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玲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思考与实践
——以蚌埠“喜迎门”小区规划设计为例
程晓玲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蚌埠市“喜迎门”小区设计实践,探讨了提升保障性住房人居环境品质的规划设计理念及方法,以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居住环境。
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内部环境;成本控制
在以保障性住房为主导产品的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中,宏观上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到微观上满足使用需要的住宅产品的控制,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居住者对居住使用空间舒适性的要求。
保障性住房选址如果过于偏远,会使得周边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增加低收入者生活成本,降低生活质量。另外,保障性住房项目集中建设易导致社会贫困的过度集中,带来严重的社会分割问题。考虑到保障性住房变为存量住宅的可能性,不当的空间布局往往会使得存量住宅对地域形态、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优化布局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建设住区模式、混合居住模式,建设城市新区。
优化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帮助低收入群体享受公平的居住机会,使得保障性住房能够充分发挥出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保障性住区应该优先选择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地段,如果是整体规划的新区则尽量做到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运行。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规定住区周边应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并且应靠近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站点位置距保障性住区出入口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住区周边临近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交通换乘枢纽等公共交通,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降低交通成本;完善的商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给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安全性
保障性住区人口密集,流动性较大,安全性是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在规划设计阶段确保居住者在所居住的环境中能够找到一种外在的、物质上的安全感,包括住宅结构的安全性、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及消防疏散、室内环境的安全与防范措施、后期维护管理的可靠性等。
(二)舒适性
保障性住区容积率较高,套型面积较小,为了节约成本、节省用地,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多以中高层、高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一般较高。同时,要尽量避免因住宅的高密度化而对住区的日照条件、采光通风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提高保障性住区居住环境质量。
(三)符合居民需要的景观环境
保障性住区应该配建符合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合理的服务半径,比如增设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区内的景观绿化要注重加强休闲、健身、交往空间的利用,将绿化与实用功能相结合。住区环境的地面用材美观安全,具有较好的防滑性。
(四)方便性与安全性
区内道路系统确保合理的分流,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衔接。住区内的交通线路组织主要以水平交通为主,减少住区内部道路由于地面高差所带来的过多踏步的设置,使用坡度适宜的坡道来解决,为老年人及残疾人提供方便。住区停车问题将来也会对居住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过大的地面停车率会占用大量的居住用地,对小区内部各功能组成的用地结构及住宅建筑密度、层数均带来一系列影响。
(五)生活保障性
保障性住房以实用为主,通过套内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使得户型空间结构与模式更加符合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一般廉租房套型面积控制在50左右,经济适用房控制在60左右,建筑面积较小,通过减少公共交通面积,紧凑布置设备,缩短内部交通流线,来提高户型空间的实际使用效率。功能分区明确,实现公私分离,食寝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
在确保住房品质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保障性住区的成本控制问题,主要包括建设成本、居住使用成本及维护管理成本三个方面。其中在设计阶段应积极推行经济实用型的建筑方案,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广泛适应性,使得空置住房将来能够被长期利用。住宅设备产品的耐久性、通用性加强,也是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的有效方式。
处于城市不同区域的保障性住房宜因地制宜,考虑住区与自然条件、周边环境设施相结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当地文化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使得新建住区可以有效地融入周边地域生活,有利于良好区域居住环境的形成。
蚌埠“喜迎门”小区属于较大型保障性住房示范区,位于蚌埠市城南新区,占地42.90 h,总建筑面积99万,分三期开发,整体规划南北三期用地的道路路网,形成连续贯通的城市肌理,创造良好便利的交通环境。
本案规划容积率较高,人口较多,配套大型商业是可行的,不仅为居民提供便利,作为长期收益也可以为政府财政减少负担。同时,沿迎宾大道和黄山大道形成的带状商业,提升该区域人气的同时,增添了新区的地块活力。
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整体考虑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结合步行景观道和绿化铺地系统划分邻里交往空间、老人休闲活动场地及地面停车。住区道路考虑了无障碍设计,道路尤其是步行景观路坡度较缓。
本案主要采用一梯四户的高层户型,减小公摊面积,提高套内空间的实际使用率。功能分区明确,将卧室功能单纯化,公共性空间扩大化,形成“大厅小卧”,满足了居民生活和交往的需求。在保证住宅日照充足的前提下,设计集中的景观绿地,组团绿地及宅间绿地,并且增设多种类型的健身活动和各种主题性休闲场所,尽可能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的需要。
本案在防噪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紧邻城市主要道路一侧加宽绿化隔离带和利用商业裙房作为屏障的方式降低噪音,户型设计灵活考虑将主要卧室和起居室布置在背向噪声源一侧。
[1]马建平.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刘旭东.合肥市保障性住宅规划建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欧喜军]
ThinkingandPracticeofIndemnificatoryHousingPlanningandDesign——Taking Bengbu “Xiyingmen” Residential Estate's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CHENG Xiao-ling
(ArtCollege,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and related policies, combining with Bengbu "Xiyingmen" residential estate's design practice, discuss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 and methods of promoting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order to create a safe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really with fun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ternal environment; cost control
2013-12-21
程晓玲(1977-),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J59
A
1009-9042(2014)03-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