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人的班主任

2014-04-17 08:35樊欣正路重庆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班主任老师孩子

本刊记者_樊欣正路 重庆报道

两千人的班主任

本刊记者_樊欣正路 重庆报道

邓剑东,1982年生人,现任教于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2013年,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获大赛一等奖及特长奖。

“做五十个孩子的班主任是班主任,现在,我把自己当作两千多个孩子的班主任。”

这个老师穿铠甲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一生风雨, 凭栏远望处尽现眼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一声长叹,他拍案而起,大笔一挥,酣畅淋漓间,“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跃然纸上。

这个披坚执锐的“岳飞”,正是邓剑东。

他体型高大,有些微发福。“比赛现场谢幕时,头盔一揭,全场一阵‘噢’声——脑门真亮!”他自我调侃。

那场比赛,正是2013年的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赛后,邓剑东获得了一个全新称呼——“满江红”——他扮演的岳飞形象太深入人心。

邓剑东出生于1982年,童年的生活与学习,于他是艰苦的。“现在我经常对孩子说,老师我很羡慕你们,想读什么书都有。”邓剑东看的第一本书,是爸爸在部队时候用的《成语词典》。虽然很小心,但他还是把这本词典翻烂了。后来,他又翻箱倒柜,找到一些父亲的笔记。发黄的纸张,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的钢笔墨迹已潮湿放大。邓剑东一边读,一边想象父亲抄写它们时的样子。其中的话语至今影响着他,也正是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邓剑东从一开始便对文字很敬重,慢慢喜欢上了它。大概是童年对书籍的饥渴给邓剑东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所以他常鼓励学生读书。

在这次素养大赛中,邓剑东的粉笔字书写也获得第一名。写字练字,是邓剑东的一大爱好,也是父亲的爱好,他调侃:“当年父亲给母亲的情书,都是用毛笔写的。”

寒假是邓剑东练字最多的时候,天气冷,但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别人还在睡觉,他就起来了。“山下一间小院,一块长条石,就是我的天地,每三天用完一盒粉笔,手上都是老茧。”

邓剑东曾就读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提及从事教育的原因,他开玩笑说这与一次偶然的经历有关。小学时候,邓剑东有一次被问到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他随口回答:做教师。后来就“偷懒”,“反正第一次都说了,就接着这么说吧。现在想想可能还真有点心理暗示的作用。”说完,他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

教学现场

专业与自主不需博弈

“教育是一件专业的事情。”谈到教育,这是邓剑东的第一句话,其语气是严肃的,一反之前的活跃与幽默。

他强调教学的专业性。

邓剑东对教育的思考,大部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在他看来,中国的教育往往做得很极端,要么只为应试,要么只注重人文。以《钓鱼的启示》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对钓鱼的父子,钓到一条大鲈鱼,由于还未到捕捞开放时间,父亲坚持要求儿子将鱼放生,从此,他们再也没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一件简单的事情,旨在让孩子明白诚信与守规则。但如果课文只上成这样,弊端很明显——整堂课就奔着那个启示而去,翻来覆去讲大道理。“当语文课成为思想品德课,结果就是语文课本身专业性的下降。”邓剑东觉得,语文课应该具备的“专业性”,每位老师都不能因任何冠冕堂皇的借口抛弃——“做好语文教学的本职工作才是正道。”

在专业的教学之下,“学生的自主管理与学习”是邓剑东十分强调的另一教学思考:“这并不矛盾。”

近两年,邓剑东所在的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要上六一”活动,这是全校2000多名学生的一场集体狂欢。它的源头,正是邓剑东所带班级的孩子们,那是邓剑东做的最后一任班主任。

那天,班上有学生在办公室找到他。

“老师,我们能不能做一件事情?”

“是什么事呢?”

“我们想在六一节组织一个活动,希望学校能来的、想来的、敢来的人都来参与,一起秀一秀。”

当时,邓剑东选择了相信这些孩子,“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而他自己,因为平时爱好广泛,又深受学生喜欢,充当起顾问角色,孩子们不懂的都会过来问,邓剑东就负责支支招。就这样,“我要上六一”的活动开始办起来,从海选、复赛到最后的决赛,整个活动的节目编排、音响灯光设置、后勤安排、评分等等都是孩子们自己在做。邓剑东说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附近社区老头老太太都会在傍晚跳“坝坝舞”,活动开始后,取而代之的,是婆婆爷爷和孩子一起准备节目——整个家长群体都被带动起来。从班级做到全校再到家长,从小做到大,最后形成2000多人的大活动,场面颇为壮观。

到现在,这所学校不但有“我要上六一”,还有“我要上元旦”活动。

创新的课堂

邓剑东又觉得现在课堂组织形式单调,授课方式模式化,终将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同时也导致教师失去教学热情。“模式形成了,上课就是把老内容套到老模子里,学生和教师哪还有什么热情可言?”种种原因倒逼邓剑东开始在课堂上探索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学。

恰逢重庆市推行“生本课堂小组学习”,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推行小组学习,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走下,熄灭“教师绝对正确”的光环。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然而,生本课堂的小组学习,做得很极端,要求小组学生必须把桌子合在一起,把小组的架势做出来,即便用学生转过身去讨论的方式都不行。”于是,邓剑东发了狠,“要做,我就要做得更彻底,做得超出想象。”

当时学校正在推行一项名为“主题阅读”的实验,强调反复阅读文章,再通过对文本进行加减法,引导学生领悟和理解文章。但在邓剑东看来,小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不只是听、说、读、写,他加了两种能力:思和记。而主题阅读只是强化了读、记,但其他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

因此,邓剑东将“主题阅读”和“生本课堂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两者互补,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即被他称作“自主合作式主题阅读”的自主教学方式。

邓剑东把课堂中所有的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团坐在一起,加强团队感。一个小组四个人左右,邓剑东以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对小组成员的搭配进行仔细考虑,兼顾学生的性格、特长、爱好、习惯搭配等等。“例如,可能我会安排两个比较马虎的孩子和两个比较细心的孩子搭配。”成员的搭配一旦完成,就避免了小组成员的同质化,一个组内的成员就会形成性格、习惯上的互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

阅读的同时是交流与探讨,自主合作式主题阅读的关键就在于此。四个学生同读一本书,先进行组内讨论,然后再在班上分享。组内每个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分工,有“小主持人”、“小朗诵者”、“小解说员”、“小书法家”等,在分享文章时,各自担任主持、课文朗读、小组观点陈述和记录讨论过程的工作。最后结果是什么呢?“除却引导他们思考,这种长短互补的小组方式,还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开始对阅读活动变得主动、开放。”

邓剑东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学生在分享时,会主动把所学过文章进行对比: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的对比;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的对比。有学生把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匆匆》相比较,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有学生把一年级的课文和六年级的课文相比较,说得头头是道。

用心执教

前不久,邓剑东刚刚举行了婚礼,这场婚礼有些别样的味道。

新郎新娘应有的扎花换成了三道杠,两道杠的是司仪,一道杠是花童,而这些人,都是邓剑东的学生——学校的小主持担当起司仪大任。

婚礼进行曲奏响,新郎新娘相携款款走来,新娘身后,伴娘们托着的不是大裙摆,而是一面“五心红旗”——印着桃心。婚礼现场,首先来个升旗仪式,升旗手一一介绍新郎新娘基本情况,俨然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全体学生大会。

这些,都是邓剑东的精心设计。

这种心的投入,与邓剑东为学校的升旗仪式做的一样。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他都很重视。原本每个升旗手自报班级姓名的环节,邓剑东做了一个改变,他会为每位升旗手写一首诗,其中涵盖这个孩子的名字,包括孩子的特点爱好以及老师的鼓励等等。

他认为“教学也好,教育也好,一定要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给老师、孩子一种新的刺激,这不是表演,而是带给他们一些触及心灵的东西。”

教师节前夕,邓剑东把以往的各届毕业生代表偷偷请回来。孩子们又回到熟悉校园,回想起以前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仍然是熟悉的过道、熟悉的教室、熟悉的老师,但同学已不再熟悉,他们的感触与祝福话语,邓剑东都录下来。教师节那天,校园广播响起,录音里孩子用发自肺腑的话语,呼唤起每一位老师。

这时,二年级有个孩子“哇哇”哭了,询问之下,孩子才说:“老师,我好感动。”

原本,邓剑东希望给老师一种激情与动力,投入到新的教学。意外之喜,是给其他孩子上了一堂感恩的课。

猜你喜欢
班主任老师孩子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