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山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评价理论(the Appraisal Theory)是由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马丁和怀特等人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所创立的[1]。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1]。评价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态度系统(attitude system)、介入系统(engagement system)和级差系统(graduation)。态度系统位于整个评价系统的中心,就被评价对象而言,态度包括三个基本类型:对人物情感的评价——情感(affect);对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评价——判断(judgement);对事物价值的评判——鉴赏(appreciation)。具体来说,情感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情绪的反应,如“高兴、悲伤、害怕、厌恶”等。判断是对人们行为举止的评价。判断可以分为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鉴赏是对现象的评估,可以分为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估值(valuation)。
近年来,评价理论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国内外的学者们将评价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语篇分析以及文学评论之中。评价理论为文学评论打开了一个新的语言学视角,提出了一种文学评论的新方法。例如,尚必武以评价理论的核心子系统——态度系统为研究视角,从词汇层面对《灿烂千阳》展开分析,窥探作品中两个主要女性人物的行为、性格、情感等[2]。管淑红采用叙述学的视角理论和功能文体学的评价理论探讨了英国著名作家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人物思想表达的评价功能[3]。赵霞、陈丽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对《傲慢与偏见》中Elizabeth的话语进行分析,揭示小说通过人物对话表达态度以及实现人际意义的方法[4]。徐小燕、吴庆宏以评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赛珍珠的传记文学《战斗的天使》中的话语态度意义,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变化[5]。本文拟借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子系统分析《野性的呼唤》中促使巴克野性回归的性格变化。
巴克是一条狗的名字,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主人公。整个故事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在北方险恶的环境下,巴克为了生存,如何从一条驯化的南方狗退化到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野蛮状态的过程。巴克是一条杂交狗,被人从南方主人家偷出来卖掉,几经周折后开始踏上淘金的道路,成为一条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残酷的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公正与自然的法则;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它懂得了狡猾与欺诈;经过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巴克最终确立了领头狗的地位。在艰辛的拉雪橇途中,主人几经调换,巴克与最后的一位主人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情厚谊。这位主人曾将它从极端繁重的苦役中解救出来,而它又多次营救了他的主人。最后,在主人惨遭不幸后,巴克便走向了荒野,响应它一路上多次聆听到的、非常向往的那种野性的呼唤[6]。
情感是态度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是表达人对事物或现象的情感反应,是一种主观反应。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野性的呼唤》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表示情感的词语,揭示了小说主人公巴克的情感变化。
例1 Hunting and kindred outdoor delights had kept down the fat and hardened his muscles; and to him, as to the cold-tubbing races, the love of water had been a tonic and a health preserver.
Delights和 love 是两个积极情感词,反应了巴克在法官米勒家过着一种心满意足的生活,它和孩子们一起散步,在水中嬉戏,冬天的时候它就坐在主人的炉火边取暖。
例2 He had intimidated his displeasure…But to his surprise…In quick rage…while Buck struggled in a fury…never in all his life had he been so angry…his eyes glazed…
这几句话中,一连串的表示消极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巴克被一位陌生人残忍地控制和卑贱地对待时,它开始是感觉不快,然后是吃惊、气愤、挣扎、愤怒、狂暴,到了最后它的力气衰弱了,只能双目怒视着这位残暴的陌生人。
例3 In their very great misery they had become insensible to the bite of the lash or the bruise of the club.
巴克在饥饿寒冷的环境里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活,还要遭受皮鞭的抽击和大棒的撞击,巴克感觉悲痛欲绝。但是它依然非常坚强地面对现实,选择默默地忍受或是激烈地反抗。
例4 Love, genuine passionate love, was his for the first time.
例5 For the most part, however, Buck’s love was expressed in adoration. While he went wild with happiness when Thornton touched him or spoke to him…
这些积极情感的词语表明,当桑顿救了它的命,而且对它悉心照料时,它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爱。当桑顿抚摸它,和它说话时,它感觉无比地高兴。
从情感意义分析可以看出,巴克经过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表现出绝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它的情感经历了“愉快——愤怒——震惊——悲伤——高兴”等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判断是对人们行为举止的评价,反应了他们的性格特征。笔者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判断资源,揭示出巴克的性格变化。
例6 Nevertheless, one hundred and forty pounds, to which was added the dignity that comes of good living and universal respect, enabled him to carry himself in right royal fashion. During the four years since his puppyhood he had lived the life of a sated aristocrat; he had a fine pride in himself, was even a trifle egotistical…
当巴克最初生活在法官家的时候,它是一只受人尊敬的、高贵的狗,于是它有些骄傲自大。
例7 His cunning was wolf cunning, and wild cunning; his intelligence, shepherd intelligence and St Bernard intelligence; and all this, plus and experience gained in the fiercest of schools, made him as formidable a creature as any that roamed the wild.
巴克具有狼一样的野性的狡猾,它集合了牧羊犬和圣·伯纳犬的智慧;加上它在这野蛮凶残的生存环境里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从中获得的各种经验、知识,这一切,造就了它,使它成为一个可怕的生物。虽然约翰·桑顿曾经在危难之际救了巴克一命,他的爱让巴克留恋,但狼群的嚎叫、睡梦中毛人的召唤、杀戮的疯狂与嗜血的快乐让巴克难以抗拒。最终,当约翰·桑顿被印第安人射杀,巴克与人类社会的最后纽带被切断,它义无反顾地走向丛林。正是因为巴克既有复苏的野性,又拥有强健的身体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它才有机会脱离文明社会,实现野性的回归[7]。
从对小说的判断意义分析可以看出,巴克的性格经历了从温驯、骄傲到坚强、狡诈,从忠诚与热爱到野蛮、凶残,最后在狼群的召唤下,回归了荒野。
鉴赏是对事物的评价意义,特别是指人类所制造的物品和人们的行为表现,但也包括自然现象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评价)。《野性的呼唤》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使用了大量积极的鉴赏词汇资源。例如,在描写巴克在法官米勒家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时,例8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短语:
例8 (Buck lived at)a big house,the wide cool veranda, wide-spreading lawns, even a more spacious scale, great stables, endless and orderly array of outhouses, long grape arbours…
这些积极的、表示鉴赏意义的词语描写了巴克一开始在法官家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它生活在阳光充裕的圣·克拉拉山谷,继承了父母强壮的体格,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遗传使得巴克在自己的领地威严得像个国王,从而养成了它骄傲却又温驯的性格。
例9 It was a beautiful spring weather, but neither dogs nor humans were aware of it. Each day then sun rose and set later. It was dawn by three in the morning, and twilight till nine at night. The whole long day was a blaze of sunshine. The ghostly wind silence has given way to the great murmur of awakening life. This murmur arose from all the land, fraught with the joy of living.
这一段景物描写,主要是描写季节变化,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了。大地解冻,万物复苏,鸟儿鸣唱,树木发芽,流水潺潺,阳光灿烂。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预示着巴克的苦难日子快要过去了,幸福的时光就要来临。巴克和它的狗队们每天忍饥挨饿,还要承受繁重的体力活和皮鞭的抽打,导致它们疲惫不堪,筋疲力尽。最后因为巴克坚持不从冰面上过河,它差点被主人打死,但是很幸运地被约翰·桑顿救下了,从此它过上了一段和平安详的时光。
例10 Night came on, and a full moon rose high over the trees into the sky, lighting the land till it lay bathed in ghostly day. And with the coming of the night, brooding and mourning by the pool, Buck became alive to a stirring of the new life in the forest other than that which the Yeehats had made.
这一段景物描写衬托了巴克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它对桑顿的死亡感到心痛,而另一方面因为主人的死亡,人与狗之间的纽带断了,人的主张、人的要求,都不再能捆绑住巴克,也不能再束缚住巴克了,它向往着新的生命,回归荒野。
本文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分析了《野性的呼唤》中的态度意义。从评价系统分析来看,情感系统主要反应了巴克的情感变化,判断系统反应了巴克的性格变化,鉴赏系统主要体现在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中,反应了巴克的心理变化。评价理论可以揭示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使用评价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够揭示出文学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和意识形态,更加深入地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MARTIN J R,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尚必武.《灿烂千阳》中的态度系统及其运作:以评价理论为研究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 2008(4):18-19.
[3]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人物思想表达的评价功能——叙事学与文体学的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1(3):77-81.
[4] 赵霞,陈丽.基于评价理论的人际意义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中的话语分析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54-55.
[5] 徐小燕,吴庆宏.评价理论视角下《战斗的天使》的态度意义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4-37.
[6] 贾军红.挣脱爱的枷锁,响应自由的呼唤——《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2007(2):124-125.
[7] 颜娟霞.论《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狼性归宿[J].时代文学,2011(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