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四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首次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概念,标志着高职院校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采取一切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周家伦研究员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专业和人文素质、科技创新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①在这些素质中,除了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其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都与德育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德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端重要性,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德育不尽如人意,各校虽都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实践上却出现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德育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学校内,无论是在课程教学还是学生教育管理上,都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虽有着广泛的合作,但只停留在实习、就业等方面;高职院校和学生家庭沟通联系不够,不能借助家庭开展德育工作。因此,必须构建校内全员育人、校企合作育人、家校共同育人的大德育格局,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学校内涵发展。
确立德育目标是构建大德育格局的前提。要确立正确科学的德育目标首先应对德育的内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一般来说,德育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德育就是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权威的一个观点是王逢贤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提出的:“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②根据这一观点,德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方面的素质。
笔者认为,构建高职院校大德育格局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上述广义上的德育目标。从德育起源与实践来看,大德育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起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和筛选,这种德育在前期主要集中于政治教育,而后期则逐渐转向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或广义的大道德和价值观教育。”③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过程中也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绝对不能靠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借全校之力,实现全员育人。“大德育”“大思政”也因此逐渐被重视。
为了实现大德育目标,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应该由学院德育工作委员会来确定。一般而言,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出发,高职院校大德育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须安排的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思考,尤其是学会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同时,应加强学生工作部门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外,应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回顾我国二十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高职教育充满着‘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色彩,片面追求‘技术至上’,高度关注对大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学校就像一个工厂,生产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素质低下的‘空心人’,导致了人文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严重缺失。”④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通过人文类课程和人文学术讲座来实现,比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便开设了“哲学与人生”等一系列通识类必修课、人文类选修课,举办各种人文类讲座;另一方面要营造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2.政治教育。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外,党校教育、团校教育、学校大学生骨干教育、相关学术讲座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些平台一般设置党的知识、团的知识、时事政治知识、青年修养知识等内容,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大德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法制教育。思政部、社科部、学工处、保卫处、人武部、团委等部门可以承担起法治教育的任务,通过必修课和讲座等形式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如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社会保险法等。另外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建立开展普法工作的有关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4.道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此外也还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或举办相应的讲座。除一般道德教育外,高职院校德育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在校期间要学习职业道德有关知识,实习实训期间在实践中进一步内化、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制度德育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与学生教育、管理有关的各项制度。
从德育途径上看,高职院校德育的主渠道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素质提供了最基本的知识,但是,仅靠这三门课程,显然无法解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总是抱怨思政课教学效果不高,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而没有对整个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大德育格局的构建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渠道之外的其他渠道,主要有:
1.发挥制度的育人作用。制度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约束作用,能够帮助人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仅仅依靠德育思想和理论的宣传,显然难以收到实效。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德育格局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育人作用,不过这种制度应该是符合道德、符合人性的制度,否则便达不到育人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学校德育制度一般指的是“观念形态的规范体系,仅仅包括正式的、理性化的、系统化的、见诸文字的行为规范”⑤,如高职院校已经具有的学生守则、学习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品德操行评定制度等等。制度育人的作用已经被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所证明,例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利用学生寄宿制优势,开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全员全院全程皆教的养成教育,清洁工也通过身体力行教给学生如何保护环境。实践证明,通过三年时间完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认为,对大学生的教育“需要在制度的强制规范下进行行为训练,行为的反复就成为习惯,习惯的积累就成为自然,自然的长期积淀才形成了那么一点点的素质”⑥。
2.发挥主渠道以外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首先是开设人文类选修课,直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素质;其次是在专业课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讲会计类专业课的同时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等。要实现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3.发挥合作企业的育人作用。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不少高职院校都在探索从人文教育与文化层面进行合作。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同南京地铁的合作中,已经在订单班联合开设了“职业化素质”课程,校企双方共同编写教材,双方组成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另外,重视实习实训期间的德育工作,校企联合开展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宣传、聘请优秀校友进课堂、校企联合开展文化艺术节等都是校企共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4.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高职院校不像中小学,中小学一般都坐落在学生家庭所在地附近,因此家校沟通比较方便。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要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确实比较难。但是,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做细一点,家校共同育人还是可以做到的。首先,我们可以在招生和新生报到的时候,了解每位同学的家庭情况,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情况,把辅导员、班主任的电话、QQ等联系方式告诉家长,同时留下家长的联系方式,这样学校和学生家庭联系的渠道就建立起来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在新生报到时都会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学校情况,效果比较好。其次,通过分析学生家庭的情况,重点关注两头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与贫困生,这样在做好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我校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能够做到经常和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希望家长协助教育,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同。
5.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手段。部分院校的实践活动甚至成为其德育的特色与亮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特别重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该校把建设志愿者之校作为文化建设的抓手,形成了优秀的“志愿者文化”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德育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教育专家杨叔子教授认为,“素质教育不要说有多少课程,主要靠熏陶,学校就像一个大染缸,把学生丢进去就行了。”⑦其实上文提到的德育制度以及各类课程的开设等都可以看作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广大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类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效果上看,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比任何课程都要强。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大德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大德育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注释]
①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
②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8-129.
③王小飞.内容优势:中国特色“大德育”格局[J].中国德育,2013(4):37.
④庾萍兰.高职教育呼唤人文精神[J].职业,2008(32):85.
⑤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高教探索,2002(4):13.
⑥⑦黄达人.高职的前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