践环节中,很多高校主要是开展由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的“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假期社会调查等活动,以职业观教育为主题的实践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单独由思想政治理论开课部门组织和承担的以职业观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由于经费短缺、学生安全考虑、教学计划安排等相较课堂教学而滞后。

(三)认识上的“错位”

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主体有明确的划分和归属,这一职能被更具体地分派到就业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和辅导员来承担,内容主要涉及市场需求信息、求职应聘技巧、政策法规培训和讲座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独立主体长期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职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各司其职,使职业观教育与职业指导出现相互剥离的局面。

四、大学生思政理论课中职业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应结合当前形势和国家政策,把握时代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内在联系,充实职业观教育内容。四门课程虽是独立的课程,但是相互间是贯通的,具有各自侧重的逻辑联系。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结合历史,让学生领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其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立下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决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和方法把握现在的就业环境、形势、国家政策,自觉把就业期望和自身能力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兴趣取向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全面了解,能理性和规范就业,自觉为国家分忧解难,能用所学知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更多地从学生的道德与法律角度引导、强化学生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意识。

(二)加强实践课程的导向性

实践课程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观点、方法具体运用到实践环节中,从而培养自身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除了依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讲座等载体,职业观教育还可走进革命老区、山区、乡镇农村等。也可以结合专业,组织学生到地方政府、工厂、企业、公司、医院、科研机构等基层去实践。让他们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进行锤炼,并在这个过程中,亲身去接触实际难题,通过观摩或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其对所学书本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具有责任心和进取意识。

(三)创建内外联动模式

这里所研究的内外联动模式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以对学生开展职业观教育为目标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有两层内涵: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校与就业指导相关部门的联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部门牵头与校外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单位进行的职业观合作教育模式。从宏观上看,内外联动模式可以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源整合,最快速和高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职业观的有效指导和教育。在联合教育模式中,作为一种活动程序应突出可操作性,即实事求是根据现有设施、人才等资源,针对学生需求和特质来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按照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四)加强跨学科理论研究

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对学生职业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要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导。在科研过程中,需要突出实效性,科学方法的使用成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建设发展有30年的新兴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跨学科研究特点,学生职业观教育作为一个子任务,就要求在研究中要广泛结合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揭示职业现象和行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借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综合维度来加强思想教育课中职业观教育的理论研究。

(五)建立健全机制保障

机制保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职业观教育具有刚性的导引作用。建立健全机制保障,要明确职业观教育者不仅仅是就业部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两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职业观教育中是主要的教育者。应该把学生的就业水平和质量、职业生涯中的评价反馈、综合量化考核与“两课”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从制度方面强调工作重点。“两课”教师应加强与就业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在价值观教育上的合力,便于教育资源的流转通畅。要保障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师的培训、实践组织费用以及职业观教育交流讲座等活动的正常进行。建立相关的稳定的实践基地,增加校方和实践基地的互动。鼓励教师积极对职业观教育专题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校方采纳的应予以奖励。多与校外相关专家进行学习交流,多获取经验。

[注释]

①雷康敏.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4):135.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③肖建国,王立仁.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2):38.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