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014-04-17 07:48:26张娟娟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基础核心职业

张娟娟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226007)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张娟娟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226007)

结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的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探讨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提出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及保障措施。

职业核心能力;公共基础课程;专项活动;体验式教学;隐性课程

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hard skills)是具体行业、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它决定劳动者能否在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胜任具体工作,完成工作任务。而职业核心能力(soft skills)则是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伴随职业者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可迁移到任何职业领域使用的技能[1]。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8项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基础性、普遍性、适用性、可培养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从企业对人才资质的需求出发,从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双标准”的视角,重新审视高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中来,成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新的向度和价值选择。

1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正在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高职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考虑职业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应宏观地、整体地、动态地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预见学生就业方向变化的可能性,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劳动者不仅要能胜任现有的岗位,还必须能够适应岗位变化。为实现此目标,就必须要构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具备在多个职业岗位间流动迁移的适应能力,夯实生存、发展和实现自我的能力和素质基础,而不只是停留在眼前的就业上。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基,与专业课程一起承载着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任。然而,多年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只重视知识的系统化传授,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课程目标中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课程内容设计时未能考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也未能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中,课程评价体系中未能体现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课程架构只注重显性课程的教学,忽略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只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重视公共基础课。具体表现为:专业课鲜有缺课学生,而公共基础课学生难得满勤;专业课上,学生抢答老师的提问,而公共基础课上教师的提问难得有学生回应;学生专业课作业保质保量完成,而公共基础课作业则胡乱应付。本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对全校7个二级学院1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从来没听说过职业核心能力的提法;92%的学生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同等重要;8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公共基础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联度很弱;91%的学生期待公共基础课教师能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中去;86%的学生愿意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动员和指导下参加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各类校园主题活动;99%的学生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利于扩大就业面和增强就业优势;在8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重要性比较中,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位居前三位。因此,借鉴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能力训练模块内容,以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社会生活领域一致为前提,以职业素质与职业规范接轨为基础,在公共基础课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素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既然职业核心能力是跨越具体专业和职业的可迁移的通用的能力,那么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并且应该承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任务,公共基础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增加自己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和努力程度;93%的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持乐观态度;87%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能胜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工作。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在:

1)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以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因子为培训目标,以预先设计的活动任务为载体进行专项培训,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国外职业培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借鉴这样的培训方式,结合高职学生的能力特点、现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紧扣课程内容的同时又拓展出去,设计突出某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又兼顾其他几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培养的专项活动“任务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督促和指导下进行专项行为训练。如: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西方人经常出现的大型超市、大型购物商场、公园、大学、展览会等场所用英语采访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和体会,返校后分类、归纳和整理,编辑成访谈录,通过PPT展示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点,最后展开全班讨论。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同时兼顾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专项活动任务包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任务包与职业核心能力因子、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关联度以及可操作性,要能支撑该任务所有能力点的训练需要,能贯穿训练的始终。专项活动任务包是将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

2)体验式教学。课堂永远是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增长的主要场所,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增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遵循“课程任务化,训练模块化”的理念,通过项目实践这一环节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了平台,将交流、合作、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渗透于任务教学的情境,包括下达项目任务书、制定项目方案、方案评估、实施计划、项目施工、成果展示、评估总结7个步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合理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发现个体的能力盲点和能力增长点并加以调控。教师要抓住三点,即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控制进度和方向以及提供指导意见。从总体上说,与人交流的能力嵌入语文、思政等课程;数字应用能力嵌入数学等课程;外语应用能力嵌入英语等课程;信息处理能力嵌入计算机等课程;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嵌入就业指导等课程。但这并不排斥某一门课程突出某种能力因子培养的同时兼顾其他能力因子的培养。由于体验式教学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所以可将相当一部分内容并入隐性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扩展性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体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3)隐性课程。由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跨行业的属性,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因此渗透式的培养方式非常重要。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一种相对间接式的教育媒介[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能离开课堂,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隐性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开发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促进其附加值最大化,进一步推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由公共基础课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牵头,讨论、设计、指导校园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包括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赛事规程、编写评价指南,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突出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处于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预见性、计划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能力因子得以提升,而强项能力因子得以强化,整个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制定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应遵循“真实性、有效性、充足性和与标准相关性”的测评原则,以考生实际活动中完成某项或几项任务的证据为评估依据,以能力点为观察点,对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综合评估学生某个能力因子所达到的程度。根据该项任务在各活动阶段能力点评估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业绩成果证据。证据内容可以是某项任务的成果(包括产品、作品、文件、报告、计划、设计方案、研究成果等),也可以是活动完成的资料;证据形式可以是原始实物资料,也可以是记录成果或任务完成过程的文字或照片音像、电子资料等。可以先尝试在过程性考核这部分运用以上所述的测评方法,以定量纪实性评价为主,然后逐步扩大比例,延展到终结性考核这部分,最终形成将知识、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加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背景,还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方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此外,还应努力建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点,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和测评师资质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中的覆盖率。

4 结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又是学生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迫切需要。有效利用公共基础课程资源,采取合理的保障措施,可以拓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提高企业的满意度,增强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及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岗位迁移能力。

[1]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育人惠风,2012(8):72.

[2]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2.

(责任编辑:马斌)

Higher Vocational Basic Courses and Occupational Core Competency Cultivation

ZHANG Juan-juan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antong 226007,China)

Based on occupa tional core competency certification executed by National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ciency of basic courses with regard to occupational core competency cultivation,and then proposes approaches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for the basic course teaching in terms of occupational core competency cultivation.

occupational core competency;basic courses;special project;experiential teaching;implicit courses

G710

A

1671-6191(2014)02-0103-03

2014-04-02

张娟娟(1979-),女,江苏如东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江苏工程职业技学院教育改革课题(编号JGY/13011)。

猜你喜欢
基础核心职业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