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需求

2014-04-17 00:34张建鑫
剧作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共性群众艺术

张建鑫

谈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需求

张建鑫

我们所说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活动。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按照群众的需要安排活动,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喜爱,才具有生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顾群众的需要,搞形式主义的假繁荣,强行组织群众参加他们不喜欢的活动,就会造成既劳民伤财又怨声载道的局面。

在长期的群众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群众的共性需求即普遍性需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经常接触、较为熟悉、发生兴趣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从社会调查的表现来看更加具体:例如在艺术欣赏方面,被群众广为接受、喜闻乐见的是电视、电影、音乐、美术、戏曲、杂技、展览等内容;在群众亲自参加文学艺术实践活动方面,大家易于掌握和接受的艺术形式是演唱民歌、抒情歌曲和地方戏曲,以及表演民间舞蹈和地方戏;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群众偏爱的是诗歌、快板、通俗小说、民间故事等方面的创作。群众的个性需求即特殊性需求,是指不同地区特有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的艺术爱好,不同民族特有的传统性文艺爱好,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社会经历等的人们对艺术活动的不同需求。

群众文化需求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接的,群众需要不但包含着共性需要,也包括了个性需要。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但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只有与共性相联系而不能脱离共性单独存在。同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共性可变为个性,个性也可变为共性。因此,我们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就要了解群众共性和个性的需求程度来安排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就要既广泛地开展适应大多数人的共性需要活动,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满足群众个性需要的活动。二者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脱离群众和阻碍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由于群众文化活动受政治、经济、科学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群众对它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群众文化活动时,还要掌握和适应群众产生的新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共同的和各种不同的文化需要,使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各显其能,共同参与。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认真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革新的关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体现历史的继承性。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也是对生活实践认识的结果,而这种认识是在前人基础上完成的。特别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民族民间艺术占有特殊地位,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表现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方法到艺术技巧,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不同地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要继承和发扬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优良传统。要繁荣和发展本地区的群众文化,就要重视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要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和文化研究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在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曾经指出:“文化建设,也应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使人民在紧张劳动后的休息中,得到高尚趣味的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如此强烈,是因为群众文化活动能鼓舞生活热情,提高劳动兴趣和效率。人们在紧张劳动之余,唱唱歌,跳跳舞,看看戏,听听音乐,不仅能娱乐自己,抒发感情,还能够减轻疲劳,振奋精神。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广大群众的这些所思所想和心理愿望,才能让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期持久地进行,才能进行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猜你喜欢
共性群众艺术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共性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纸的艺术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