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人
有学者指出,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人们普遍认识到的,而这主要是由考试导致的,因为“课业”的主要构成是“考业”。[1]要真正让学生从考试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途径之一是实现学生评价重心的转变,即从过去以学业考试为学生评价之重心的状况,转变为以素质发展评价为整个学生评价的重心。[2]就高中教育而言,为了实现这一重大转移,就需要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领域中开展素质发展评价,其中重要领域之一就是作业。
关于什么是作业,人们有较多的探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作业“泛指为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而布置的各类练习的通称,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有无发生,以及发生到何种程度的客观标志,也是教学活动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3]。通过整合作业的现实和相关观点,笔者认为,作业是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各类协同性学习经验的通称。对这一定义的理解有四点:第一,作业是协同性学习经验,即它是与核心性的学习活动相协同、相配合的;第二,作业的类型是多样化的;第三,作业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而设计;第四,作业不是仅仅关注核心性的知识点、技能点或价值观等学习内容要素,还注重完整的经验,注重将核心性的学习内容要素体现到完整的学习经验之中,这里的经验包含了“经历”、“体验”之意。
素质发展评价是指借助于科学的手段,收集全面的信息,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特征和进程进行评判,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依据的过程。其提法特别强调一点: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于发展人的素质,为了解、分析这种素质发展的情况和进程,就需要借助于评价,这种评价不只是要完成工作化的学业,而且要实质性地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实质性地针对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实现素质发展是其核心性的、基本的任务。整合人们的相关研究来看,人的素质发展至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第一,人的素质是人之存在的基本内涵,人之所以成为人,主要是依据于其素质;第二,人的素质发展是人美好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第三,人的素质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繁荣的首要条件,例如,生产力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技术、观念等的发展;第四,人的素质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因为社会和谐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得以实现的关键是人的美好的素质;第五,人的素质发展本身也是最为特别值得追求的,有谁不希望自己有高的素质,例如有高的智慧呢?如果说,一个人在职业生活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其素质的作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取生存资料(同时也在继续发展素质),那么,这个人在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预先发展各个方面的素质。可见,发展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作业中进行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这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加以认可的重要途径。人是社会的人,都期望自己的活动和表现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而最重要的一种认可方式就是评价。这种通过评价而认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会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增添动力,在作业中,会让学生看到作业的内在价值,从而提升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动力。第二,使得作业的设计和实施真正面向素质发展,体现素质发展,从而起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要避免作业的设计变得盲目,或者只追求表面上的“应试”。第三,使学生的作业这种学习经验变得完整,因为,正如约翰·杜威所指出的:人的活动,只要不是盲目冲动或机械地例行公事,那么都包含评价。[4]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现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围绕考试转,你通过素质发展评价来让学生集中精力于发展素质,这样一来,学生还能适应现行的考试制度吗?笔者的分析是:其实,学生要真正成功地应对考试,从根本上讲是要形成相应的素质。例如,要成功地应对考试,就需要扎实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形成灵活变通地应对各种情况变化的能力(这是一种创造力素质),需要养成沉着、冷静、细心、认真的性格,需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等等,这些都是素质。发展起了各种相关的素质,学生必定能够成功地应对各种考试,而且这类成功会很稳定;此外,这些素质在学生一生的各种活动中都会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真正发展起了素质,学生会终身受益,其中,成功地应对考试是顺便的事,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那些机械地进行“应试”训练的教育,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幸福,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当前应对考试,因为没有发展起学生素质的机械的训练,作业是片面的、暂时的、偶然的、低效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接受艰苦的“应试”训练,但这些训练不仅没有实现学生素质的发展,而且也没有带来大面积的考试成功。多数学生都将全部时间用于应付考试,多数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很不理想,就是一个普遍的明证。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地转换思路,真正围绕学生的素质发展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在作业中,也应该开展素质发展评价。
作业设计不能机械地、盲目地进行,而要有明确的宗旨,即要面向各项相关素质的发展,包括应对考试的各项素质的发展。为此,就要在各项作业中明确所涉及到的各种素质,并认同:在作业中是要对这些素质进行评判的。一般而言,作业中要涉及到的特别重要的素质有:作业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业涉及到的价值观;作业涉及到的灵活变化的创造力;应对作业和考试所需要的认真、沉着、冷静、细心、顽强的性格特征;完成作业需要的身体素质。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些素质是作业训练的核心目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素质是作业中要评价的重要内容,要评价学生在作业中这些素质的表现水平,以及通过作业的各个阶段而获得的这些素质的发展,要针对这些素质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业中包含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体现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全过程之中,为了全面地、全程地体现这种过程,作业设计就要体现系统化的特点。这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例如,既包括书面的形式,也包括实践的形式;既包括直接针对各项素质的形式,也包括间接针对各项素质的形式;既包括传承知识的形式,也包括创造知识的形式。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才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相关素质,从而达到巩固的程度。第二,作业要有灵活变化性,例如,书面的作业要有多种变式,通过这种变化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素质,使他们更加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地应对各种不同的活动要求,包括不同考试的要求。相反地,机械的训练是低效的,学生不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考试和活动情境。第三,作业设计要有连续性。真正要达到有效地训练学生素质的结果,需要连续性的作业;要在这个过程中开展素质发展的评价,就更加需要作业的连续性。连续性就是要有较长时间的规划,并且各个时期的作业达到内在的连贯性,能够围绕明确的素质发展方向持续和展开。让作业形成连续性有两种最典型的办法。一是设计较多数量的长作业。长作业由于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的努力,因此能够较好地起到巩固和内化知识技能等素质的作用。[5]二是将短作业序列化,同一序列的各个作业之间存在连续性,以实现持续地训练学生素质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开展评价。
作业过程是一种学习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评价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实现评价与学习的整合。追求评价与学习之间的一致性、整合性,已经被许多人所明确主张,崔允漷、夏雪梅就是主张者中的重要代表。[6]当前,评价与学习的整合性,在实践上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在作业中,特别要注重素质发展评价与学习过程之间的整合性。为实现这种整合,特别重要的做法包括: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设计成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多个环节,素质发展评价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至于具体包括哪些环节,应该因具体情况而异。例如,作为学习过程的情况之一可以设计为“认知-体验-巩固-运用-评价”,要将这五个环节整合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作业往往可以这样展开。
学生在整个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这也正在较大范围内为人们所认同,在面向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作业实施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整个教育的核心是学习,以学习为中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个大观念,[7]而学习的主体显然是学生(学习者);这里的素质发展评价也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主体也应该是学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整个过程中的主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如果把教育中的学生作业过程视为一种教与学协同进行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教的主导者无疑是教师,而学的主导者应该是学生,学生作为主导者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又具体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整个作业过程都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激励和指导学生对他(她)的作业学习活动做主,如有自觉的愿望、自主地确立目标和计划、自觉地寻求有效的策略、对作业过程进行自我监控等。由于自主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要,[8]而且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较高的自主能力,因此,注重学生自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第二,在相关的素质发展评价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尤其是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至少有三层重要意义:一是,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因此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使评价活动更加可行;二是,在评价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由于学生高质量的整个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而自我评价易于调动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只要设计合理,那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样具有非私人性、普遍和可靠性。[9]
在作业评价中,注重教师和专家对学生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第一,就学生作业来讲,这是一种学习过程——一种协同性的学习过程,高质量的学习需要教师和专家的指导才能实现;第二,素质发展评价是一个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新异性和复杂性,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为实现教师和专家的有效指导,特别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重新在较深的层次上理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过去,人们对教师与学生之关系的理解中特别注重这一点:教师是教育者,因此是主动的;学生是受教育者,因此是受动的。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理解,是基于“人是被教会的”这样一种认识。今天看来,显然这是对人的机能的一种误解。其实,人能够自主地反映世界、认识世界,自主地学习从而实现素质发展,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机能。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最主要的关系是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基于这种理解,将能够更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二,确立专家与教师的协作关系。由于是将素质发展评价融入到作业之中,这带来了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前沿性,因此,仅仅靠教师来指导学生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针对此,要确立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协作关系,具体包括:教师与专家协作性地指导学生,各自分担不同的职责;在教师与专家的协作关系中,专家又对教师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有了教师和专家的指导,学生就能够在作业中有效地进行自主性的素质发展评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这里的专家主要包括学习学专家、教学论专家和教育评价专家。
过去,笔者任校长的吴淞中学形成了一个较成熟的作业管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为教师的作业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多方面的引领,其中重要的引领内容包括:第一,帮助学生内化课堂所学知识,为理解和建构新知识打下基础;第二,帮助学生逐渐学会适时、灵活地使用学过的知识;第三,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学习规律和应用价值;第四,帮助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和确认;第五,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借助辅助工具完成既定任务;第六,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修正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效果。
现在看来,我们需要基于新的理念和新的视野,从更高的层次上构建革新性的作业管理机制,这种特别的构建应该特别注重如下三点。第一,赋予人本管理以新的内涵,即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本,将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宗旨之一。第二,基于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对作业进行有效的统筹,即引导教师和学生做到学生的作业达到适当的量,同时保持较高的质量,尤其是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上达到较高的有效性。第三,为学生、教师和专家在作业中开展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提供必要的资源,并进行必要的协调工作,以保障这些活动能够顺利地、有序地、有效地开展,实现通过在作业中开展学生素质发展评价而高效率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
[1]杨启亮.课业负担过重与学业质量评价失衡[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2~13.
[2]丁念金.学生评价重心:从学业考试到素质发展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3(11):3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补本·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175.
[4]约翰·杜威.评价理论[M].冯平,余泽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5.
[5]周波.论长作业的特点与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49.
[6]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7]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3):10.
[8][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莹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8.
[9]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