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经斯基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4-04-17 06:00鲁梦瑶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共产主义工人

鲁梦瑶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0 引言

20世纪早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不懈寻求和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宣传,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维经斯基作为俄共(布)远东局和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积极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 维经斯基在中国参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

维经斯基来到中国之后,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和帮助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同时,帮助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建立早期的共产党组织,积极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1.1 协助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

(1)指导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受俄共(布)远东局的委派,维经斯基于1920年4月来到北京。维经斯基来华的使命是“要联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1]因此他必须尽快接触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维经斯基首先通过北京大学教授柏烈伟介绍,会见了当时颇具名望的,并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随后经李大钊的介绍,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在上海,他与陈独秀和李汉俊、沈玄庐等知识分子进行多次座谈。在座谈中,维经斯基向他们介绍了苏俄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情况,使这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人士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这时候,‘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事被列入了日程。”[2]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同年8月由陈独秀、李达、李汉俊、沈定一、施存统、陈望道等人发起,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上海革命局)成立了。1920年8月17日,维经斯基写给俄共(布)中央西比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信里提到:“我在这里逗留期间的工作成果是: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设三个部,即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出版部现在有自己的印刷厂……几乎从海参葳寄来的所有材料(书籍除外)都已译载在报刊上”、“宣传报道部为中国31家报纸提供消息”、“组织部忙于在学生中间做宣传工作”。[3]31-32可以看出实际上上海共产小组下设的三个部门都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这充分体现了维经斯基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视程度。维经斯基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当时生活在严峻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人民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帮助。

(2)指导建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功协助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之后,维经斯基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中国各工业城市建立与上海革命局相类似的局,然后借助于局代表会议把工作集中起来”。[3]32在维经斯基的大力推动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开始着手在全国各地建立党的早期组织。“除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小组外,一九二〇年下半年和一九二一年初,在其他城市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4]158在1920年至1921年间,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了共产主义小组主要的工作方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主要是学生、地主和绅士,还有一些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分子。一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知识储备,使得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有能力进一步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出版小手册、杂志等材料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组织办学,让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及其子女可以学习文化课程,并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向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小组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范围,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逐渐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更高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维经斯基及其助手先后赴北京、广州、济南、武汉等地,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者进行会谈,指导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和各项活动,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重要的贡献。

1.2 帮助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

(1)办刊写文。维经斯基来到中国之后,在宣传报道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在1920年抵达上海之后,借助报刊这一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载体,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年8月他创办了向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通俗工人周刊《劳动界》;9月协助陈独秀将从5月以来就已经停刊的《新青年》改为上海小组的机关刊物,专门在《新青年》中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向广大中国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11月创办向早期共产主义者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党内理论刊物,同时他还影响了《伙友》、《觉悟》、《中国工人》等报刊的创办。包惠僧曾经提到:“此时第三国际代表魏经斯基同志已回国,上海方面的同志很少,工作也没有展开……《新青年》杂志及《共产党》月刊停了好几期没有出版”。[4]432他的回忆充分肯定了维经斯基的成绩。此外,维经斯基还积极撰写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组织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在他来中国之前,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外国传来的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即使日本学者提供给中国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参考资料,但由于语言不通、消息传递困难等多方面原因,中国的革命者很难掌握有关共产主义、俄国革命的一手的资料。维经斯基到华之后,一方面积极发表文章,在这一时期内他发表多篇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中国革命情况的文章在《新青年》、《劳动界》、《真理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另一方面,他还组织理论水平较高的革命人士,通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下设的部门,印刷、翻译多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维经斯基撰写宣传文章,通过自己建立的宣传组织翻译经典著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者的思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组织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外国语学社。俄国在经受过十月革命洗礼之后认识到“学生运动是特别容易见成效的工作对象”。[3]38维经斯基向中国的革命人士介绍了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经验,他希望“在这个月内把各种革命学生团体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总的社会主义青年团”。[3]33他的希望与我国广大先进知识分子希望有一个革命团体能够组织、引导青年的迫切愿望相一致。在维经斯基的组织推动下,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0年8月在上海首先成立,随后北京、广州、长沙、武汉等地也纷纷响应号召,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之后,陆续“派代表参加我们的革命局。这样,我们可以对学生运动积极施加影响,并引导他们到工人和士兵中间去做有效的革命工作”。[3]33-34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们积极向工人、士兵介绍世界革命情况、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与传播活动并不能完全归功于维经斯基,但是他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3)开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人工会。维经斯基十分重视工人阶级的力量,他来华的一个任务是“从组织上和思想上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建立阶级的工人工会,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同工人运动建立联系的思想”。[5]在1920之年,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之间传播,几乎没有传播在工人阶级中传播,维经斯基和中国的革命者通过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以开办工人夜校、进行演讲、出版一系列的工人刊物、宣传手册和传单等多种方式,向工人们介绍世界工人运动的情况、灌输革命的理论和道理,用最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维经斯基还以“建立和发展工人阶级组织为主要的任务”,组织建立工人工会—这一真正属于工人的团体。[6]在他的努力下,全国很多大城市都建立了工人工会。张太雷在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报告中曾提到:“我们的组织部在许多大城市建立了工人夜校、工人俱乐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该部同时还在不同的产业部门组织工会,并且还将它所组织起来的上海冶金工会的代表派到中国的其它城市,去组织该产业部门的地方工会。”[7]96-97这一报告也充分肯定了维经斯基在工人中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成绩。

2 维经斯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维经斯基在华期间,协助创建了早期的共产党组织,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阵地。同时,他领导中国工人运动,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维经斯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2.1 注重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1)撰写文章,从理论层面影响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是中国最先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阶层,这些知识分子往往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在这些先进知识分子中宣传马克思理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维经斯基利用其共产国际代表的特殊身份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刻理解,撰写了许多宣传共产国际、苏俄革命以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并且多次与各地知识分子进行会谈,在他们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的一股重要的思潮,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

(2)领导工人运动,在实践中引导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民主派’愚蠢极了,浑身浸透了资产阶级气息,所以他们无法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无法理解工人阶级的未来。”[8]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依靠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就必须要争取得到工人阶级的支持。维经斯基通过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阶级,通过组织工人工会,印发大量宣传手册、传单,创办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在工人中大规模传播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激发工人们的革命热情。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的传播,使工人阶级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以实际行动改造中国社会,使得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2.2 强调传播内容的实践性

维经斯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维经斯基在这一过程中,他与中国共产主义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推动各地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展联络工作。他还将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投到工人阶级中,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组织工人群众,并邀请了学生和先进的青年深入工人群众中了解情况积极组织工人,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维经斯基在向中国广大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加快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步伐,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紧急的结合起来。

3 维经斯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维经斯基作为俄共(布)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代表,是较早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的努力,壮大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阵容,加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1 壮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阵容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很难看到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即使有少数先进到知识分子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在1920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基本著作的中文全译本连一部都没有。”[9]维经斯基来到中国之后,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他协助建立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下设的出版部组织发行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相当数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并“着手翻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献,首先要加快业已开始了的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译成中文的工作。”[7]98同时印刷了小册子和传单,发行周刊杂志,着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维经斯基通过建立许多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使得中国原先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零散的、无组织状态走向集中的、有组织的状态,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没有完整译本的状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在中国得到了传播。

3.2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运用的重要成果,而维经斯基在中国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维经斯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理论准备。维经斯基借助媒体的力量大力报道大量关于十月革命、苏俄情况以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同时出版、翻译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学生和工人阶层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次,维经斯基来到中国之后,加强与革命者的联系,协助中国的共产主义者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策划建立了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加快了建党的步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基础。再次,维经斯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还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基础。维经斯基创办了“外国语学社”,物色中国的有志进步青年到俄国去学习,刘少奇、韩平、任弼时等早期党员骨干都曾是学社里的一员。他还多次开办讲座、会议,给予年轻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工作上的指导,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素养,许多优秀的人才变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工人、学生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相当力量的后备力量。

4 结束语

维经斯基是俄共(布)远东局和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他在共产国际和中国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的出现帮助中国建立了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帮助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他还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研究,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共产主义小组(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4]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一大”前后(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徐正明,许俊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胡胜武,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共产主义工人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