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纪检、监察室,浙江嘉兴314036)
嘉兴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瑰丽多姿的民间舞蹈艺术,平湖鱼圻塘龙旗龙伞舞源自当地的一种古代民间舞蹈,相传与南宋将军刘锜排兵布阵有关,与当地刘公祠祭祀活动有着紧密联系。作为别具表演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成为当地优秀地方文化的代表,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和仪式性。2012年春节,平湖鱼圻塘龙旗龙伞舞作为我国江南地区唯一入选的节目,参加了北京第29届龙潭庙会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展演,喜获金奖;2012年8月赴韩国参加韩中国际“木槿花奖”音乐舞蹈大赛,获得 “最高表演奖”和三个 “组织金奖”;2013年8月,在台湾新北市举行的台湾 “阿里山杯”音乐舞蹈合唱艺术盛典上,以全场最高分获得了本次大赛音乐舞蹈类最高奖。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经当地文化人士的发掘整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展现出多彩的魅力,成为祈福纳祥、别具江南地域风情的民间舞蹈。
鱼圻塘龙旗龙伞舞原名旗伞舞,旗与伞皆为古代作战时的号令工具,舞蹈反映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刘锜将军出征前行军操练的情景,是一种展现古代战争布阵的民间舞蹈。
刘锜是与岳飞等齐名的南宋四大抗金名将,出身将门世家,多读兵书,识战法,据称其统领军队为 “八字军”,人皆刺有 “赤心报国 誓杀金贼”八字,其将兵编为前、后、左、右、中、游弋6军,分别由12位将领指挥,严格训练指挥,号令整齐统一,成为一支精锐的善战之师。曾大破金兀术的 “铁浮图”“拐子马”,为抗金屡建奇功。现安徽阜阳、浙江平湖等多地仍存有刘公祠,以示纪念。
相传刘锜曾统兵在平湖新埭镇鱼圻塘要塞驻防,他一方面在此剿匪安民,操练兵法,保一方平安;另一方面,又大兴水利,施惠于民,当地百姓为纪念刘锜使民免受兵匪之祸,又得江南水乡的鱼米之利,特地建造了刘公祠,将其尊为“刘千岁”,每年在重阳节刘锜诞辰之日,举办大蜡烛庙会,以祭奠怀念。
龙旗龙伞舞与刘锜的排兵布阵有关,是军事操练、军队进退的舞蹈化演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续。
新埭民间历有 “十路将官十路旗”的说法,将官以旗作为传令,兵为旗的延伸,旗的大小寓意着兵的多少;旗,也意谓着官的大小,旗有多高,官有多大。伞,一路将军一路伞。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代帅;二是作为领旗。伞同时还有盾牌的作用,保护将官。旗伞下面又有三角传令旗,以甩旗为布阵法,有龙门阵、长蛇阵、八卦阵、兵骑阵等36个阵法。
古代战争指挥多循三种方式:一喊;二鼓点;三领旗。喊,距离太近,10 m、20 m以内就能听到;鼓点,300 m以内才能听到;领旗,1 000 m以内都可以看到,而且可以变化出上百个甚至上千个队形,阵形丰富,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长蛇阵,所以古代战争多用旗伞指挥调度。
“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与依赖。”[1]民间舞蹈龙旗龙伞与当地刘公祠祭祀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祭祀活动也赋予了这一民间舞蹈传承的生命力与一定的神秘敬畏色彩。
20世纪80年代进行民间文化普查时,当地的文化干部沈德华到鱼圻塘村进行蹲点采访,根据年长的村民所述 “十路将官十路旗”这一说法,整理并收集到了龙门阵、长蛇阵、罗汉阵等几个主要阵法加以创作研究,逐步排演出一定的演出顺序和演出阵容。
目前,龙旗龙伞舞活跃于民间民俗舞台,参与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鱼圻塘龙旗龙伞舞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独特的地域民俗特色与民间舞蹈艺术特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赞誉。
龙旗龙伞舞表演共由26人完成,其中举大旗1人,举伞10人,舞旗10人,5人组成鼓乐队敲锣打鼓。表演时,旗队与伞队各成两路纵队,每路10人,均为五男五女,旗伞相间。随着锣鼓声响起,大旗率先出场,挥舞大旗渲染气氛,三角龙旗、伞紧随其后出场。在气势磅礴的锣鼓声中,大旗时而在前场,时而又跑到了后场,领军指挥全场。身穿红、黄绸衫的队员们挥舞着手中的旗伞,如蛟龙般相互穿行,在不断地小跑步中组合出十字、铰链、环形等各种队形及龙门阵、长蛇阵、八卦阵、兵骑阵、盾牌阵、长矛阵、罗汉阵、八字阵、宝塔阵、风火阵、交叉阵等十多个阵法,每个阵形分别代表着不同意义。在队形中变阵法,在动作中舞舞蹈,在6~10 min的舞蹈时间内,共运用了36个动作,变换了18个阵形。整个舞蹈场面锣鼓喧天,气势恢弘,既有江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更充分表现了南宋抗金名将刘锜作战时指挥沉着冷静,军令如山倒,军将意气奋发之势,令行禁止,动静自如,并倡导和宣传了 “统一指挥,统一思想,统一步伐,统一行动”这一卓越的军事思想。
1.服饰、头饰
龙旗龙伞舞的演出服装是对长靠进行的改良,既能走路,又能舞蹈。男女服装颜色和头饰各不相同:男演员着黄色马褂,红色走边,前襟两侧各绣有一条红色龙,前胸、后背正中挂有一块银闪闪的圆形的护心块,有护肩,腰系黄靠腿,下身着黄色马裤,绑护腿,头戴紫金纶,显现皇家气派;女演员着红色马褂,金黄色走边,前襟两侧各绣有一条蓝色龙,腰系绿靠腿,下身着红色马裤,头戴紫金纶,代表一种艳丽。
2.道具
龙旗龙伞舞的主要道具是旗和伞。领旗为红色,黄色走边,旗上缀有一条黄色的龙。其余的10面旗做成三角龙旗,颜色有蓝橙和黄绿两种相间,旗面上缀有图案。伞的颜色有红、黄两种,伞尖成葫芦样,伞边缀有龙须。男、女演员的伞裙幔各不相同,男演员的伞裙幔上缀有黄色的龙,而女演员的伞裙幔上则缀有一圈荷花。
3.乐器
由锣、鼓、镲组成锣鼓乐队,其中大锣1个、小锣1个、镲1个、大镲1个、大鼓1面。
4.伴奏
在舞蹈音乐方面采用了鼓点伴奏,节奏变化20多种,分别运用了平湖钹子书、一枝香、水底鱼、急急风、长腿等锣鼓曲牌。前面一段由击云鼓采用钹子书的鼓点引入,再锣鼓加入。另外,龙门阵运用了急急风、八卦阵运用了水底鱼、罗汉阵运用了长腿节奏。在舞蹈过程中,演员们不时发出 “呵呵,嘿哈”的雄壮吼声,附和着锣鼓声,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充满了尚武精神,洋溢着战斗气息,仿佛纵身于古代纵马厮杀的战场,渲染出一种壮烈的气氛。
现在呈现的龙旗龙伞舞加入了更多古典与现代的元素,如现代的旗语和京剧的帅旗。队形上主要采用体育竞技的队形和民族民间舞蹈的队形;动作上采用京剧的趟马走边、起霸等动作。龙旗龙伞舞属于只舞不歌形式的民间舞,舞蹈语言简单,但道具别致,阵法独特,风格迥异。
1.独特的道具发挥
“民间舞是由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等。”[2]在我国民族民间舞中,道具的运用非常普遍,如扇子、手绢、鼓、盘子、长绸、刀、棍、面具等等,丰富多彩的道具运用让民间舞增添了不少光彩。龙旗龙伞舞将 “旗”和 “伞”这两大古代军事号令工具作为道具,挥旗、举伞,旗伞飞舞,以其独特而别致的道具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2.多变的阵形阵法
龙旗龙伞舞是军事指挥操练活动的艺术变形与提炼。锣鼓喧天,演员们踩着鼓点,以小跑的形式,挥舞着龙伞,打着彩旗,和着节奏的快慢和鼓点的轻重缓急,有时笔直挺进,有时倒退如流;或相互穿插,或独自转圈,或来回穿梭,变换阵法,排列整齐,气势威武,表现了行军操练的情景。当各种阵法在演员的跑动中出现时,分合聚离,变幻无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既是古代军事内容的艺术化呈现,也是百姓对自己敬畏的军队仪容仪仗的民间想像与创作。
3.刚柔相济的舞风
在队形中变阵法,在动作中舞舞蹈。龙旗龙伞舞呈现排兵布阵,跑队形、摆阵法,画面漂亮、热闹、威猛,冲击力强,形式上有震撼力,给人威风凛凛的感觉。中段植根于江南的舞蹈则动作简单、细腻、精致、秀气,又有一股柔柔的江南水乡味。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动静相宜,张驰有度,使舞蹈风格既有江南的柔美,又有北国的阳刚之气,呈现出刚柔相济之美。
早在元朝时,新埭即属华亭乡,到了明朝时期新埭得到了飞速发展,有 “江南十八镇,就有新埭一个镇;东乡十八镇,不及新埭一个镇”之说。据清光绪 《嘉兴府志》卷四:“新带镇,县北三十里,镇有中市、东市、西市、花街、上塘、下塘、饶鱼盐花布之属”, “明清时为商业重镇,民国时尚称繁荣。”[3]新埭镇区内水网密布,水流畅达,物阜民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新埭镇在当代获得快速发展,鱼圻塘村近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以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与风俗文化成为 “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每年吸引10万人次游客,刘公祠重阳节迎大蜡烛习俗被浙江省文化厅确立为首批18个民族传统节目保护基地之一,并被列入嘉兴市8个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地,其祭祀所奉重量超过1 000 kg的大蜡烛,以其巨大而被载入吉尼斯纪录。这里还有浙北最大的“鱼乡戏苑”露天戏台,筑巢引凤,注重民间民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古今融合的乡土环境,为民俗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生存发展基础。
正是在这一极具传统文化的田野沃土上,新埭镇民俗民间舞蹈鱼圻塘龙旗龙伞舞和其他优秀民间文化一样,获得重新生长的养分,走上了重新的发掘与保护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文化人士在文化普查中对龙旗龙伞舞的整理发掘一直持续地深入。近年新埭镇陆续举办弘扬当地乡土文化的泖水文化节,村民对身边的传统民俗愈加珍视,参与热情高涨,鱼圻塘村于是深入挖掘旗伞舞这一民间舞蹈,再现刘锜将军令人赞叹的民族气节和号令严明的军事指挥作风。当时已在平湖市文联工作的沈德华等再次深入鱼圻塘村挖掘,在新埭镇文化馆的配合下逐步完善龙旗龙伞舞,组织村民排练演出。2011年在平湖新埭泖水文化节 “阳光泖水人文新埭”展演中第一次亮相,就受到全镇人民的热烈欢迎。[4]
1.政府积极充当推手,将龙旗龙伞舞与当地庙会等节庆活动结合,打造乡村非遗文化品牌
新埭镇、鱼圻塘村近年来对乡土民俗文化倍加珍惜重视,大力挖掘 “旧”的文化宝贝,拔专项经费保证舞蹈在本地及外地展演,尤其将这一具有独特民俗内涵的舞蹈与当地每年举办的泖水文化节、刘公祠大蜡烛祭祀等结合起来,提供相对固定的演出时间和空间,做大做强这个与当地庙会等民俗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使鱼圻塘龙旗龙伞舞与大蜡烛祭祀、“鱼乡戏苑”露天戏台等一起构成了展现新埭鱼圻塘村民俗特色文化的农村风景线,铸就乡村文化品牌。
2.编写乡土资料,巧借宣传,培育关注参与的群众基础
新埭镇文化馆等单位组织人手,积极整理龙旗龙伞舞的舞蹈资料,撰写文章,在各类报刊刊发,扩大龙旗龙伞舞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走进学校、村镇社区,组织村干部、教师和普通村民等参加舞蹈排演,激发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有效扩大当地群众的参与度。
3.创作整理不断深入,在保护民俗非遗特色的基础上传承创新,赋予龙旗龙伞舞新的生命力
借助龙旗龙伞舞到北京、韩国、台湾等地展演的机会,积极听取吸纳北京、杭州等地民俗、舞蹈专家的意见建议,深入挖掘龙旗龙伞舞的历史内涵与民俗特色。一是服装道具以 “龙”强化主题符号,增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和凝聚力;二是丰富排兵布阵的舞蹈表现内容,使队形与步伐更具仪式感,在阵形变幻、旗伞飞舞中获得更为奇巧的美感,增强舞蹈的表现魅力;三是彰显舞蹈的主题,发挥这一舞蹈的古代军事特色,在旗与伞的调度中寓意统一指挥、统一步伐、统一号令、统一行动,让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乡村文化建设的今天,龙旗龙伞舞深得江南文化的浸润,以其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蕴香吐韵。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热心文化人士的推动下,在村民质朴热情的参与中,结合当地庙会民俗、旅游观光等的深入发展,龙旗龙伞舞也将获得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作为民间艺术的奇葩绽放出其独有的风采与芬芳。
[1]汪以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 [J].艺术百家,2009(8):254-255,258.
[2]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50
[3]嘉兴市志编纂委员会.嘉兴市志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504.
[4]褚亚芳.难忘龙潭载誉归——新埭镇 《鱼圻塘龙旗龙伞舞》荣获北京第29届龙潭庙会金奖侧记 [N].嘉兴日报:平湖版,2012-03-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