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4-04-17 04:45韦厚光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环节问题教学模式

韦厚光

(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545200)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学艺术性的最突出环节。学校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又总是以一定的教学模式来呈现的。当一种教学模式既生动活泼又有效果,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时,便有了教学的艺术价值。因此曾有人说过,教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欣赏。它享受的是劳动的成功,欣赏的是学生智慧的光芒。如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姑妄称之为“问题教学法”,在此做简单的介绍。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效果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其适用的条件宽泛,可以实施于不同素质条件下的班级,操作简单易行,尤其是在文科学科教学中,其效果尤其明显。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可以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一、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一)分组

分组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准备工作。分组的形式要依具体的情况而定。可以将全班按班级自然组,或按课内外的学习小组,或按自由组合,以形成对垒的模式,便于后面步骤的展开。分组应把握两个原则:

1.分组的数量不应太多,太多则易流于空泛,失去互助的意义,也容易使教学内容过于分散,不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而且也难以在实践中给予活动充分的保障。但是也不能过于少,过少容易使形式单调,挑战性不强,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分组应该考虑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合理搭配,使每个组的能力水平相当,避免一边倒的现象发生。这样组与组之间更具竞争性,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竞争意识,维持活动长期开展的趣味性。

(二)预告学习内容及要求实现的目标

这一点很重要,但又是动态的,应该以学生的素质情况为基础做出取舍。初期阶段,学生没有经过训练,不易把握学习目标,可能会有较严重的学习盲目性,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出现知识点重复、分散、轻重不分的现象。因此,最好还是做好课前的目标要求预告工作。如果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有了较强的能力,也可以略去不做或稍作点拨即可。

二、具体实施

(一)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在课外完成。这里所说的“提出问题”的形式与传统的教师给学生出预习题或思考题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预告的学习内容及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集体合作,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本组认为学习新内容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并集体确定问题的答案,留待后面“展示问题”和“辩论问题”环节时使用。各组所提出问题的数量可多可少,但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应该以能否落实为衡量的标准。对各组所提问题质量的要求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可取,否则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尽量不做硬性规定,初期可适当放宽要求,随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提出问题的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最终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主要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全组互助协作,共同确定学习新内容该掌握的知识点,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要形成问题,而且是形成有一定深度和特点的问题,学生就得开动脑筋,研究课文,利用一定的手段获得相关资料,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因为形成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垒,就会产生一种不服输的竞争效果,学生会更尽心尽力地参与其中并展示自己,为以后活动的继续开展注入了积极的因素。这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强化了互助精神。

(二)展示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进行。

学生都是有表现欲的,都希望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于人前。展示问题正是在满足学生自我展示的需要的基础上开展的,而且所展示的问题是全组同学的智慧的结晶,是全组同学共同劳动的成果,也是全组每个人的骄傲。在“集体”这一光环下,避免了以个人名义参与活动时可能带来的尴尬和顾虑,使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

在这个环节中,各组同学将代表本组智慧成果的问题誊写好,张贴于教室里为活动专门设置的专栏处,供他组同学了解、思考,同时让本组同学将其他组拟出的而本组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由组长组织全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做出相应的问题答案,同时也思考和挖掘对方问题存在的不足之处。展示问题是一个很让人感动的环节,它闪耀着学生的智慧光芒。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设计的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水平的。现在挑选笔者在教授古诗《过故人庄》时学生设计出来的几个问题:

(1)你能找出该诗写景的诗句吗?从作者所写的景物中,你能获得一种什么感受?

(2)诗歌的一大特点是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你能否就该诗说说诗歌的这一特点?

(3)诗中有一个字的读音与我们今天的读音是有所不同的,你能找出来吗?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诗歌的什么特点?

(4)诗歌反映出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就这一问题做简要分析。

(5)全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诗从结构上看起到什么作用?它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情景交融”是该诗的一个特点。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8)该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事跟大家说说吗?

(三)辩论问题

辩论问题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环节,也是实现智力资源共享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各组就对方所展示的问题相互进行提问。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可以说这一细节是这一环节也是这一教法的精华之所在——给活动确定如下的活动规则:当你要求别人回答你想了解的问题,别人又给了你答案,而且你也承认对答案较满意时,你就赋予了对方两种权利:一是对方可以要求你接受他对你提出问题的要求,直到你回答的答案让他满意为止;二是对方也可以放弃对你提问题的权利,转向对你所在组之外的其他组进行提问。这是强制性的规则。它利用学生的好强、好胜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它带来的结果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双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针锋相对、争论不休,问题层出不穷;另一个是一方会很快将攻击的目标转移到别的组。但无论怎样,这两种情形都会交叉展开,活动不会只停留在固定的哪两个组。因为每组都是由多人组成的,每一个同学都会有其想弄明白的问题。而每一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权利,也遵循举手发言的规则。教师自然可以利用这一规则,很好地对活动的场面进行调控,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下面是现场操作的一个片段,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这一环节的特点。

教师:“大家所展示的问题都是很有水平的。但不知道对各自所展示问题的理解是否也有同样的水平?检查的办法就是进入我们的下一活动环节。下面先由上次被评为‘挑刺挑得最有水平’的第四组同学来挑选想了解的问题。请问第四组谁来做代表?”

第四组同学甲:“我们想了解‘全诗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这一问题。”

教师:“好。这一问题是第三组同学出的。那你希望第三组的哪一位同学来回答呢?”

第四组同学甲:“希望林敏同学回答。”

这样的民企不在少数。某科技企业创始人吕欣说,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建筑检测仪器,客户都是一些大型国企。“资金周转确实不灵活,应收款经常一拖就是半年到8个月。”

教师:“希望林敏同学给出答案。好,大家给林敏同学一些鼓励。”

(全班鼓掌)

林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课本点评里指出的‘朴实平易,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诗歌的前两句直截了当地交代了过故人庄的缘由是故人邀请赴宴,三四两句抓住农庄特点,从整体上描写农庄面貌。但只是作粗描而不作细描。五六两句叙写宴中欢饮时,也是抓住了农村中最常见的场面来写,充满乡村气息的轻松气氛,也适用闲聊农家事来表达——话农桑。七八两句交代临别之约,再次写出相聚的轻松愉快。全诗层次分明,犹如一篇清新的记叙文,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让人好似目睹作者做客的全过程一般。”

教师:“第三组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第三组同学:“没有了。”

教师:“那第四组对林敏同学的分析满意吗?”

第四组同学:“满意了。分析得很棒。”(全组鼓掌)

第三组同学甲:“我们想了解的问题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诗从结构上看起到什么作用?它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你希望出这题的第二组的哪一位同学来完成?”

第三组同学甲:“希望谭明亮来完成。”

谭明亮:“在结构上,它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反映出作者追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班鼓掌)

第三组同学乙:“你能给我们简要地分析分析吗?”

第二组同学乙:“我来做分析。之所以说这两句诗起总结的作用,主要是从全诗的结构层次来考虑的。这首诗歌写的是作者一次应邀做客农庄的过程。过程就应该有开始和结尾。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是相约再聚,但实际上也是对这次相聚的情感作总结。”

(四)处理遗留问题

课堂上的辩论问题,往往是很难将学生展示出的所有问题都辩论清楚的,而纳入辩论的问题也很难辩析得十全十美,都会有“遗留问题”。对此该如何解决呢?在实际中,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来解决:

1.教师以分配任务的方式,将遗留的问题具体分配到各组或个人,要求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来完成,然后由教师收上来批改好,再发回给该生或该组,由他们誊写好,最后张贴在教室里,供其他同学了解掌握。

2.以组或个人为单位,自由挑选问题,然后也按前一种方式来完成课外作业。

教学模式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教学模式的不断摸索探究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问题教学模式目前是笔者个人的教学研究,其成熟性、合理性必然存在缺陷。在此做一简单介绍,以求方家斧正。

[1] 杨治华.问题教学法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

[2] 王汉岭.在课堂教学“问题”中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

[3] 杨利华.情景诱思,问题引领,促成教学达标——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4] 王有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问题教学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5] 朱宝春.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猜你喜欢
环节问题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