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涵,邵 娟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诊科,南昌 330002)
哮喘是常见病,需要长期规范化治疗,哮喘的治疗很大程度与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和依从有关,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评估控制水平从而调整治疗方法。新版GINA认为,哮喘治疗要采用持续循环模式,包括使用工具评价哮喘控制水平,药物治疗达到哮喘控制,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1]。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在 2004 年 Nathan 等[2]提出后得到一致好评,认为其在哮喘控制中是一种有效评估手段。笔者对小样本量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后肯定了ACT在哮喘治疗中的积极应用,报告如下。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诊就诊的哮喘患者约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18~75岁。诊断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修订的哮喘诊断标准[3]。
对每位患者在进行ACT随访的1年内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治疗,并教育患者用ACT自评。每隔1个月随诊患者或患者复诊时询问患者ACT情况。ACT问卷中5个方面包括:在过去的4周内,有多少时间哮喘妨碍日常活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有多少次在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治疗,评估过去4周内哮喘控制情况的问题,并进行评分。完全控制ACT 25分,部分控制ACT 20~24分,仍未控制ACT<20分。根据控制水平进行治疗调整用药。每例患者在初诊和治疗1年后均进行肺功能评价,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和用力肺活量(FVC)、FVC 占预计值百分比 (FVC%pred)、 最大呼气峰流速 (PEF)及FEV1/FVC。
1)ACT及肺功能各指标在哮喘治疗前后的比较,见表1。
表1 ACT及肺功能各指标在哮喘治疗前后的比较±s
表1 ACT及肺功能各指标在哮喘治疗前后的比较±s
治疗时间 ACT FEV1/FVC FEV1/% FVC/% PEF/%入选时 14.89±5.62 86.68±20.06 51.57±20.44 60.11±16.68 48.92±24.99治疗 1 年后 21.48±3.18 94.26±15.62 66.59±19.55 73.37±16.51 66.61±22.75 t 15.69 8.62 15.31 11.93 14.41 P 0.00 0.00 0.00 0.00 0.00
2)FEV1%与ACT评分相关,相关系数r=0.85,P<0.05。
3)以ACT为20分分组,ACT≤20分组与ACT>20分组2组相比较,ACT≤20分组在1年内的哮喘急性发作率与ACT>20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哮喘治疗1年内2组患者急性发作率的比较
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哮喘最佳控制研究”(GOAL)提示,按照哮喘诊治指南进行规范化诊疗,在1年的研究中有近50%的哮喘患者可以达到完全控制,近80%的患者可以达到部分控制[4],所以控制好哮喘并不艰难。自2006年GINA推荐应用ACT以来,多次临床实践证实ACT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与评价哮喘患者控制好坏的客观指标FEV%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和一致性,且ACT与FEV%检测联合应用效果好于单独应用[5-6]。同时新版指南亦指出要根据临床控制状况进行哮喘治疗,这就需要患者积极主动为自己评估病情控制。本观察结果提示:治疗前后患者ACT和肺功能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ACT:14.89±5.62 比 21.48±3.18;FEV1/FVC:86.68±20.06 比 94.26±15.62;FEV1%:51.57±20.44 比 66.59±19.55;FVC%:60.11±16.68 比73.37±16.51;PEF%:48.92±24.99 比 66.61±22.75;均P<0.05),ACT与FEV1%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5),且ACT≤20分组在1年内的哮喘急性发作率与ACT>20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CT≤20分组的37名患者中,1年内哮喘急性发作的比率为40.5%,而在ACT>20分组的患者中哮喘急性发作率为14.3%,这表示ACT评分越低,在未来1年里更易发生哮喘的急性发作,ACT评分可以有效评估未来哮喘急性发作风险。ACT评分低对哮喘患者是一个危险提示,暗示患者需要及时就诊,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ACT与哮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和哮喘症状评价量表的结果高度一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工具,且无经济负担,故可广泛使用于社区、门诊、家庭,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每位哮喘患者都应掌握。
[1] Bateman E D,Hurcl S S,Bames P J,et al.Global strategry for asthrm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GINA executive summary[J].Eur Respir J,2008,31(1):143-78.
[2] Nathan R A,Sorkness C A,Kosinski M,et al.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J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26(3):132-138.
[4] Bateman ED,Boushey H A,Bousquet J,et al.Can guideline2 defined asthma control be achieved?The Gaining Optimal Asthma ControL study[J].Am J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70:836-844.
[5] Zhou X,Ding FM,Lin JT,et al.Validity of asthma controltest in Chinese patients[J].Chin Med J (Eng 1),2007,120(12):1037-1041.
[6] 戴红,于鹏飞,于潮晓.ACT在基层医院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9,3(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