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农村青年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农村青年更新观念与知识结构,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一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依然较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农村居民具有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现代理念与公民素质。
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十几岁就离开了校园,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大部分农村青年的学历水平在初中左右,这种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农村发展的需求。他们通过在城市务工,体会到自己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体会到现代文明需要的科学、理性,从而对继续学习有了一定的向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校外农村青年的学习培训状况及制约校外农村青年培训发展的因素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对于促进农村青年的发展、推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注:本文的校外农村青年是指已经离开学校不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农村青年。)
Y村是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一个自然村,现有人口536人,人均土地2亩左右,农业方面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中没有大规模的工业企业。近年来,随着所在县经济的发展,在靠近该村2公里的公路及附近区域被划为该县的经济开发区,公路沿线新建了一些包装机械厂之类的工厂,主要从事简单的生产。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该村一些青年人外出务工,大部分在北京、天津等地,其余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主要在农闲时到附近打零工或做建筑工等。Y村90%的青年文化程度为初中,一部分甚至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读到高中的很少。从2000年至今,Y村上过大学的人只有8人,这些人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参加了工作,户口也迁到了外地。
本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与参与观察来获得资料,通过深入访谈了解校外农村青年学习、培训的状况。本次调查共访谈Y村校外农村青年13人,这13人中5人初中毕业,7人读到初二或初三辍学,1人读过1年高中。调查的13人年龄处于18~30岁间。
调查发现,Y村的校外青年走上社会,尤其是外出务工以后,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只能干一些体力活。而在农村包括附近的县城,能提供技能培训的学校很少。一些稍大的城市有培训学校,但Y村人了解到的信息有限,对这些培训学校知之甚少;而且一般学校的培训费用也比较高,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了,真后悔当时没好好学习。在咱这好像并没有合适的培训、学习机会。”(C1,男,20岁)
“现在也想学点什么,我都20多了,还有这样的学校吗?”(C2,男,21岁)
“我去年去过一次天津。到城市才发现,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太低了,没知识真不行。现在去上(学),人家也不要我了。”(C3,男,25岁)
“我也想去培训一下,学点技术。咱们这培训学校特别少,即使有,一些培训学校学费都特别高,都在5000元以上。这在农村根本不现实,父母也不会同意。”(C4,男,23岁)
“也想再学习一下。可惜,哪有针对农民的培训呀?即使有也要交很多钱,根本不可能。”(C5,女,20岁)
从以上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部分校外农村青年通过外出务工,发现自身文化水平与城市社会的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了解到知识技能在谋生方面的重要性。为自身的发展考虑,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培训需求,但是在农村社会,校外农村青年能获得的培训机会很少。有关培训的信息大多来自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所介绍的培训项目种类较少,大多数属于美发、电气焊之类的项目,并不适合农村的现实。这些培训项目大多并没有政府资助,培训费用也比较高,很多农村青年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参加培训。
校外农村青年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在离开学校以后并没有赋闲在家。他们有一部分人参与农业生产,大多数则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在Y村,按照当地的风俗,男青年在20岁左右要盖房子、娶媳妇,这需要一大笔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一旦辍学,家里就开始为其寻找打工挣钱的地方。在农村人看来,男孩挣钱是硬道理。女孩结婚之前也要为家里做点经济贡献,想办法打工挣点钱,结婚以后则要生育孩子、抚育后代。所以这些校外农村青年并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学习。
“现在家里主要希望我能在外多挣点钱,好盖房子、娶媳妇。”(C6,男,19岁)
“现在我最需要的就是工作、挣钱,也没时间更没机会学习。”(C7,男,27岁)
“我已经结婚了,不可能再向父母要钱。结婚了就要养家糊口,自己在家也没时间看书,一天干完活,很累,就想休息一会。”(C8,男,26岁)
“平时就是出去干活,在家就是看看电视什么的。”(C9,男,28岁)
“咱们农村,不像城市,有图书馆、学校什么的,在这就是干活、回家休息。”(C10,女,20岁)
从以上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农村青年离开学校以后,面临的多是生存的压力。作为主要劳动力,家庭需要他们干活挣钱。他们的工作主要依靠体力,工作结束之后感觉比较累,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也不多。农村女青年结婚以后,需要生育子女、操持家务,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更少。农村缺乏青年人学习所需要的书籍、资料,更缺乏这种学习的社会环境。可以看出,Y村的青年即使有学习的想法,在生存的现实面前,也逐渐被消磨殆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的价值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的“重叠性”。农村青年价值观的传统性体现在以农耕文化为特点的思维方式、经世观念和道德规范上。他们具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1]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推行,Y村通了公路,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经济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农业机械化的耕种模式既节约了劳动力又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收益。很多农村家庭在兼顾农业的前提下,还有富余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或就近务工,收入也比较稳定。Y村人感觉到生活在逐步改善,在他们眼中生活是幸福的。农村青年认为生活已经很令人满足了,他们继续学习、接受培训的动力并不大。
“现在生活也不错,可能也是人的惰性吧,咱们这好多人都是这么过,也没人去主动外出培训、学习什么的。”(C11,女,28岁)
“现在生活好了,年轻人能外出挣钱,不错。”(C12,男,26岁)
Y村工商业不发达,以传统农业为主,非农产业以建筑业为主,零星的企业也是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性的知识与技能在该地区也缺乏施展的空间。大多数人还是沿袭相对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个人奋斗、实现个体价值的观念在青年人中比较淡薄。他们的努力更多是为了满足生活基本需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Y村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青年人没有接受技能培训也能在农村或附近的城市找到凭借体力就可以胜任的非技术性工作,收入也比较可观。这大大降低了校外农村青年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的动力。这同时导致了农村青年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由于学习或培训的不足,缺乏专业技能,他们被限制在依靠体力劳动的非技术岗位上。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存在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不同的二元社会结构,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组织形式、经济结构模式离现代化还相差很远的农村社会。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大部分农村社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形式以及村民的生存方式,都离现代化的社会相差很远。村民主要从事的农业生产虽然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机械化,但是科技含量比较低,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村民农闲时从事的非农生产大多是建筑业或简单的加工工业、服务业,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数人仍沿着传统的路径生活,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传统性依然很强。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政府资助的针对农民的培训非常少。一些社会上的培训项目单一而且收费较高,农村青年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意识和动力去参加学习、培训。
当前农村社会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但是农村的现代化是必然趋势。现代社会需要人具有理性化、现代化的思维模式,需要有与现代化社会相契合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生存技能,需要现代化的公民素质,这些都需要教育来完成。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带来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农村学生在家庭进行大量教育投资的情况下进入高校学习,毕业以后却找不到就业岗位,不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回报,这给农村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迅速蔓延。在很多农民看来,教育投资越多,有可能给家庭带来的损失越多。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很多农民不愿意让子女读更多的书,他们宁可让子女辍学以后打工挣钱,也不愿意再花钱送他们去接受培训学习技能。打工挣钱对农村家庭来说更实际,这也冲击了农村家庭对子女离校后学习、培训的观念。对教育的失望使很多农村家庭不太希望孩子离开学校以后再去培训、学习,不再希望进行没有回报的教育投资。
除此之外,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大多是以城市为模板的,按照一种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来进行传授,对广大的农村社会来说,有一种“嵌入性”的特征。[2]这种教育是为“离农”服务的,与农村生活实际相差很远,与城市需要、城市生活高度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感觉在农村生活,学习与不学习差距不大,继续学习、培训并非很有必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依赖于人的知识更新与公民素质的提高,而这些要靠教育来完成。在现阶段,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需要通过学习、培训等教育手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适合农村青年的学习、培训项目非常少;政府财力的有限,使得农村青年培训的成本比较高。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仍沿着传统的路径生活,在农业生产之余,凭借体力在技术含量比较低的非农部门谋生;而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也限制了农村青年对继续培训学习的动力。学习、培训内容的“离农”倾向,使得以现代化知识为模版的学习、培训也缺乏一定的发展空间。
从农村发展的需要来看,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口素质与技能水平是农村发展的基础。现在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农村发展战略,改革农村教育、培训的现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1] 张志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价值观变迁的特点[J].青年探索,2009(5).
[2] 张红霞,方冠群.论转型期农村教育的困境[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3] 熊太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4] 黄羽新.论农村文化的反向认同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 苗培周,赵冬云.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