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应然功能与实然困境

2014-04-17 04:45温正胞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成果升级转型

温正胞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一、大学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从来没能像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样受到推崇与重视。在知识被视为最重要资源的时代,科技创新的重镇——大学,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站。人们对大学的看法,在科技创新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奇迹般的贡献的影响下,经历了从“象牙塔”到经济发展“动力站”的转变,大学的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功能的出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学的第二次学术革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被看作是这一伙伴关系的典范,是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互相需求的产物,它为大学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适合的环境。”[1]大学如何通过其所擅长的科技创新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与推动,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事实上,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知识创新,尤其是大学科技创新在促进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各国都加大了激励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力度。比如,像硅谷这类大学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发的效应,使得美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接连发表了以《美国竞争力计划》《国家创新教育法》和《领导力的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等为代表的十多份研究报告,这些报告要求国家加大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教育与研发投入,助推科技创新成果对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以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竞争力提升来保持美国领先世界的战略目标。同样,我国政府对高校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引领与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予以高度重视,期望也非常高。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2006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更明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们国家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的科技发展目标。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更是把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列为重大任务。

二、大学科技创新与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现实困境

可以说,知识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与内涵之一就是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竞争力,尤其是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于处在世界知识体系的底部的发展中国家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世界第二,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是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粗放型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只是纯粹的数量优势。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则证明了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美国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形成了科技研究创新活动与商业活动的密切接触,从历史的传统来看,美国的大学一直以来以其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回报经济发展对大学的支持。”[2]

从理想的角度,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比较可观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宏伟目标的推动下,国家对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资助与投入比例大幅增加。北大、清华、浙大等一批“985”高校以及一大批“211”高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技术创新数量非常可观。在论文与专利数量等指标上,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并不是一无是处。关于这一点,各级政府部门与高校自身发布的各类科研成果论证、鉴定及获奖的数量就是很好的佐证。

但是,数量可观的大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不会带来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与许多美好的愿望一样,认识到某件事情的美妙与重要同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这件事的美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应然的乌托邦往往很美丽,实然的尘世却往往困苦不断。国家对大学的巨资投入与特殊制度安排使大学有条件创造出数量可观的科技创新成果,但这些成果并没有转化生升力,也没有创造出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美好现实。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理论与政策文本层面,距离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导致大学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存在困境的原因与突破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和产业发展来看,在大学文化与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以及大学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与发明专利转化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着限制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理想功能实现的障碍。

就大学文化而言,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一直以来未能形成走出“象牙塔”的文化。许多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习惯于停留在“象牙塔”及其主管部门间的申报与论证、鉴定、颁奖的层面。大学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在形成结论之后,往往以论文与研究报告为终结,以获得主管部门的鉴定与颁奖为终结。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躺在大学的研究机构中。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一直以来未能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升级。可以说,行政化色彩明显的大学存在方式直接决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方式。在大学大部分资源都依赖于行政手段计划分配的体制背景下,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必然不会自主去寻找市场需求,其市场价值也必然不被重视,因为行政化的科研课题申请与科技成果获奖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哪怕非常需要科技创新成果来实现产业升级,也可能会有个别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获得了成功,但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的联系必然是缺位的。

同时,我国目前还缺乏保证或推动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政策与法律条件。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保证转化过程的高效与合理。但目前我国对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与转让等规定缺乏明确与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接受国家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的认定模糊,对其转让与获益的分配等重要政策与法律的制定更是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者、发明者、开发者在当前的规定当中看不到有效的激励,自然不会致力推动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转化。通过制定适当的法律,改革现有的大学科技创新转化的制度,从合法性与合理性上来保障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不仅需要充分强化以重点大学为龙头、以众多地方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引领意识,更需要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改变对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方式,强调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且为这种应用提供有效的激励和合法性保障。

“科学技术只有被应用到生产中,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高校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成功地扮演了这一角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更新速度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3]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的现实条件,以及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的依赖与强调,已经足以让人们对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产生美好的联想。从政府到高校、企业,从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者到企业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转化机制。而要想破解我国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首先需要解决大学科技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国大学中科技创新工作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科研能力上,都有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拥有良好的学术创业传统的同行相比,他们还存在集体无意识。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创业意识,以及在积极进行学术与市场对话的能力方面亟待提高。其次,要从合法性上解决大学科技创新转让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制度问题,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在保证科研成果数量与水平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激活这些数量与规模可观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以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实现其真正的功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政府需要解开大学行政化的桎梏,在大学自主进行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之间架起沟通与对话的桥梁,实现学术与市场的有效对话,将市场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进行有机制融合,需要在大学中营造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创新与学术创业文化。

[1]胡钦晓.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14-18.

[2]Partick J,Kelly Briant T,Prescott.Amerca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s ability to compete global economy[J].Change,2007(3/4):33-37.

[3]许桂清,黄锐.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4(5):8-12.

猜你喜欢
成果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工大成果
转型
回暖与升级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