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2014-04-16 22:33丁小丽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8期
关键词:研究性校园文化创新能力

丁小丽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人才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是人才创新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非智力因素是人才创新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动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人才创新素质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在高校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影响其创新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对人才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作用。

1 研究性校园文化与创新人才的内涵

1.1 研究性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不断地渗透,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而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浸润力,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健康向上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校园文化形式与目标的差异,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普及性、娱乐性、审美性及研究性校园文化4 大类。研究性校园文化是通过开展以“研究”为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的,它把研究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途径,把校园文化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为基础,开展研究性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工作,创设研究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情景,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1]。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包含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4 个方面。研究性校园文化活动突出选题自主、形式自定、情景自设,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会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其探究的意识会得到不断的激发和强化,从而自觉养成创新意识;研究性校园文化活动强调以突破常规的视角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学生要习惯于打破常规,用新角度、新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校园文化强调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而开展研究性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研究性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以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为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1.2 创新人才素质内涵

对于创新人才素质内涵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亦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综合起来,我们认为,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并且自觉地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能够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创新性人格、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求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2]。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

2 建设研究性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是大学教育的永恒主题,开展研究性校园文化,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建设研究性校园文化过程中,从创新组织创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实践训练、创新精神教育等方面着手,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性校园文化活动。

2.1 创新组织创立

大学生自发进行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分散性、偶然性,缺乏长期、有建制的组织,容易使得学生的创新活动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不足。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创建各类创新组织,如学院科协、虚拟仪器俱乐部、机器人俱乐部、微软俱乐部等,各个俱乐部以兴趣为聚合点,通过学院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俱乐部各类资源共享,受益学生涉及全校各工科专业,每年达1000 余人次,在促进学生不断创新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2 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3]。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确立创新意识培养长效机制,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创新教育,且贯彻整个大学阶段。新生入学即会接受体验式入学教育,包括专业介绍、实验室及生产基地现场实践体验等环节,让新生了解本专业基本情况,重点会突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果,带领他们进入科研及生产现场,实地体验科研情况,加强感性认识,为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打下基础。我们定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拓展训练,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活动,向学生展示学院最新科研成果及学生课外研学作品,举办各类创新素质讲座及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引导同学们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启发创新意识。学院有95%以上的同学均参加过各类学术科技节子活动,轻松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拓宽了同学的思路,提升了创新意识。

2.3 创新实践训练

创新实践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组织相关学科学术科技活动、举办各类研究性文体活动等多项举措来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实践训练,帮助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也是高校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学校实践训练模块,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我们将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必修环节,占1-2 个学分,社会实践考核通过者获得1 学分,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社会实践成果者奖励1 学分。社会实践成绩会进入学生最终成绩单,如果社会实践学分没有拿到,学生将不能毕业。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只是简单的社会体验,它更是一项有深度的创新教育活动。将所学知识实用化是培养和创造创新人才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直接激发大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产生创新欲望的爆发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按专业特点开展立项式社会实践,形成团队化的组合方式,把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选题时,鼓励学生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实用化。近3 年来,我们已经组织了20 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从实践出发开展科研工作。

(2)建设研究性校园文化,需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品牌科技活动。我们在工作中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展了大量科技类活动,搭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及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帮助学生方便地参与到各类科研活动中来。

我们每年举办主题各异的学术科技节,安排系列学术活动,如学术科技沙龙、专题学术讲座、创新实践论坛、科技成果体验展等,带领学生参与体验最新科研成果,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我们依托学生科协,努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桥梁,帮助更多本科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开展高层次研究训练。我们在低年级本科生中积极开展宣传,组织SRTP 介绍会及SRTP 项目成果展示,帮助组织本科生进行校级、院级SRTP 项目申报。近3 年来,申报立项完成的校级SRTP 项目60 多项,国家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12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6 项,参加学生共350 多人。我们每年组织有科研兴趣的二、三年级本科学生报名,按照他们的兴趣分到各个小组。联系学院专业教师,邀请他们提出适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项目,再组织师生进行双向选择,最终帮助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接受个性化教育与培养,全院40%以上同学通过这种渠道进入教师科研团队。

结合专业特色及优势,我们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涉及本专业主干知识的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超越杯”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传感器创新大赛等各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为参赛师生做好组织后勤保障工作。此外,近3 年来还连续主办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NI 虚拟仪器设计大赛、“北斗杯”科技创新大赛,精心组织校内赛事并选拔高水平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项参赛作品在全国赛中获奖。通过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实践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研究性校园文化的建设更离不开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将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各种人文和科学技术知识,拓展视野,活跃思维,锻炼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

在日常的各类校园文体活动中,我们坚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启发学生结合个人亲身体验,提出各类活动方案,定期收集选择优秀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量具体化到学生学习和活动全过程之中,努力营造研究性校园文化氛围。

学院组织的服装秀、院徽设计大赛、环保袋DIY 设计大赛、最佳党日活动创意及运动会入场式等研究性活动都以创新为出发点,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量研究性校园文化活动过程的开展,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

2.4 创新精神教育

我们的各类研究性活动多次被国家、省级、校级媒体报道,同时我们指导学生出版刊物定期宣传学科最新前沿技术及学院科技成果,采访年轻学者及科研精英同学,通过各类媒体报道聚合影响力,也营造了榜样的示范引领效应,同时也是对创新实践活动的不断总结与再思考。

经过我们近5 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性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将创新实践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突出成果有: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成果累累,近3 年来共计获得一等奖2 次,二等奖1 次,三等奖1 次;组织学生多次参与“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3 年来获得一等奖2 次,二等奖2 次,三等奖2 次,我院获奖作品及同学还曾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全程跟踪报道。在国际大学生机器人Robocup 足球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等国内外各类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奖49 项160 多人,获奖人数占本专业近3 年毕业本科生总人数的30%以上。

在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创新日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丰富的多彩的研究性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黄华强,张发钦.研究性校园文化建设与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2008(9):55-57.

[2]傅进军,赵祖地,吴小英,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研究性校园文化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