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清
(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山西 长治046000)
上党梆子音乐(唱腔)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3个主要问题:“程式化”音乐(特别是“过门”)的结构还未解锁;男女声“同腔同调”的核心问题还未触及;C 调的音乐调高定位与演员自然条件(声带)的适应问题还未引起重视。本文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
通俗地讲,音乐的板腔套路和曲牌就是指音乐和唱腔在剧情行进中的旋律,在本乡本土的音乐环境中成长、发展和繁荣起来,是音乐的灵魂,彰显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绝无仅有的个性。每个剧种都有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板腔套路和曲牌,上党梆子音乐也不例外。它的板腔套路和曲牌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是宫、徵交替的声腔音乐。尤其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四六板”、“垛板”等板式,辅之以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等打击乐和激情高昂的“唢呐”伴奏,共同将上党梆子音乐的地方特色——“高亢明朗活泼,粗犷朴实刚健”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把握舞台演出节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何继承与改革上党梆子音乐的板腔套路和曲牌,使其既彰显个性、又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视角,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之一。
从现有的上党梆子音乐改革成果观其改革思想和方法,可将其概括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上党梆子音乐的板腔套路和曲牌,依据剧情发展需要,大胆改革。如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郝同生老师在《潘杨讼》中扮演“寇准”演唱“万岁爷金殿上传下口旨”的一段唱腔。为了能更准确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获得当时青年观众的喜爱和贴合时代文化气息的要求,大胆突破传统梆子须生的程式化唱法,在传统【四六】比较刻板唱法的基础上,根据剧中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节奏和情感状态,牢牢地抓住上党梆子【四六】板式的基本旋律,在节奏、音区、发声、吐字、润腔等方面,反复琢磨,精心设计,使这一段唱腔较为准确地抒发出剧中人物“寇准”“始而惊诧、继而为难、再三权衡,终秉公允”的内怀心路里程,为准确断判“潘杨讼”一案,确立了准确的“法理观”。他的唱腔听上去有很大的随意性:想高就高、想低就低、想长就长、想短就短。但恰恰就是这样的唱法,把一个满腹锦绣的“寇老西儿”渲染得酣畅淋漓。当然,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在当时就招来老艺人严重不满和排斥,说他是“外三道”。40多年后,郝同生老师的这段唱腔在上党地区已成为家喻户晓、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可以说,郝同生老师这种近乎“离经叛道”的创举,正是对上党梆子音乐创新的有益启迪。他的“万变”始终没有离开上党梆子音乐的“宗”型。只有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对改革成功与否作出结论。另一个突出的范例是“爱珍腔”的出现。30年来,一曲《杀妻》风靡三晋,青年戏迷,趋之若鹜。可以说,在突破上党梆子【跺板】程式、构建“小旦”华丽唱腔的努力上,作曲者下足了功夫。
另一类是,照搬与焊接。改革开放以来,在上党戏曲界戏曲音乐创作中出现了一种怪象:依照兄弟剧种的剧目录像,开展导演照带排戏,戏曲音乐创作者搞像配音。有一些戏曲音乐创作者竟然把别的剧种的前奏、间奏音乐甚至唱腔旋律,照搬不误,与上党梆子的音乐、唱腔焊接,完全不考虑上党梆子的音乐情绪和节奏。上党梆子音乐中充满了羽调、商调、清角、变宫调等别的剧种的板腔套路和曲牌,唱腔铺排生安、乱造;唱腔与唱词的音符韵辙不配套……。这种所谓的改革,使上党梆子的音乐失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失去了浓郁的梆子“味道”,上党戏曲音乐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方向性偏离。
可见,上党梆子音乐的变革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点滴融入式的渐变过程。但无论如何改革,如何改变其程式化的板腔套路和曲牌,都要以沉淀悠悠古上党梆子音乐的醇香味道——梆子声腔为己任。
众所周知,上党梆子音乐(唱腔)的显著特点——旋律粗旷豪放、慷慨激昂、震耳欲聋。尤其是生角、花脸的音乐(唱腔)旋律偏高、真假声交替难以过渡、行腔涩滞,影响了戏曲音乐的美感。只有天赋出众的演员(诸如原生态的阿宝、王二妮等)才可能把握这种唱腔。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与修炼,仅用经典的行当唱法来合理完成剧中人物的情感内容,只能说是“想当然”。因此,解决这一痼疾,需要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集体研究,攻克难关;同时,借鉴其它剧种成功的经验,如豫剧《朝阳沟》男女声同腔异调的创新。
如何解决“男女同腔同调”这一古老的唱腔问题,笔者依据多年的创作经验,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善于传承。上党梆子音乐的灵魂源于民间,根在上党。在改革中首先要继承传统的精华——将传统板腔套路和曲牌音乐作为音乐的基调。上党梆子的板腔音乐,包括【大板】、【四六】、【跺板】、【箭板】,【花腔】、【中四六】、【霸王鞭】、【满字花腔】、【靠山吼】以及与生俱来的曲牌音乐【小栽板】、【一串铃】、【葡萄架】……,这些极其丰富的音乐元素,给解决“男女声同腔同调”的问题提供了范围广阔的回旋余地。在过去的“老戏”中,也有成功的例子可资借鉴。二是勇于创新。现代音乐(交响、流行、摇滚等)的旋律、节奏、和声、唱法等能够满足青年观众的心理需要,受到青年观众的热爱与追捧。因此,上党梆子的音乐改革需要牢牢抓住“时代气息”,借用现代艺术手段来美化旋律,创造更加优美、动听的唱腔,丰富上党梆子音乐。三是合理安排词曲韵辙。在组织旋律、润腔、节奏变化、演唱技巧和词曲韵辙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细致、合理安排,加以科学处理,在创作中唱段与音乐、唱段与唱段之间的情感对接,以及曲式结构的对比和全剧音乐的整体布局等,在不影响剧情情感、节奏的情况下,尽力将上党梆子的多种板腔、曲牌音乐融入全剧,丰富剧中音乐旋律,达到让观众听后时时新鲜、句句回味的效果。
传统认为,将“C 调是上党梆子作为宫调式音乐的法定调高”作为不可动摇的教规,认为只能用C 调规范演员,不能由演员调整调高。实际上,这是一种相对固化的陈规陋习。这里涉及戏曲音乐“为谁服务”的问题,戏曲音乐当然应该为演员服务,从而达到为观众服务。
中国戏曲的体制是以演员表演为核心。试想,如果演员、尤其是男演员,演唱得不舒服,怎能得到演唱艺术应有的层次?假如一个念、做、打俱优的表演人才,仅仅因为某些音高够不着,就否定这个演员的表演天赋,是不公平的。上党梆子著名演员马增瑞老师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嗓音宽厚,中音区饱满浑圆,但高音区不足。他就能扬长避短,在中音区做足文章,无论是出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还是《打金枝》中的“唐王”,都能把角色演唱得声情并茂、惟妙惟肖,没有哪个观众因为他不叫“高嗓”而否认他是一个“好把式”。
由此可以说明:在戏曲音乐、特别是唱腔音乐的设计中,调动一切作曲手段,千方百计为有潜力的演员、特别是男演员设计“舒服”的唱腔,不仅是戏曲音乐改革的努力方向,更是造就戏曲男声人才的举鼎之作。
[1]路畅.民间戏曲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基于上党梆子的调查分析[J].文艺研究,2013(1).
[2]李秀荣.试论上党梆子音乐之发展[J].黄同之声,2013(3).
[3]冯双明.上党梆子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J].东方艺术,2011(S2).
[4]刘博.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2.
[5]韩晓莉.山西晋城八音会与上党梆子的渊源关系[J].音乐探索,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