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处理技法

2014-04-16 18:05:34王朋宾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议论文新课标作文

王朋宾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注入新元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作文新样式。它具有限制性与开放性结合、指向性与灵活性统一的新特点,已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命题形式。从2006年出现以来,受到命题者的普遍青睐。由于各地阅卷的要求不同,教师指导时要求不一,对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处理方式不同,使考生的高考成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予以梳理与澄清。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处理多年来仁者见仁。比如,上海市高考作文阅卷名师李理在《高考作文6种模式难得高分》一文中指出,其中一种模式难得高分就是“没有联系所给材料”,并阐明:“既然是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就应当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脱离材料,自说自话。即便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可以缀文成篇,但也不能将它同材料割裂开来,将材料抛在一边,与文章不搭边。有的考生,对于考卷上的材料只字未提,这是‘给材料作文所不允许的”。张祥伟先生主编的《步步高高考总复习(语文》一书中说:“有人说通篇不用材料就是偏题,我是不赞成的,只要内容上有联系就是用了材料,老师应注意正确引导。”面对不同的指导,我们的考生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这种脱离具体作文材料与要求的指导是有失偏颇的,必须具体作文要求具体对待。下文仅以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的18套试题为例,具体阐述要不要引述材料和怎样引述材料的问题。

先看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原题略)。

要求之一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考生只要能抓住材料内容和含意指向的范围“经验、技术、勇气”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至于文中提不提到材料是无关紧要的。有一篇满分作文题目是“心灵的勇气”。这篇作文没有提及材料内容,它扣题的诀窍就是抓住了材料里的一个关键词语“勇气”。像这样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或“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2013年还有全国新课标卷Ⅱ、广东卷、广西卷、重庆卷等8道作文题,一般说来,行文中提不提到材料不会作硬性的要求,不会以提不提到材料为是否扣题的标准。

2013年的江西卷的作文要求是“你对上述‘三怕或‘不怕有何体验或思考?”命题的指向非常明确,“对上述”的“体验”可以写记叙文,“对上述”的“思考”可以写议论文,不管是记叙还是议论都要源于“三怕”或“不怕”。这样的命制要求考生是万不能脱离材料的,否则就有离题之嫌了。例如,满分作文《自由“界”与现实“限”》是这样开头的: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针对当下很多中学校园这样的流行语,笔者实在觉得现在的后生可畏,心灵之自由,语言之不羁、个性之追求着实可爱,着实有人人争做文艺青年,个个愿赶上时尚翘楚的不挡之势,也同时反映出当下我们教育行为的一些问题。

写议论文要紧扣材料,记叙文自不待言了,否则谈对什么的体验呢?类似江西卷这样的作文命题要求的2013年全国各地共有9道,例如,福建卷要求是“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福建卷的要求是“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北京卷的要求是“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那些思考和想象?”浙江卷的要求是“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这样的命题要求考生写作议论文时一般要从材料写起,写记叙文一般要注意紧扣材料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如2013年的湖南卷两则材料都出现的“我愿意”。

弄明白了什么样的命题要求要紧扣材料,接下来就要思考怎样引述材料了。作文时在什么地方引述材料及不同的引述方式也能看出考生不同的作文能力和不同的作文境界。

1.材料的放置位置

(1)开头引入_材料作文问题和论点都来自材料,因而必须注重作文和材料的密切关系。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写作在确立了立意和题目后基本相同,但材料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开始引题方面一定要结合材料。材料作文的基本思路是引材料、提观点、联实际、深扩展、结全篇等五部分。所以引材料一般都放置在文章的开头。还以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为例,河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思虑重重为哪般》是这样在开头转述材料的。

将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切割成功,得之,固然威风八面;不得,则后患无穷。很多有经验的切割师在如此风险巨大的事情上退缩了,老切割师肯放手指导徒弟去做,足见他的功力和自信;而徒弟敢于接过来这个重任,更放映出他的胆识与勇气。

(2)中间强化_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不宜放在议论文的中间。因为中间部分是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在中间的“材料”会被认为是考生当作论据来用的。考生的观点来源于“材料”,又用该“材料”来证明观点,显然这样的议论思路是不合逻辑的是混乱的。

如果考生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材料”是作为强化论点而出现的,放在行文的第二自然段或前半部分,是会被认可的。如2013年江西卷满分作文《勇者不惧》前两段是这样写的:

古人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当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我们需要做一个勇者,不害怕,不逃避,不妥协。不管眼前是急流险滩还是高山陡峰,我们都应拿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气,去挑战并战而胜之。

如材料言,当代学子有“三怕”,究其根本,无非是畏难情绪在作祟,害怕一方面是自己的经验而产生,另一方面是受他人言语评价的影响而产生。但我认为,“三怕”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障碍,只要我们尝试去克服畏难情绪,做一个真正的勇者,那么“三怕”也将变成“三不怕”。不仅学习,人生亦如此。

(3)结尾回扣_“材料”引出观点后,“材料”是否就没有用处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有很多考生在论述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些“跑远”,那么在结尾小小的回扣材料就不失为扣题的一个最直观的办法。2013年阅卷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少数考生扣题很好。在充分议论许多“畏惧”的现实原因和心理原因后,考生不忘扣住材料,巧妙点题:“中学生的‘三怕也是这个原因”。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河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大心脏”的秘诀》开篇列举了著名球星在篮球场上角逐让观众紧张得快要窒息了的时候,他们越是冷静,引入“大心脏”这一说法,接着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读者对“大心脏”有了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最后论述“大心脏”的秘诀,在结尾处顺势嵌入材料的内容:

有一个故事能说明无得失心对成功的决定性影响:一位商人买回一块宝石,钻石中有一道裂纹,如果能仔细地沿着裂纹将钻石一分为二,钻石将价值连城,可一旦切割失手,就要蒙受巨大的损失。那些技术高强、经验丰富的切割师,没人敢接这笔单,最后,一个全然不知其中得失的年轻学徒,在师父的指导下,成功地将钻石精确地沿裂纹一分为二。

2.不同的引述方式

材料作文我们强调材料与文章的内在联系,考生既要注意扣紧“材料”,又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材料,更不能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扩写或续写。不同的引述方式反映出考生掌控材料能力的高下。以2014年九江市一模作文试题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长沙理工大学涂老师开车外出,看到路边一对夫妇抱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小男孩。涂老师二话不说,立即招呼他们上车,一路疾驰将孩子送到医院抢救。可是,他一路上闯了七八个红灯,驾驶证可能要被吊销了。

对这种送医院闯红灯的行为,你有何看法或感悟?请据此作文。

学生的作文大致有下列几种引述材料的方式。

(1)基本照抄型

近日,长沙理工大学涂老师开车外出,看到路边一对夫妇抱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小男孩。他二话不说,立即招呼他们上车,他一路上闯了七八个红灯一路疾驰将孩子送到医院抢救。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我是十分欣赏这位老师的。

此类基本照抄材料作为作文开头的写作,难以先声夺人,还直接暴露出考生作文的机械与生硬,应尽量避免。

(2)概括材料型

长沙理工大学的涂老师为救昏迷的小男孩而连闯七八个红灯,驾驶证可能要被吊销了。在我看来,涂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规则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考生没有直接摘抄材料,而是撷取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显示考生驾驭材料的能力。紧接着就提出文章的观点,开头干净利落。

(3)内化提炼型

疾驰的汽车为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鲜亮的红灯警示着人们遵规守纪。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孰轻孰重?是生命还是是规则?这是一个难题。

这类开头,看似没有使用材料,实际上是作者对材料进行了提炼内化,彰显了考生对材料精髓的领悟与掌控,可谓无声胜有声,达到了不用材料却胜过使用材料的效果,应为引述方式的最高层次。

作者单位:江西彭泽一中。

猜你喜欢
议论文新课标作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4
简谈“议论文”写作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