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DUAN Mei;孙静SUN Jing;陈曦CHEN Xi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昆明 650051)
(Yunnan Academy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Information,Kunming 650051,China)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造就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经济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规模、数量与收效上,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东盟桥头堡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需要做出多角度积极的调整。为此,笔者全面总结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以期为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1 基本情况 自1992 云南省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昆明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在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金鼎科技园成立以来,云南省相继成立多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以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留学人员创业者等为服务对象,实践了政府托管、政府管理,高校自主建立等模式,在培养大批优秀科技企业的同时,丰富了云南省科技孵化器的发展经验。
截至2013 下半年,云南省共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国家级孵化器10 家,约占60%,省级孵化器8 家(含国家级6 家),其他及未认定级别的孵化器6 家。其中,综合性孵化器14 家,专业性孵化器4 家,由政府成立管理的孵化器12 家,占67%,由国企管理1 家,民营企业管理3家,大学兴办并管理的2 家。具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有孵化场地面积30 余万平方米,累计毕业企业近四百家,其中包括上市公司2 家,孵化器总收入超过64 亿元,在孵企业获得知识产权、企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数百项。
1.2 发展环境 在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过程中,省、市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优化及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指导方针及政策支持。
2007年,云南省科技厅出台了《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以规范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制定《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考核表》,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状况纳入科学合理的量化。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开始贯彻实施《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给予新兴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税收,并严格规范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的征收及监管。2014年3月,云南科学技术厅出台了《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及运行经费补助办法》,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投资补助及绩效考核奖励经费制度。以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营造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成长环境,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水平与创业孵化能力,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2008年,由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及相关中介机构组成了非营利性的联合性社会组织——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以加强各企业孵化器之间的及同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在孵企业、从事科技孵化服务工作的专家、学者、个人等的联系,沟通信息交流渠道,整合孵化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共享。2013年,昆明市孵化器协会成立。
2.1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特点
2.1.1 数量及质量显著提高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一系列探索发展,目前已形成现代科技服务业雏形,促进了自主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适应经济增长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以及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创建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稳固发展、提高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模式与扩大规模,此外,各类专业科技孵化器也得到发展。
2.1.2 效益贡献明显增大 云南省近年建设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紧紧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及低碳经济产业,不断引进项目、以孵化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
2.1.3 服务功能逐渐完善 云南省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都建立了相应创业服务体系及平台,包括基础设施和物业管理服务、技术转移及产学研合作服务、人才交流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项目推介与市场推广服务、信息网络服务等。此外,各类孵化器还初步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2.1.4 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积极创新 目前,云南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政府引导和支持为主,发挥社会力量推进孵化器建设和发展,呈现投资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创新服务专业化的发展局面。充分发挥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功能,其孵化功能由物业和政策为主的基础性常规服务,逐步转向以创业企业成长为核心的孵化服务。此外,针对毕业企业独立发展能力尚不足的实际,进一步建设了一批“企业加速器”。“加速器”以出孵化器企业中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标准厂房、仓储空间,使企业出孵化器后能在投入较小、风险较低的基础上形成一定规模、可持续满足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实力,缩短企业成长壮大的周期。
2.1.5 创业投融资方式多样化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建设与发展的资金筹措上,通过政府的引导,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由政府投资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向大学、科研机构、大企业、民间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投资模式,对孵化器内的创业孵化和风险投资融合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对“孵化企业”的融资服务方面,一方面协助企业开辟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正积极地探索持股孵化,引入孵化基金、风险投资、担保等多种形式的投融资体系建设。
2.2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省委、省政府和科技主管等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快速发展,成效显著,呈现出蓄势待发的良好态势。但在充分适应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存在着一些急需进一步解决完善的问题:
①供孵化器调用的社会资源未得到优化配置。孵化器中的78%位于昆明市区,多集中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园区,地理分布不均,部分功能重叠,机构设置不合理,造成社会资源浪费。18 家孵化器仅4 家为专业孵化器,能够提供的技术支持有限,孵化器预设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②对孵化器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尽管各类孵化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加快孵化器建设的政策,但针对“科技人员持股孵化,进入孵化器的科技人员身份待遇、技术成果转化、投资于在孵企业的专项资金、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动态管理、孵化器行业的信息联通和协作指导”等都需要进一步出台便于操作的相关政策。③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措施。目前,云南省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绝大多数是实行事业单位的企业运行模式,大部分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投资支持,特别是云南省风险投资的理念和环境尚未形成,孵化器自身尚不具备资本积累和盈利发展的能力,难以向入孵企业提供投融资等深层次服务。④数量和质量上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桥头堡战略实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上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创新源头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结合还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功能还有待完善;连接与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融资能力有待加强。孵化器对企业的服务,急需从物业、政策为主的基础性常规服务,转为以创业企业成长为核心的孵化,增强以孵育为主的核心功能。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及创业人才、培育地方经济发展增长点、构筑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型企业家的摇篮;是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措施。结合云南省“桥头堡”建设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支持和工作领导,切实加快云南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进一步提高其质量,特提出以下建议:
①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引导力度。尽快制定促进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②根据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已有或在建的孵化器重点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孵化效率;对依托地方高开区、开发区建立的孵化器侧重加强培育和指导。③在政府加大对孵化器及入孵企业支持力度的同时,以改革、开放的观念,积极支持和引导孵化器在管理、运作机制上的探索,推进风险投资和自有资金的有机结合,推进和鼓励“入股孵化”、“技术产权交易”、“技术入股”等产权改革方面切实可行的探索和实践。④创新方法理论(TRIZ)使技术的创新成为了有理论指导和可实际应用的一整套方法的人类活动。国家科技部等多个国家部门对在国内推广应用TRIZ 理论的创新方法给予了高度重视,建议云南省选择一至二家具有较高积极性的孵化器作为云南省推广应用TRIZ 理论创新方法的试点,尽快开展这项工作。⑤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观念,依托云南省多年省院省校合作的基础和优势,努力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中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
[1]王国红,邢蕊.创业导向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孵化环境调节作用视角[M].科学出版社,2014.
[2]赵黎明,吴文清.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投合作治理及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余泳.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
[4]姚艳玲,马靖忠.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9(2).
[5]易加斌,董丛文.基于TRIZ 理论与方法的管理创新研究框架分析[J].学术交流,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