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熟识一所干部培训学院的领导,分管后勤保障、物业管理一应事务,他经常分享的管理心得是“三分建七分管”,“物业靠养”。像游泳池,如果不每天保养,除去池壁上的积垢,久而久之就不成样子。“看你怎么算账,如果平时不愿意维护,是可以省些钱,但物业的使用寿命会缩短。平时多花些维护保养费,物业质量好,使用寿命会长。”在他看来,中国的项目,普遍重建设、轻管理和维护,以为项目建成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只是管理的开始。
在城市建设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项目,开头总是搞得轰轰烈烈、之后却管不好养不好,甚至“早夭”。
这些年,民生工程在各地如火如荼,各级财政也投入了相当多资金,但民生工程是否真正能惠及民生,还需要仔细进行绩效评估。比如,一些乡镇的农村清洁工程,每个乡镇要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中央和地方按7∶3比例承担。初衷是好的,将百姓家中的垃圾收至中转站压缩,再转移到垃圾处理场处理。但不少乡镇的垃圾处理场没有建成(投资要几千万),而农户家中需要集中处理的垃圾量不多,中转站多此一举。一个垃圾中转站一年的运行费用要几十万,上面给的补贴只有几万。不多久,垃圾中转站就不中转了,垃圾仍乱堆在一起。
有的地方建设的日光温室,因为缺水而闲置;有的拱棚,因为不适合种植而拆除;有的沼气工程停产闲置,有的沟渠涵闸设施因为水路不通而无法使用;有的垃圾、污水处理项目,由于建后管养费用不落实,无法使用;有的地方买了校车,由于司机、油费等运行费用无法解决,车子无法上路。诸如此类,项目五花八门,资金注入的也不少,却因为事前论证不充分,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实际需要,导致项目有头无尾,有主体无配套,实际效果差,名曰惠民而实不至。
城市里、社区里、各个部门分管的领域里,类似情况都不少见。专项资金满天飞,大专项套小专项,申请的时候八仙过海,都有门道弄到钱,而实际的运行过程却缺乏监督,最后的效果很少问责。民生项目再这么弄下去,很可能像天上的雨水落到沙漠了,再多也不够。
(晓宇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